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憲芳
(柳州市城中區教研室,廣西柳州,545000)
小學語文教學對于兒童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兒童啟蒙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教學行為能夠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教育也進入了素質教育的關鍵節點。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兒童未來發展的重擔,不僅要為小學生打牢基礎,更要為學生在未來更高層次教育中有所發展做鋪墊。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的成長,這是當前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問題,值得深思。
教學效益指的是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與素養方面的收益。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效果,首先要樹立教學效益的理念。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不可取的,也是違背教師道德的。有效的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重教學的效果,無論是對小學生的外在表現還是內在修養,都應具有一定的可預見性。這里要強調的是,我們所說的教學效益不是以教學內容的多少作為衡量標準的,而是強調對單位時間內小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所達到的效果的綜合考量。
教學發展理念,指的是小學生在接受語文教學中,自身能夠得到身心的全面發展。這也對小學教師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可操作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語文教學目標具體化、明確化;二是教學目標考評的量化,以便更好地衡量教師的工作和不斷提出改進教學的方法。在目標的制訂中,要切實將定性和定量、過程與結果科學地結合起來,要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所學與教師的所教。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受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的影響,在發展中停滯不前,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很多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減弱,學習語文的興趣消退。可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應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上仍然是教師說得多,缺乏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被動的聽課方式使得小學生較少思考或回答教師的提問。在小學生關鍵的學習發展期,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利于他們思維拓展,甚至會產生制約作用,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變得低效,難以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當前,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小學生的興趣培養關注度欠缺,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受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較為關注知識的傳授,而較少關注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二是由于受到長期以來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的應試化教學目的傾向較為嚴重,以學生的分數作為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使教師忽略學生興趣培養的問題更加嚴重。
隨著教育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多媒體教學日益盛行,這就導致了許多語文教師講課不離多媒體,甚至出現以多媒體替代板書和語言表達的趨勢。在此,我們難免會擔心,在黑板前奮筆疾書的背影將會消失,留給小學生的是冷冰冰的多媒體設備。我們知道,好的板書同樣能夠有效地開展教學,甚至有時候更為直觀。教師不能完全擯棄板書教學,如何根據學科性質,將多媒體與板書科學地結合起來,這也是語文教師應當思考的問題。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語文教材的改版力度也日益加深。當前小學語文的教材已經比較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內容也豐富多樣化了。例如《蒲公英》《雨后》等課文,是小學生在生活中都能夠遇到的。城市里的小學生很少接觸到大自然的這些事物,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組織野外活動,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的美,拉近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這樣也能夠使語文教學更為生動和直觀。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將小學生分成各類興趣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開發相關的語文課程學習資源,為學生學好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量的教學和實踐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創設學習情境,能夠把學生帶入模擬情境中,繼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優化師生關系,培養師生情誼。我們知道,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更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水平,也能夠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而營造這一積極、寬松氛圍的主導者就是授課教師。因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授課中要讓學生在課堂上針對教學內容暢所欲言,充分表達個人的看法。教師應在一個師生平等的環境中展開教學,為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多媒體教學要與板書教學合理地結合。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圖文并茂、生動直觀的特點,展示課文所描述的情景,如藍天、白云、陽光、沙灘……豐富學生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與此同時,也不能丟掉板書教學,在適當的情境下,也要通過板書向學生有效傳達知識。
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獲得學以致用的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理清精讀和泛讀的內容,積極對小學生進行閱讀引導,還要引導學生對相關重點內容進行深層次的研讀或拓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比如,教師在教授《三打白骨精》后,可以通過組織“讀名著、說故事”的活動,來拓寬學生的閱讀范圍,培養學生讀書的好習慣。又如在學習了《自相矛盾》后,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小學生從身邊找到“矛盾”,并以故事的形式與大家進行交流,這樣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與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小學生的自身特征出發,培養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與評價等方面的能力。同時,還要加強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培養,要積極組織語文閱讀的相關活動,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不斷完善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不斷提高語文教學藝術,以達到提升語文教學水平的目的。
[1] 徐子榮.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的探索[J].課外語文:初中,2012(10).
[2] 陳元元.淺析提升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
[3] 梁啟龍.小學語文有效課堂中存在的障礙及解決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2(5).
[4] 劉佳.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有效教學探究[J].青年與社會,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