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亮
(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江蘇鎮江,212003)
趙某是家里的獨生子,16歲,高一年級學生,中考進班第一名。父母工作較忙,但他們認為只有讀書能夠改變命運,不希望孩子將來走他們的老路,吃沒有文化的苦,因此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認為自己苦一點沒有關系,孩子有出息就行,對其學習成績要求較高,存在打罵現象。趙某認為自己已經長大,不需要父母事事啰唆和糾纏,經常一人在家,自理能力強,但自身感覺壓力較大,有逃避父母管束行為,當父母在家時,放學不愿意按時回家,有輕生念頭。趙某學習狀況不佳,成績呈下降趨勢,性格孤僻,身邊朋友不多,喜歡發微博,但是父母知曉后斷其網絡、沒收手機,強行斷絕與外界的聯系,甚至將其關在家里,促其不要分心,好好學習。2014年4月26日晚6點,趙某離家出走,不知去向。1小時后,我們發現趙某在墓地與已經去世的爺爺傾訴苦惱,但不愿跟隨父母回家。
1.趙某處在青春期,生理上的巨大變化沖擊著心理的發展,身心發展在這個階段失去平衡,呈現成人感,心理發展相對緩慢又使趙某處于半成熟狀態。成人感和半成熟狀態造成趙某心理活動產生種種矛盾,心理上高度評價自己的成熟度,認為自身的思想和行為屬于成人水平,要求與成人平等的地位,渴望社會及父母給予自己成人式的尊重和信任。然而,趙某的認知水平、思維方式和社會經驗又處于半成熟狀態,家長對其不放心、不放手,兩者呈現出期望和現實的矛盾,這使得趙某難以適應現實生活。
2.青春期的成人感使得趙某獨立意識逐漸增強,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擺脫成人,特別是父母的羈絆,而有獨立自主的決定權。事實上,在面對困惑的時候,他又特別希望在精神上得到父母的理解、支持和保護。然而由于趙某父母工作較忙,長期與趙某缺少心理上的溝通,使得趙某出現困難時精神上缺乏依托,心理斷乳與精神依托之間的矛盾凸顯,導致趙某缺乏安全感。
3.由于成人感和獨立意識的增強,趙某開始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不愿意向外袒露自己的困惑,尤其不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趙某認為父母不理解自己,只會教訓和指責,但是內心的困惑和痛苦又需要向外界宣泄,于是他只能選擇在虛擬網絡世界中發微博,聊聊自己的事情,卻又被父母認為不利于學習,斷其網絡、收其手機,無疑加深了趙某內心的封閉,使得趙某孤獨感、壓抑感增強。
4.趙某出現的問題,主要源自父母教育的不得當。父母沒有認識到趙某處在的逆反期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未能理解“成人感”是兒童心理發展中存在著的“現實”。他們這樣長期缺乏與趙某心理上的溝通,視趙某為純粹被動的受教育者或被塑造的對象,忽視了趙某本身是積極主動的發展者、學習者。家庭教育的缺位和錯位,嚴重違背了教育雙向互動、教學相長的原則。
為解決家庭教育的危機,筆者約趙某到茶館喝茶,趙某為自己點了一杯苦丁茶。筆者理解學生心中有苦水,決定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于是表明了自己想幫助趙某的態度,遵守保密的原則。
趙某思想掙扎了一會兒,道出了自己多年來的苦惱。“我不愿意跟他們講話,太煩了,整天就知道教訓我,從小到大都這樣。幼兒園時,由于他們工作忙,經常把我反鎖在家里;上小學時,人家考98、我考90分時,他(父親)就用褲帶打我;初中時,我在班上調皮點,老師找他(家長)來,回家不問原因就是一頓毒打;上高中了,還是不停嘮叨,沒有一點私人的空間給我。從小到大,我有6次想自殺。今天,我在家實在受不了了,本來就想一走了之,出去了發現身上又沒錢,走不遠,我就去跟我爺爺(已經去世)說說心里話,可是就算他(爺爺)聽到了,也不能幫我。”
面對趙某的傾訴,筆者意識到他的家庭教育存在極大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可能會引發難以想象的后果。
“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今天你跟我說出來,是不是舒服多了?”
“是的”,趙某說。
“所以說,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找個人聊一聊,是可以得到緩解的。下面想聽老師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趙某點頭,眼睛里充滿了期待。
“為什么我們與父母之間會有這么大的隔閡呢?隔閡里面有好多不理解、不信任。今天我很同情你的遭遇,但是我也同情你父母!”
