高堅越
(吉林化工學院,吉林吉林132022)
與以知識獲得或智力訓練為教育教學核心目標的“唯理智教育”截然不同,情感教育是指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考慮認知因素重要性的同時,積極發揮情感因素作用,以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情感教育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情感狀況,將尊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與個性作為教育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條件。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課堂教學是一種形成師生心理關系的實踐過程,而這種心理關系將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效果。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感知并認同教師的教學態度及方式,樂于與教師分享個人思想和情感,心境狀態自然較為積極明朗,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熱情和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師生的情感交流在教師的自身表現中得到進一步融洽,學生積極而主動的學習態度,對教師傾注的愛戴與尊敬等都將促進教師自身表現的進一步提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學的藝術并非僅僅是知識與本領的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探索并掌握獲取知識與技藝的本領。這種激勵、喚醒與鼓舞都依賴于情感,情能激思啟智,正確應用情感因素即能達到“以情激思,以情啟智之功效”,讓學生由“學會”轉向“會學”,從而造就出高素質創新人才。
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讓學生早早地便擺脫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景象,即便尚未走出校園,學生仍然為未來可能面對的就業壓力及生存壓力所“震懾”,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不斷增大,抑郁、失眠、焦躁等負面情緒屢屢爆發,與日俱增的學生自殺率不斷提示著學生心理問題的日趨嚴峻。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情感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動力,使學生不斷獲得精神滿足,以一種積極、輕松、快樂的心理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舒緩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
袁振國先生在其著作《課堂的革命》中陳詞:“傳統課堂造就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教師是主動的,是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是服從者。”誠然,在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如同容器一般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溉”,死板的“一言堂”教育模式嚴重忽視了教學中的情感因素,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其潛力難以得到有效發揮,因此,體育教師教學過程中應轉變角色意識,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與思考的空間,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教學環境包括場地體育器材等物質環境及師生間、生生間的心理環境,良好的教學環境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使學生在思想上對體育教學產生好感,增添體育教學的情感色彩,以情激趣,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使體育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在物質環境方面,教師應基于學校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選擇適宜的場地,營造衛生、干凈、整齊的教學環境,使學生置身其中身心愉悅,增強參與體育活動的欲望。在心里環境方面,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表達個人想法、思想、意見、疑慮,并給予及時反饋與疏通,消除師生間的心理隔閡和芥蒂,使學生在情感上接納、認同甚至欣賞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從而激發體育學習的興趣。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而特別的個體,小到興趣、愛好,大至人生觀價值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傳統應試教育下,在習慣了扮演“容器”角色后,在漫漫“題海戰”的消耗中,學生的個性和思維能力極易被消磨殆盡,價值觀念模糊,即便能夠在考試中獲取高分,一旦踏入社會,也很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素質教育改革打破了應試教育的弊端,強調尊重個體差異,促進全面發展。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性格特征、個人愛好,結合學生體育學習過程中的不同層次需求,合理設計并安排體育教學活動,使體育教學活動與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契合”,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情感因素在教學中發揮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教學相長、激發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舒緩心理壓力及促進心理健康等作用。體育教師應充分意識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積極轉變角色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增添教學情感,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張揚.論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科學之友(B版),2007(1).
[2]戚瑞紅.運用情感教育提高體育教學質量[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4).
[3]王志勇.略論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學[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
[4]陶克祥,周志俊.現代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問題思考[J].四川體育科學,2008(1).
[5]陶克祥,竇卉平.現代體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問題研究[J].貴州體育科技,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