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郢峰,張瑞鵬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學院,陜西西安710302)
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在基于工作過程理念的引領下,進行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和創新,是培養適應地方經濟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必經之路。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特別是專業核心課程改革是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也是決定人才培養規格和素質的關鍵因素。我院《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的教學改革,是將原有的化工單元操作與化工單元仿真技術,化工單元實操實訓及化工單元設備設計等部分進行重組而形成的一門具備較強理論性和實踐性的課程。該課程使化工類專業學生成為職業的化工技術人員,它是學生真正全面了解化工行業基本技術的入門課;是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應用性很強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課。該課程將對學生專業學習態度、工程思維方式、職業能力、職業素質,甚至人生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起主要支撐作用,在化工技術類專業人才培養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所設置的課程內容與企業所要求的職業能力聯系還不夠緊密,化工技術內容所占的比例偏低,且沒有與理論基礎結合形成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實施過程沒有體現“教-學-做”一體化等問題。為此,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該課程進行了系統的改革。
基于工作過程課程開發的理念,課程組針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運用職業資格研究方法,確定化工技術類專業學生未來的就業崗位群,以及崗位群所需的專業技能。經過廣泛調研,確定化工技術類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崗位群為化驗分析崗位、設備儀表維護崗位、化工現場操作崗位、化工總控操作崗位等。其中化工現場操作崗位和化工總控操作崗位是化工生產的核心部分。這兩個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是:按照安全生產操作規程使用儀器、儀表;操作并看管反應設備、機泵設備等;按現場或監控室操作情況判斷工藝狀況是否處于正常狀態及其發展趨勢;對引發異常現象的原因進行分析,并能選擇正確的措施調節其恢復正常工況等。這兩個崗位群所涉及的流體輸送、過濾與沉降、傳熱、干燥、蒸發、精餾、吸收、萃取、反應器等單元操作正是與《化工單元操作技術》課程相對應的工作領域,這為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現實依據。
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目標,化工技術類專業崗位群要求學生具備化工生產必須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夠根據產品質量要求和工藝指標,依據操作規程熟練進行操作;具有分析、解決化工生產過程中一般工程和技術問題的能力;具備良好的化工職業素質,以及再學習的能力,并且能較好地與人溝通、協作、創新。
職業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通過有步驟、有計劃的培養和訓練,學生才能從一個初學者成長為一個能進行獨立工作、熟練操作的初級專業技術人員。因此,只要我們強化學習,提升自身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最終就有可能成為技術骨干以至于專家。顯然,一堂課、一門課、一次實訓不能培養出從初學者到專家所需要的所有能力。
據此從三個方面確定課程的培養目標分別為:①知識目標。使學生開始從專業角度認識化工生產過程單元;學習典型化工單元操作理論、設備結構、常規操作,并運用其解決實際工程問題。②能力目標。化工典型單元操作開車、正常運行、停車熟練操作能力;工藝狀態判斷與調節;識讀工藝流程圖,使用化工行業規范及其他工具書的技能。③素質目標。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念;具有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具備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及吃苦耐勞、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具有化工生產規范操作意識,以及良好的觀察力、邏輯判斷力、緊急應變能力;具有勞動保護、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的安全環保意識;具有團隊合作精神。
由于化工行業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易中毒等高危險性生產特點,學生難以在學習期間獲得一線生產的實踐操作技能,而化工仿真操作能夠比較理想的解決這個難題。同時,為了能使課程內容設置緊密地聯系生產實際,與企業專家共同開發學習項目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依據企業崗位需求,以及學生的未來發展,以實際生產過程為載體,設計學習項目內容,每個項目按照“理論學習-仿真操作-實踐訓練”虛實交替的教學模式進行一體化教學,并編寫相應的學習資料。按照實際生產中化工單元所遵循的基本規律,以“認識化工單元、仿真技能訓練、工藝條件確定、實操技能訓練、典型單元設備設計”等不同的任務來完成項目學習。項目的排序以及每個學習項目中任務的排序根據職業能力發展的需要進行。學生在高度仿真的工廠化環境中展開每一個具體的工作任務,師生及學生之間互動合作,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學生在自己“做”的實踐中,主動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工作經驗,既獲得了職業技能,也在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掌握了相關的理論知識,為后續專業課學習、專業頂崗實習等環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于工作過程的虛實交替教學模式設計,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主學習,并運用開放性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在學習環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項目教學過程中起著引導、輔導、監督等作用,不再是單向傳授和講述,而是與學生互相交流與探討。當然,教師在教學中會不斷面對新觀點以及工程實際問題,所以需要不斷提高和創新,也需要靈活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團隊工作法、導學法等多元化教學法組織教學,促使學生高度參與項目實施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1)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為每一個學習任務編寫了詳細的任務書,學生可以自主完成或以學習小組探討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每一個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了解工作崗位的相關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教師在學生做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引導、指導、輔導學生,最后歸納、點評。這種方法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學習有機結合成一體,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工作崗位,通過工作實現學習,體現了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的核心特征。
2)團隊工作法。將任務分配到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團隊不僅要完成學習任務,還要負責對設備的維護、工藝程序的優化和工作環境的改善,小組成員共同承擔責任,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并且分享成果。這種方法對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明顯的積極效果。
3)導學法。學生分組學習時,依據任務書進行有目的的學習,這樣就避免了自主學習中的盲目性,提高了課堂效率。在沒有任務書時,學生雖然也在學習,但目標性不突出,不知道怎么學、如何學、學什么。在任務書的引導下,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能夠在自己“做”的實踐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考核評價是在數量上測量或從性質上描述受教育者的學習過程與結果,并據此判定是否達到所期望的教育目標的一種手段,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步驟。高職教育考核的重點是評價學生是否達到了課程所設立的培養目標,是否具備相應的職業能力,并據此不斷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因此,課程組轉變考核觀念,將職業能力考核和過程性考核有機結合,從注重考核結果,轉變為注重考核的反饋,以及對學生的督促與鼓勵,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雙向提高。
課題組對化工單元操作技術進行了為期兩年的改革與實踐,明確了課程目標,設計了虛實交替項目化教學模式,制作了配合教學的任務書,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團隊工作法、導學法等多元教學法配合使用,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平臺,解決了課程當前存在的問題。
通過改革考試評價體系,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成就感,顯著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導向,任務驅動”的課程模式,使得學生在高度仿真的工作環境中學習,親自經歷完整的工作過程,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對“做”的認識和經驗,從而獲得了綜合職業能力,滿足了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新方向。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丁玉興,溫守東. 高職高專《化工單元操作》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 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14):47 -51.
[3]張榮勝.關于職業教育課程評價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29):74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