趙某詫異:“怎么會同情我的父母呢?”
見狀,筆者繼續說道:“據我所知,你的父母都是小學文化,他們很愛你,但是他們愛的方式出現了問題。由于這個原因,他們潛在的教育思維模式是單向的,他們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孩子是錯誤的,他們的天職是用自己正確的道理來教育孩子。對于家長來說,看到孩子身上有缺點有毛病進行批評教育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這是我們家長的心理,不只在你家里是這樣,目前全中國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你們現在的問題是缺乏良好的溝通,你愿意讓您的父母現在過來跟你溝通一下嗎?我順便更新一下他們的教育理念。”趙某猶豫了一會,點頭同意了。家長到后,筆者詳細地傳達了趙某的心情和想法,指出家長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并要求家長先向孩子道歉。媽媽非常贊同筆者的觀點,父親也表達了同樣的感受。于是他們訴說自己的想法,表示不愿意再讓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辛苦,闡述通過讀書改變孩子自己的命運的道理。趙某恍惚間理解了自己的父母。在筆者的倡議下,趙某與爸爸媽媽緊緊抱在一起,三個人都流下了眼淚,關系趨于和諧。
當趙某與家長和諧關系恢復的那一刻,怎樣讓趙某能更加理解父母的愛,理解父母這種不正確的教育方式,從根本上扭轉趙某受傷的心靈呢?
“我們做一個游戲吧?現在我們拿12個雞蛋(事先從家里帶的),一人3個,用繩子扎起掛在腰間,然后去長江邊散步,順便鍛煉一下,放松一下我們這兩天都不太好的心情。當然我們要想方設法保護雞蛋的生命,不讓它受到傷害。在游戲之前不要問我為什么,游戲后自然就揭秘了。”雖然趙某和家長不太理解,但是出于好奇還是照做了。
我們四個人小心地把雞蛋扎在腰間,夜幕下除了風聲之外還能微微聽到雞蛋碰撞的聲音。“兒子,走慢點,小心雞蛋碎了,不好跟老師交差”,媽媽說道。筆者笑了,小心翼翼走在后面,享受著趙某與母親手牽手關系和好的那一幕。就這樣,我們走到了聽江樓附近的鋼架橋上,享受著夜幕中的和諧笑聲。“走了這么遠,雞蛋(生命)還在,真不容易”,趙某說道。
筆者見時機成熟,停下腳步,說道:“不容易吧,今天你是成功的,雞蛋的生命還在,這個游戲我帶好多人做過,他們中很少有人成功。我們才走了10分鐘的路,你就覺得不容易啦,你想想媽媽懷著你的時候,歷經了10個月,這10個月里她是多么不容易啊,干任何事情一定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肚子里的寶貝有什么閃失。你現在能體會媽媽的不容易了嗎?”
趙某沒有說話,只是抱著媽媽的脖子說:“媽媽,我錯了,我愛你,我再也不讓你擔心了。”趙某哭了,媽媽哭了,父親也哭了,擁抱在一起,這種淚水與以前不同,此時的淚水是理解和幸福的淚水。
趙某出現的心理問題,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和錯位,趙某對家長缺乏理解和信任,
溝通的渠道被封閉。在對本案例輔導時,必須首先解決趙某對父母的理解之心,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其次要引導家長實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是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存環境的影響而形成自己的教育觀。由于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上一代人總是看不慣下一代人的所作所為。長此以往,家長與孩子的關系扭曲緊張,封閉了孩子與家長溝通的渠道,家長再也沒有機會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指導。因此,家長必須經常傾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帶著偏見看待孩子的行為。
“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勵我不知道還有什么方法。”此案例中,家庭教育的危機之一就是缺乏鼓勵的教育方式。家長總是從自身立場思考問題,提出要求,久而久之,孩子接受的信息都是“命令式的”,做事情成功了是應該的,失敗了面對的都是“無盡的啰唆和指責”,孩子感覺自己的價值存在不是為自己而是為家長。
[1] 郭念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51-257.
[2] 楊寶忠.家庭教育是科學[J].家庭教育,2003(9):12
[3] 安銀花.家庭教育指導的實踐與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4(1):31.
[4] 董進宇.培育優秀子女的規律[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6:4-15.
[5] 劉德林.留守兒童怨恨的滋生、危害及其教育干預策略[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