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玫
(如皋市安定小學,江蘇如皋,226500)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對此,筆者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改變。然而,如何改變呢?筆者覺得應解放學生的“眼、手、嘴、腦”,變“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表象源于感知,又高于感知。表象是人們在認識事物時,由感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中介環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解放學生的眼,讓學生用眼感知直觀事物,較快地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在大腦中積累豐富的表象,促進學生思維的內化和對知識的理解,為學生較順利地抓住知識要領、掌握知識規律奠定基礎。如在教學“乘法交換律”時,筆者是這樣實施的:
1.觀察點子圖,發現了什么?
(1)橫著看,每排有幾個點?有幾排?一共有多少個點?
(2)豎著看,每行有幾個點?有幾行?一共有多少個點?
2.觀察算式,能把相等的算式寫成等式嗎?
8×2 7×4 3×6 10×5
4×7 5×10 2×8 6×3
(學生觀察了八個算式后,在全班交流展示四個等式。)
8×2=2×8 7×4=4×7
3×6=6×3 10×5=5×10
3.觀察上面的四個等式,知道每個等式的異同點嗎?
在此基礎上,啟發學生概括出乘法交換律:“兩個數相乘,交換因數的位置,它們的積不變。”字母表達式為:“a×b=b×a”。
這樣的教學解放了學生的眼。學生便能在觀察到具體現象后,很快地積累表象,再通過分析、比較和概括發現新知識。讓學生積累表象的關鍵在于學生對具體數學學習對象的觀察,在離開了觀察對象之后,讓學生去回憶,讓學生通過思維去加工,這樣清晰的數學表象就有可能形成。
小學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兒童思維的形象性是一對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放學生的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探索。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筆者是這樣實施的:
師:請各自把準備好的9個“蘋果”和“盤子”(模型)拿出來,把9個“蘋果”分在“盤子”里,每個盤子里的蘋果數必須一樣多。
(生動手操作分蘋果)
師:請報告,你每盤分的是幾個?分了幾盤?算式怎么寫?
生1:我每盤分的是3個,分了3盤。9÷3=3(盤)。
生2:我每盤分的是1個,分了9盤。9÷1=9(盤)。
生3:我每盤分的是9個,分了1盤。9÷9=1(盤)。
師:如果每盤分2個,應怎么樣?每個人先分一分,再說一說分的情況。
生4:每盤分2個,我分了4盤,還多1個。9÷2=4(盤)多1個。
師:如果每盤分4個、5個、6個呢?每個人先分一分,再說一說分的情況。
生5:每盤分4個,我分了2盤,還多1個。9÷4=2(盤)多1個。
生6:每盤分5個,我分了1盤,還多4個。9÷5=1(盤)多4個。
生7:每盤分6個,我分了1盤,還多3個。9÷6=1(盤)多3個。
師:請大家比較一下,前三種的分法與后四種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生(比較、分析后得出):前三種分法,每盤的“蘋果”一樣多,分到最后正好分完;后四種分法,每盤的“蘋果”也一樣多,但有多余,多余的“蘋果”不夠再分一盤了。
師:后四種分法,每種分法中,每個盤子里分的“蘋果”同樣多,最后多下來的數,它的名字叫做“余數”。
這樣的教學解放了學生的手后,既順應了小學生的好奇和好動,又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輕松愉快地認識“余數”。學生動手的過程不僅僅是一個機械地用手做的過程,更是一個積極的思維過程。因為只有在思維的驅動之下,學生才會努力去做得更好。這個過程對于小學數學學習而言非常重要。
語言出自于嘴。語言能讓學生的知覺和感覺上升為理性的思維,使學生的感覺器官不再受到局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想方設法地解放學生的嘴,抓住一切可以用語言表達的機會,讓學生暢所欲言。然而,暢所欲言并非胡說、亂說、瞎說,應引導學生努力做到下列“三重視”:
1.計算教學重視說算理。如,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邊說邊算,先把各數的小數點對齊(也就是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再按照整數加、減法的法則計算(滿十進一、退一當十),然后對齊橫線上面數的小數點,在得數里點上小數點,最后將得數末尾多余的“0”劃掉。讓學生反復說算理既能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又能使學生迅速掌握計算的方法,還能使學生的計算錯誤大大減少。
2.公式教學重視說推理。在公式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擺脫“機械記憶+簡單套用”的學習模式,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說出各自的推理方法。
3.應用題教學重視說思路。應用題教學的重點是要讓學生理解題意,找出數量之間的關系,找到解題的思路。對此,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解題的思路。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對于數學學習而言,學生通過“說”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本領。而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過程就是數學知識不斷被學生掌握的過程,就是數學知識不斷地得到學生的加工并且成為形象、有用的數學知識的過程。
傳統教學總是把學生的腦當做“倉庫”,教師不斷地往“倉庫”里填知識,其結果是學生的腦只能是“知識的容器”。在筆者的科研課題中,有過這樣一次調查:筆者出了一道題目:“一頭豬重178千克,一頭牛比一頭豬重4千克,一只老虎比一頭牛重5千克,一只老虎比一頭豬重多少千克?”在三至六年級中,每個年級挑選20名同學解這道題。這道題的解法有兩種,解法一:“4+5=9(千克)”(直覺思維),解法二:“178+4+5-178=9(千克)”(一般思維)。調查中發現:年級越高,用直覺思維解題的人越少。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是因為年級越高,學生受到綜合法、分析法解題的強化訓練就越多,學生已陷入“要求什么,就必須知道什么和什么;根據什么和什么,可以求出什么”的框框中去了,學生的思維已定勢化。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從而發散學生的思維,解放學生的大腦。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學生才會出現巧思妙想。
學生的腦是用來思考的。對于數學學習而言,學生要思考的就是數學學習的對象,就是不同數學之間的邏輯關系。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數學知識來發展思維能力,因此在數學學習中用腦顯得非常重要。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完全地、充分地、真正地解放學生的“眼、手、嘴、腦”。讓學生主動地、積極地、愉悅地去觀察、操作、表述和思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認識、理解、形成和掌握。
[1] 黃明華.“六大解放”與學生創新思維發展——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J].生活教育,2006(10).
[2] 姜霞.陶行知兒童“六大解放”理論的再認識[J].理論觀察,2003(5).
[3] 吳先勇,關于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有效教學觀念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