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冬
(如皋市下原鎮花園小學,江蘇如皋,226500)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當前推行活動單導學教學的模式下,新課程呼喚教學組織形式和方法上的變革,要求將原來單一的教師講解逐步轉向由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效率。現行的活動單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比比皆是,但細觀之后不難發現,很多老師對合作學習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往往表面上熱熱鬧鬧,實則在走過場,流于形式,探究停于表層,導致學生的合作學習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縱觀所聽之課,主要存在這些現象:1)合作流于形式。一進入活動,就開始合作討論,討論場面看似轟轟烈烈,但效果甚微。有的老師在一節課中組織了多次討論,時間占半節課之多,浪費時間,使教學目標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2)小組合作缺乏一定的技能。優秀者你一句我一句,各自搶著說,學困生乃至中等生都成了旁觀者,更有調皮者抓住時機做小動作。3)合作不切實際,探究難易程度與班級實際情況脫節。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全部知識點都寄托于學生的發現,沒有準備好相應的研究提示,致使合作時間過長,學生合作成果甚少,導致教學任務沒法按時完成。
如何在小學數學活動單導學模式中開展有效合作,切實培養學生素質,打造高效課堂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首先,合理安排合作小組應該根據本班學生的情況、學習內容等方面的不同來確定合作小組的規模。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Rogers)認為一般情況下應組成4-6人的小組。因為在這樣的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樂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參與度高,合作效果也比較明顯。
其次,每個小組成員的構成也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每個小組內的成員必須具備不同性別、不同性格、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個性,使他們之間能建立融洽和諧的關系,形成一定的凝聚力,把學習個體間的競爭轉化為學習小組間的競爭。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習個體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最后,在合作小組內部還必須進行明確合理的分工,每個小組成員必須有明確的責任,各盡其職。沒有明確責任,有些學生會借機玩耍,小組合作成為學生逃避學習責任的“避風港”。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動手分別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并比較出大小,小組內合作找出其中的規律。進入活動后,各小組展開合作,但有的同學只顧自己折自己的,不管別人干什么;有的同學甚至在商量下課后如何玩耍;個別的學生還在那里說笑打鬧。到交流匯報時,只有認真參與的同學能找出規律講出理由,其他同學卻一無所獲。針對這一情況,合作學習必須加強學生的合作責任意識培養,使他們明確自己在小組內的職責,認識到自己是小組中的一分子,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小組的形象,都將影響到小組的榮譽,每個同學的發言都代表本組的最終意見。匯報時,教師可任意挑選一個同學回答。只有這樣,小組成員之間才會相互配合,在共同的任務中明確各自的分工和責任,學生才能在合作中活而不亂,小組合作學習才可能取得成功。
學生是否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決定著合作學習的成效。合作的技能培養必須作為課堂教學過程中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應注重培養學生以下的合作技能:
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必須保證學生有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合作的問題有一個較深層次的認識,合作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達到高效。例如在《加法的運算定律》的教學中,當學生提出三個數相加有什么樣的規律時,教師可先讓學生獨立地觀察與思考,在此基礎上再合作探究。這樣,討論的問題才會深刻,形成的印象才會牢固。
交流是合作學習的重要環節。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往往看到很多出色的積極分子經常壟斷小組發言,搶在其他同學之前且把正確的答案和規律一下說完了,導致其他同學無言可發。長期下來,部分學生就會產生消極心態,認為發言只是那幾個人的事,與自己無關。因此,教師在合作過程中要深入到各個小組中,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鼓勵每一個同學都踴躍發言。在全班交流中,教師要做到根據不同難度的問題挑選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對于基礎差的同學的回答,給予及時的鼓勵;對發言比較積極的同學讓他們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同學,往往他們心里明白,但嘴上說不明白,或者表達不完整,此時教師要耐心引導,多創設機會,讓他們在磨煉中逐步學會用數學語言有條理地表達。
耐心傾聽別人發言,既是一種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認真傾聽別人發言的習慣,要求學生在聽取別人發言時,要認真仔細,不隨意打斷或插嘴;同時,在聽的時候,要聽出別人發言的要點,培養收集信息的能力。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學會傾聽不僅能博采眾長,彌補自己考慮問題的不足,同時也會養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
反思與調整是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內化與升華。教師要讓每個學生認識到自己原來的不足以及其他同學想法的優越性,在與其他同學的對比分析中,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準確性與有效性。
合作學習的價值在于通過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取長補短。因此,教師要抓住最有利小組合作交流的契機。在教學過程中最佳合作契機有哪些呢?當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有一定困難時,當學生對知識的認識解答不透徹不全面時,當學生回答問題結論不一致或有爭議時,當解題方法多樣時,動手操作過程中憑一個人的力量難以很好完成任務時,等等,最能激發起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這就是最佳合作契機。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合作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學生討論情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切實感到合作學習的優越性和實效性。如果小組合作時間不夠,猶如蜻蜓點水,就不能保證學生有機會充分展示自我和發表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學生將會在心理和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影響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合作學習的時間也不宜過長,否則學生將無所事事,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率。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活動單導學教學活動的要求,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合作精神的主要學習形式,是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
[1] 馮東明.數學“活動單導學”模式背景下的小組合作學習[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11).
[2] 余秀英.小學數學“活動單導學”初探[J].才智,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