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秀
(重慶市南岸區龍門浩小學,重慶,404100)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對話教學環境就應該是一個平等的環境,一個思維碰撞、心靈交匯的環境。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令人頭疼的現象: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思維活躍,發言踴躍;隨著學段升高,舉手發言的人數逐漸減少;到了高年級,更是寥寥無幾。教師總是抱怨:“學生思維僵化,反應遲鈍,上課總是心不在焉。”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源是什么?其實就是教師沒有為學生搭建一個平等對話的平臺,沒有提供讓學生有強烈交流欲望的話題。本文結合學校市級課題“小學課堂‘參與式’學習策略與研究”,具體談談如何調動學生在課堂中參與交流的積極性,從而培養他們強烈的表達欲望,讓課堂更富有生機與活力。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于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的多少及習得方法的優劣。如果教師高高在上,課堂上有著不可逾越的師生關系,學生就不會坦誠交流;如果教師只把機會留給少數優秀學生,那就聽不到大部分學生的聲音。因此,教師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給每名學生創造平等的對話機會,讓他們無拘無束,有話可說。
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必要環節。葉圣陶先生主張聽說讀寫訓練“一把抓”。通過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可促進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那么,應該怎樣在口語交際課上來訓練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呢?
1.讓學生從思想上真正明確“說”的重要性
教師要努力讓學生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都必須與別人交際;現代社會,更要求群體成員之間的合作。所以,一個人口語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到交際的效果和工作的效率。那種“茶壺里裝餃子——有嘴倒不來”的人,并不是現代社會所歡迎的人。當學生在思想上對口語交際有了足夠的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從各個方面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例如,可利用課前三分鐘講故事,可在課內盡量讓每名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等。
2.幫助學生克服不良情緒,讓學生敢于開口
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一個有趣而普遍的現象:一名學生在幾個要好的同學面前說得津津有味,講得繪聲繪色,而一旦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卻往往拙嘴笨腮、詞不達意,甚至是“兩股戰戰”、緊張得不得了。因此,教師應該告訴學生:任何人都不可能不緊張。其實,過分緊張正是因為我們平時缺乏足夠鍛煉。只要多鍛煉,多開口說話,就不會過分緊張了。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這是大語文學習觀的一個重要思想。學生的能力,往往是在生活中逐漸培養起來的,說話能力也不例外。所以,教師要盡可能為學生提供說話的機會,如開展課前三分鐘的說話訓練,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講解分析一些簡單的篇目,開展講故事賽、朗誦賽和辯論賽等集體活動。當然,除了這些專門的說話訓練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說話訓練和平時的閱讀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多開口說話。
1.設置循序漸進的訓練要求,讓學生樂于開口
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學生畢竟還不成熟,教師切不可操之過急。因此,教師只能逐步地對學生提高訓練要求,并分階段進行訓練。當然,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各個階段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所需要的時間也是不相同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訓練的要求是既要讓學生說得出來,又要讓學生覺得有一些難度,即我們常說的“跳一跳,摘得到”。充分調動學生說話的積極性,爭取讓每一名學生在說話訓練后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2.教給學生一些說話技巧,讓學生善于開口
葉圣陶曾經說過:“訓練訓練,訓是教師的事,練是學生的事;訓而練之,練而訓之。”可見,離開了“訓”,“練”就缺乏明確的指導。訓,就是要教給學生一些方法、技巧。因此,教師應當利用課堂和課外時間,多讓學生閱讀《演講與口才》、語文教材中“口語交際”部分的相關文章等。教師可進行必要的分析、講解,或與學生共同討論,輔以有較強針對性的說話練習,使學生能逐漸掌握一些說話的理論和技巧,并在平時的口語練習中加以運用。
學生之所以無話可說,往往是因為話題對他來說過難,或讓他無從說起,如果給予的話題是學生熟知的,那就另當別論。因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說話欲望的話題。
在人教實驗版六年級上冊有這樣一個辯論話題:“講誠信與善意的謊言。”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這個話題,學生能從歷史故事中信手拈來,當然生活中也不乏鮮活的事例。反之亦然,善意的謊言這類事例也比比皆是。因此拋出這樣一個辯題,學生能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舉出數不勝數的事例。學生舉出的事例一個接一個,辯論在你一言我一語中交鋒,觀點也越辯越明。所以,怎么能說學生在課堂上無話可說,“反應遲鈍”呢?其實只要拋給學生合適的話題,他們就會滔滔不絕。筆者至今清楚記得,有名學生列舉了 “曾子殺豬”的故事,教育大家遵守諾言,為子女做榜樣;另外一名學生舉出在網絡上流傳的一個感動天地的故事:一名不幸得重病即將離世的孩子,很想在人生的最后時刻親眼看到天安門升國旗的壯觀場景,但因家庭貧困無法實現這一愿望。于是大學生網友在網上聯名為這名孩子呼吁,最終圓了孩子一生最后的夢。一個個感人而真實的故事從學生口中飛出,他們的思想也在表達中不斷得到升華,心靈不斷得到浸潤。
在本區重慶市第四屆習作課大賽優秀人才選拔賽時,我們發現有一位年輕教師選擇了有關“沖突”的題材授課。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往常的經歷浮現在眼前,大家都躍躍欲試,急于表達自己的故事,并且大都能把當時發生的情景描述得繪聲繪色。顯然,面對熟悉的生活,學生當然有話可說。因此,只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多給他們提供合適的話題,相信學生一定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崔巒教師指出: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在閱讀課上,教師為減輕學生的負擔,應千方百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盡量實現長文短教,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怎樣才能實現這一目標?筆者是這樣做的:
1.以中心問題帶領全文教學
“學貴有疑”的傳統由來已久。閱讀一篇課文,如果能抓住一個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可引導
學生在簡單而有序的問題中誦讀、質疑,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增長。如《最后一頭戰象》,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主要講述一頭戰象在臨死前向主人要回象鞍重回戰場,懷念戰友,并最后把自己掩埋的故事。但課文卻主要圍繞四件事“英雄晚年”“重披戰甲”“憑吊戰場”“莊嚴歸去”來寫。教學此文時,可拋出引領全文的中心問題:“課文寫了關于戰象的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最讓你感動?”有了這一些問題,學生就能在讀中思,在讀中悟,在讀中品了。
2.找準課文精讀點,在誦讀中感悟提升
不論是哪種類型的課文,文中都可能有某些文字甚至整篇文章都很優美,可以找出來讓學生反復研讀,并從中感悟作者的寫作目的。例如,《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講述一位山野老農,不顧自己年邁,與幾位老人放棄晚年的幸福生活,一同在山中植樹,為貧瘠的土地創造了一片綠蔭。文中有三段文字寫得很美,也很感人。教學時,筆者讓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找出這幾段優美文字,讓他們利用多種形式去感悟,或誦讀,或對話交流,或講故事等。在匯報時,學生不拘形式,自由表達,老農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了。
教材僅是些例子,只要教師做有心人,為學生搭建和諧的對話課堂,創設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學生就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研究,就能在我們的校園創造出許許多多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
[1] 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竇桂梅.梳理課堂——竇桂梅“課堂捉蟲”手記[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