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梅
(如皋市第二中學,江蘇如皋,226500)
海洋是我們寶貴的“藍色國土”。黨的十八大報告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指出,要堅持陸海統籌,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可見,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但現階段,我國大多數國民海洋意識缺失,不少學生藍色國土意識淡薄。為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藍色國土意識。
明清兩朝的“禁海”政策,使國民的海洋意識遭到了最為嚴重的禁錮。我國古代海洋經濟發展十分緩慢,沒有成為獨立的經濟成分,無法占據應有的地位,加上傳統的重農輕商、重陸輕海觀念,形成了國人對土地的濃厚依戀和對海洋文化的淡漠。
多年來,國土教育出現了失誤,不少國人的頭腦中只有中國的版圖形狀似“雄雞”和960萬平方公里這兩個概念。而對于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相當于陸地面積的近1/3這一國情,卻茫然不知。2014年6月湖南地圖出版社繪制的豎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將南海海域和島嶼與大陸設為同一比例尺,南海諸島不再以插圖形式表示,而是全部得以呈現,這有利于國民走出國家領土有主次之分的誤區,有利于國民版圖意識和海洋意識的樹立。
一方面,高中新課程改革增加了“海洋地理”選修模塊,這似乎重視了海洋意識的培養,其實不然,因為將原來高中地理必修模塊中的“海洋資源”“海洋環境保護”“海洋權益”等內容分割出來,列入選修模塊。這導致不少省和地級市在現行高考模式的壓力下,選擇放棄教“海洋地理”模塊。有些省份的文綜試卷中海洋知識的考查也是寥寥無幾。這弱化了高中“海洋地理”的教學。另一方面,高中學生過早分科,大多數學生選擇理科,文科生相對較少。現在習慣把地理作為文科科目,理科生為了應付高中學業水平測試或者會考,只學高中地理必修內容,海洋地理知識很少涉及。長此以往,學生藍色國土意識淡薄就不足為怪了。
新課程標準關于“高中海洋地理”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目標是努力增強未來勞動者的海洋意識,重視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陸輕海”“靠海吃海”等傳統觀念,樹立新的海洋權益觀、海洋經濟觀和海洋保護觀及愛海、護海、凈海、養海的社會新風尚。要達成這一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培養學生辯證的思維方法,讓學生厘清以下重要關系:
1996年《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首次提出“要根據海陸一體化的戰略,統籌沿海陸地區域和海洋區域的國土開發規劃,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從而奠定了陸海統籌的基本理念。從廣義上講,陸海統籌追求的是陸海之間的戰略平衡和國家整體發展。堅持陸海統籌,首先要破除長久以來重陸輕海傳統觀念的束縛,綜合協調和正確處理陸地和海洋開發的關系,確立陸海一體、陸海聯動發展的戰略思路。其次,陸海統籌是指根據陸海兩個地理單元的內在聯系,統籌謀劃沿海陸域與海洋兩大系統的資源利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生態安全和區域政策,把陸海地理、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系統整合為一個統一整體。再次,陸海統籌是一個區域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將陸域和海洋兩個相對獨立的區域聯系起來,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和諧、健康、快速發展。最后,陸海統籌是我國經濟(特別是東部地區)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東部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也是經濟先行發展地區,現在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當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外向型的東部地區經濟造成一定沖擊,部分東部地區出現了發展“結構性減速”現象。因此,東部地區必須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增量帶存量,以發展促轉型,這就更需要實施陸海統籌發展戰略。
人海關系是廣義人地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反映在人類對海洋的依賴性和人類利用海洋的能動性兩個方面。縱觀人類歷史長河,人類很早就開始了依海式生活,海洋也給予人類越來越多的財富和恩澤。然而,20世紀沿海各國的“藍色圈地運動”,使得不少國家海洋資源開發過度,環境破壞嚴重,物種銳減,海洋污染逐年加劇,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了海域的綜合開發效益。所以,國家在新世紀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下的新型人海關系的概念,這其實是一種互利互惠、共生共長的關系。人類要尊重自然、尊重海洋,這樣才能和諧相處,永續發展。一方面,人類可以更多地開發海洋資源,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人類在開發過程中又要做到適度,通過凈化海洋環境,提高海洋生產力來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需要。
構建和諧的人海關系,必須發展海洋循環經濟。一要著眼于利用新的海洋技術,發現和開發更多資源,以彌補陸地能源、資源不足,緩解人類對陸地環境、生態的嚴重破壞。二要制定科學的海洋發展戰略,堅持生態目標與經濟目標的統一,統籌規劃與突出重點的統一,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實現科學開發與永續利用的有機結合。
海洋權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是指國家依據國際法在海洋上享有的權利和利益的總稱,包括領土主權、司法管轄權、海洋資源開采權等。
目前,我國正從一個傳統的陸權大國向陸海兼備的強國轉變,島嶼主權爭端、海洋劃界和管轄權爭議、海洋資源爭奪和海上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海洋權益問題已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和國家發展的首要問題。
要維護好海洋權益,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海洋價值觀、權益觀、防衛觀。我們要讓學生知道,維護海洋權益不僅是維護我國領海安全,還包括領海外我們可以管轄的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大陸架外是公海,且公海也有我們的海洋權益。在海洋防衛上,我們要保衛18000公里海岸線的安全。18000公里海岸線只是我國地理上的一個概念,而在此線外面,我們還擁有大量的海洋權益。其次,要讓學生懂得,近代中國“有海無防”,就是因為國力弱。在當代,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國強則海權強,國弱則海權弱。再次,我們要用好《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加強我國海洋方面的立法工作,用法律武器有效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
[1] 閆茂華,楊麗麗,徐進利.藍色國土教育的調查報告[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9).
[2] 趙振家,張燕.我國“藍色國土”的可持續開發芻議[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7(5).
[3] 倪才英,鐘丹,曾珩.高中地理課改利弊分析——從新舊教材比較談起[J].教學與管理,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