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嵐
(馬鞍山市雨山區教育局教研室,安徽馬鞍山,243000)
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語文教師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發展與提升。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師都在實現自身的專業成長中付出過很多努力,但最終發展的高度卻因人而異。
一個人要在自己的職業上有精彩的表現,取得一定的成就,必須依賴于強烈的內部動機,而這種動機是生存發展需要的一種滿足。當然,每位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驅動力是不一樣的。一些年輕教師在剛剛踏入教壇時,由于年輕氣盛,經受了一些挫折,反而激發了潛藏的自尊心和好強心。“證明自己,我可以做得更好!”這個簡單的信念就成為積極工作的最大動力。隨著教齡的增加,專業成長的動機和動力也會發生改變。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驅動力,動力大、目標高的教師在專業成長的路上會走得很遠。在種種動力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最持久有效的動力應該是什么呢?能創造并享受自己職業生活的教師,才是最具專業成長驅動力的教師。
在傳統的意識里,教師被塑造成一系列富有悲劇特色的壯美形象:“自我燃燒的紅燭”“吐絲至死的春蠶”“被默默踐踏的石子路”“任勞任怨的渡橋……”心態決定狀態,狀態決定事態,語文教師要有相對好的生存和生活狀態,才能帶來相對好的教學狀態。從人本的思想角度,著力引導語文教師學會享受職業生活,增強職業的幸福感,是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持久有效的動力。例如,馬鞍山市師范學校附小的楊校長是著名特級教師,她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成立了名校長工作室,連續擔任市導師團語文學科導師,為培養年輕教師和學員付出了大量心血。楊校長對于年輕人除了精心地導學、導思、導行以外,還很重視心態的調試。她經常和教師交流,化解壓力,答疑解惑,或鼓勵、或慰藉、或指引,一言一行,讓教師感受到溫暖和力量,并內化為前進的動力。
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每一位語文教師都需要具備準確的自我定位和不斷努力調整的心態。語文教師的課堂是充滿人文美的,語文教師的語言、教態是傳遞美感的。語文是生活化的,我們追求詩意的語文和詩意的課堂,但如果沒有相應心態和狀態的語文教師,這些是不可能實現的。享受職業生活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權利和一種能力。語文教師應“享受當下”,讀一點經典書文,懷一點專業情愫,樹一點個性風格,破一點心理定勢,尋一點教育智慧,專業成長的動力就這樣一點一點強大起來。教師主動參與和自主發展成就了教師的專業成長,這種專業化成長應從自覺的規范約束,走向自在的輕松釋放,成為教師體現創造性的個性發展之路。
“教師專業成長不僅是知識的積累,也不僅是技能的純熟,而是包括一切與教學活動相關的知識、技能、能力及情感特質在內的綜合素質的提升。”語文學科教師有著極為鮮明的特殊性,語文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局限在教學中,言傳身教,無所不在。好的語文教師對自身的文學、藝術修養和積累等有更多、更嚴的要求。全身都是語文教育的元素,語文教學才有高度、廣度和新視野。
語文教師的職業特征有特別的立場和角度。我們要從生活中時刻積累,經常思考回味,逐步培養語文教師的獨特敏感。一天筆者無意中看到女兒的作業,作業本上有一篇閱讀文章,談到“我們要做展翅翱翔的雄鷹,不做碌碌無為的家雀”。于是筆者就給女兒讀了一篇文章《鷹志》,文章描述了鷹極具震撼的一生,如何斷骨求生,如何絕境求存,如何經歷煉獄般的重生等。當筆者充滿感情、完全沉浸在文章里時,忽視了小小孩子臉上的表情。女兒聽完后立刻對筆者說:“我才不要做什么鷹,就做無為的家雀好了!”這是個令人愕然的回答,自然和筆者的本意大相徑庭。但是這個真實的教育案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和深究。的確,鷹是一種具有高度求生能力的動物,但和人性比較,未免相距甚遠。在孩子的心里,那些血淋淋的殘酷一面是可怕的、被排斥和抗拒的,而筆者這個成人只注重了說教的一面,才會出現如此失效的教育后果。對自己的孩子尚且如此,我們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工作里,難免也會出現類似的例子。教師對這樣的例子經常回味、咀嚼和思考,就可以對工作有很多啟示,會幫助我們少走一點彎路。這樣的反思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特殊的職業本能。
語文教師尤要加強文學修養,閱讀廣博。小學語文教師既要蹲下來讀讀小孩子的書,真正走入小孩子現在的世界,也要站起來讀讀更廣泛的書籍,了解孩子們可能要走向哪里。文學教育雖然不是語文教育的全部,卻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加強文學修養,理解語言的奧妙,積蓄欣賞,運用語言的功力熟練地駕馭語言文字,教師就能得心應手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充實語文教育生活,懂得充實語文教育生活就能享受職業生活。語文教師有享受語文教育的感覺,就會自然而然地把這種感覺傳達給學生,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會得到幸福和成就感。在文化里浸潤時間長,文化積淀厚實的語文老師才能“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帶領學生在語文的大海里自由遨游,從平庸走向杰出。
筆者曾經在相關文章中看到過一個有趣的公式:“教師專業成長=我+我們”。這個公式用數學的形式詮釋了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智慧途徑。教師的成長既是個體行為,也是群體行為,更是個體相加群體的行為。教學中的問題隨時都會產生,問題解決最快捷、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教研引領,同伴互助”,這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途徑。
專家、教研員的引領充實了教師的理論素養,使其開拓思路、不斷進步。學習理論和更新理念是教師專業成長所不可缺少的一環。但理論與一線教師之間似乎橫亙著一條很難跨越的鴻溝。許多理論性的問題、教學實踐中的困惑、課堂教學指導與評價等光靠教師的力量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這時候,教研活動和培訓活動的作用會充分體現出來,架設起理論與實踐的橋梁,讓理論走進教室,走進教師的職業生涯,促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有效結合,從而也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的不斷提高。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除了教研的引領,同伴的互助作用有時候會體現得更直接便捷一些。同伴之間的優勢互補,互相啟發,更能達到資源共享、智慧共享的目的。個體的努力相加群體的智慧更有底氣,更有力量。用心去領悟,眼界就開了;用情進課堂,境界就有了。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創設各種平臺,不斷獲得各種歷練,在歷練中超越自己,在超越中享受成長。
其實,“成長”本身就是一個感性的話題,站在“專業化”的理性角度思考,更加嚴肅和深刻。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職業生涯都是一條成長之途,道路或曲或直,腳印或深或淺,都印證著我們的青春歲月和寶貴年華,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和價值。作為同行者,我們一路且行且思,一路收獲成長。
[1] 張譯文,張松獻.普通高校成人高教教師能力結構及培養[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2] 陳菊.基于知識管理的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策略[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