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燁
(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江蘇南京,261033)
肢體殘疾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相比,除了面臨一般的就業壓力,他們還要面臨由于身體方面的缺陷帶來的額外的壓力。本文從就業心理角度出發,研究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肢體殘疾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與他們所學專業、當前的就業政策是否相關。本研究對象都來自目前全國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以培養特殊教育師資為主的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南京特殊教育職業技術學院。根據訪談方案,研究者選擇17位即將畢業的肢體殘疾的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通過訪談,筆者了解到他們一方面存在著緊張焦慮、自卑怯懦等消極的不良情緒,另一方面也有著對就業的積極、樂觀,主動進取的良好心理狀態。訪談表明,肢體殘疾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有如下特點。
面對就業,大多數普通大學生也會有緊張焦慮的心理,而在肢體殘疾大學生中,這種心理更加突出。
在17位訪談對象中,有4位師范專業的肢體殘疾大學生由于身體殘疾無法取得教師資格證書,這加劇了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的緊張、焦慮心理。這4位學生最理想的就業方向就是進入特殊教育學校成為一名特殊教育教師,但是根據《教師資格條例》規定,申請認定教師資格者“應當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無傳染性疾病,無精神病史,適應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在教師資格認定機構指定的縣級以上醫院體檢合格”,而根據《江蘇省教師資格認定體檢標準及操作規程》的規定,“兩上肢或兩下肢不能運動者,四肢殘缺變形,行路步態跛行,上肢(特別是右手)殘缺影響板書書寫者;身體畸形,如明顯雞胸、駝背、脊柱側彎外曲超過3厘米”等均屬于體檢不合格。根據上述規定,這4位師范專業的肢體殘疾大學生是無法取得教師資格證書的,他們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工作的希望很渺茫。因此,他們感到緊張和焦慮,對今后的就業方向也感到迷茫。
在17位訪談對象中,有7位非師范專業肢體殘疾大學生也存在緊張和焦慮的心理特征。他們在求職過程中采取普遍撒網的方式,一方面準備著事業單位的考試,另一方面又奔走于各大康復中心等機構。
肢體殘疾大學生因其生理上的缺陷會存在自卑的心理,表現得比較怯懦。在訪談中,有11位學生表示自己存在自卑心理,這個比例占64.71%。訪談中,小程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學歷都感到自卑,她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夠進入事業單位工作,但是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在求職過程中肯定會遭到拒絕。她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她先查閱網上的招聘要求,再對照自身情況,覺得自己不符合要求肯定不會被錄取。因此,她一直都沒有勇氣向用人單位提交自己的簡歷。
肢體殘疾大學生的被動依賴心理主要體現在求職過程中,不愿主動追求理想的職業,缺乏主見,不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就業意向,依賴學校或家庭幫自己找工作。在17位訪談對象中,有8位學生(均是女生)表達了希望畢業后回家鄉工作的愿望,希望留在父母身邊,其中2位學生則明顯表現出對家庭的依賴,完全依靠父母幫自己找工作。
小程很依賴父母,沒有自己主動找工作的意識。對小程的訪談是在11月底進行的,這時大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找工作,部分學生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實習單位。但是在問及小程是否開始找工作時,她說:“之前,我父母幫我聯系過家鄉的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但是需要考試,我自己還沒有去咨詢。”
小張同樣也比較依賴父母,她的實習和就業單位都是父母給聯系和安排的,不需要她自己擔心,而她沒有考慮過自己聯系工作單位。她希望在家鄉工作,沒有考慮家鄉以外的地方。小張說,暑期她媽媽給她安排了醫院里康復理療的工作,對于這份工作,她本人并不是很喜歡,但是依舊選擇聽從母親的安排,沒有想過自己獨立找工作。
固執的就業心理一般表現在肢體殘疾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某一自己心儀單位或者職位的偏執,即使自己條件不足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也一意孤行。在17位訪談對象中,有11位學生(占訪談對象總數的64.71%)表示出對事業單位的偏愛,認為事業單位工作穩定、福利好、待遇高,更適合自己。例如小陳說,她想去事業單位,或到特殊教育學校當教師,或回家鄉的殘聯工作,暫不考慮其他工作單位。
可是,該校就業辦近三年的統計表明:2013年該校畢業生總數1662人,進入事業單位畢業生數279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6.79%;2012年該校畢業生總數1736人,進入事業單位畢業生數239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3.77%;2011年該校畢業生總數1638人,進入事業單位畢業生數277人,占畢業生總數的16.91%。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進入事業單位的比例在15%左右,是比較困難的。通過與該校就業辦負責人溝通得知,進入事業單位的畢業生大多數是健全的學生,幾乎沒有殘疾學生進入事業單位。可見,肢體殘疾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事業單位固執偏愛,不想進入其他單位工作的想法缺乏實際考慮。
在17位訪談對象中,有6位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尋找工作。他們有自己的職業理想,并對自己的未來有清晰的規劃,能夠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不自卑、不自負,面對就業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對自己充滿自信。
小劉是所有訪談對象中最有自信的一位學生,他的職業規劃也最具體、可行。小劉是先天殘疾,家庭貧困。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因病去世,母親隨后改嫁,他由爺爺、叔叔、嬸嬸撫養長大,對爺爺、叔叔、嬸嬸充滿感激。小劉獨立能力很強,有明確的職業規劃。他說:“從大一下學期開始,通過學生會(老師介紹),我參加了江蘇省殘聯的一些手語翻譯項目。同時,我在校外積極為自己創造機會,到江蘇省傷殘人康復中心做學業輔導老師、做家教,盡可能在多方面鍛煉自己。在校內,我將自己的手語學以致用,幫助聾生做翻譯,做手語老師等。”對于今后的就業方向,小劉希望從事殘疾人服務工作。他說:“我還是喜歡自己現在的培智專業方向,但是我更希望今后能夠從事針對聾人手語的工作。”訪談之初,研究者以為小劉在談就業問題時會表現得比較自卑,因為身體殘疾,小劉不能取得教師資格證書,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小劉表現得很坦然。在就業方向上,小劉更多的是考慮為殘疾人服務,希望能夠從事聾人翻譯工作,這樣可以充分發揮他的專業特長,加上他自己也是殘疾人,能夠很好地把握殘疾人的心理特點。基于此,小劉對自己的就業充滿信心。
[1] 張建.關于促進殘疾大學生就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7):55-56.
[2] 顏農秋.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及疏導[J].學校理論戰線,2004(7):47-48.
[3] 譚震洋.中國殘疾人就業政策分析[D].沈陽:東北大學文法學院,2009:24.
[4] 《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10號[EB/OL].(2000-09-23).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