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斌
(湖州師范學院,浙江湖州,313000)
手機功能多、上網便利,智能手機還可以替代電腦的部分功能,其時尚和便捷對大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有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手機擁有率在99%以上,大學生課堂手機使用率為96.1%,其中,經常使用率為36.2%。很多大學生已經對手機產生依賴。[1]
很多學生利用手機短信和微信、飛信、QQ、微博等聊天工具與朋友、同學保持交流或關注他人信息,同時也讓自己的信息獲得他人的關注,并從中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學生在虛擬世界交往時間的增加導致其參與社會活動時間的減少,久而久之,學生會脫離現實的人際交往。實際上,手機已成了很多大學生逃避現實人際交往的一種工具。
很多學生利用手機閱讀手機報、閱讀網絡小說、瀏覽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聽音樂、玩游戲等,以達到放松娛樂的目的。頻繁使用手機玩游戲的學生認為在游戲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還有很多學生到了大學后對自己未能嚴格要求,逐步沉迷于網絡,整天“躲”在宿舍上網。他們即使去教室上課也表現得注意力不集中,課后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對教師布置的作業不動腦思考,直接用手機在網上搜索答案后抄在作業本上。[2-3]部分學生由于學業跟不上,對所學內容感到索然無味,便通過玩手機游戲、用手機上網的方式逃避學習。
筆者發現,現在很多大學生不愿思考、不愿學習,存在一定的厭學情緒。他們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需要提交的課程論文,都用手機搜索答案或下載論文來應付。這樣會嚴重阻礙大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發展,致使學生產生思考的惰性,不利于大學生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4]
總體上來講,我國一般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與中學的教學模式區別不大,仍然沿襲教師在課堂上授課,布置課后作業,進行期中和期末考試(試卷考試為主)的教學模式。而且教師授課方式單一,課堂上缺乏交流與互動,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有的教師備課不夠充分或缺乏講課技巧,上課就念教材或PPT,學生對這樣的講授提不起興趣,于是通過手機上網消磨時光。
很多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一直在教師和家長的雙重督促下完成學業,缺乏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控能力。進入大學后,學生的學習壓力沒有高考前那樣大,學習目標也不明確,同時受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很多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和對待所學專業的課堂教學,很容易逃避或放棄學業而沉迷于手機網絡。[3]
在中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為了應付各種各樣的考試,不斷背書、做練習題,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題海中被消磨殆盡??墒谴髮W階段的課程學習與中小學階段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學階段的課程學習知識點少、課時多,教師會將知識點逐個講精、講透,并通過反復練習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大學的課程學習知識點多、課時少,學生必須在課前、課后進行自主學習才能學懂。但是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在中小學階段養成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習慣,進入大學以后發現所學知識難度很大,學不好,這時他們就產生了厭學和畏學的情緒。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許多原本對學習沒有太大興趣的學生也成了大學生。面對大學里繁多而艱深的課程知識,他們無法適應,產生厭學和畏學情緒在所難免。每當上課的時候,他們便通過手機上網逃避學習。[7]
高等教育大眾化使得大學文憑迅速“貶值”,很多大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學習前途產生懷疑,由此導致了目標動搖的迷茫和挫敗感。面對大學學習科目繁多、人際關系復雜、就業形勢嚴峻等壓力,很多大學生這些方面的壓力無法通過思想交流、情感疏導得到緩解,于是他們通過上網、玩手機、聊天等方式轉移注意力,結果荒廢學業,形成惡性循環。[3]
毫無疑問,課堂上玩手機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消極影響,甚至導致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癥。但目前,一般在高校,大學生帶手機進課堂并不違反學生手冊和教學管理規定。因此,為了保證教學效果,可制訂相關規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規范大學生使用手機的行為。禁止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或玩手機,如有違反,一經發現,一律收繳。[3]目前,已有學校制訂并執行此類管理措施。[8]
俗話說,“身教重于言傳”。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有較大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嚴格要求自己,特別應該在上課期間關閉手機,以自己尊重教學、尊重課堂、尊重學生的良好教學風貌影響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
對于大學生課堂上玩手機的現象,很多教師只是善意提醒,并沒有過多干預、制止。但事實上,學生課堂上把玩手機的現象僅靠善意提醒沒有用,且課堂上玩手機行為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對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學生,必須嚴厲制止其在課堂上玩手機的行為,一旦發現,立即收繳,課后再留待處理,絕不姑息。[4]
改革考試制度。根據課程特點,考試可以通過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口試、操作技能考試等不同的形式進行。增加課堂討論在平時成績中的比重,避免學生平時上課不聽講,考試前突擊背書,也能考試及格的現象。嚴格執行校規,加大對學習成績不合格的學生的清退處理力度,使學生感到一定的學習壓力。
鼓勵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盵5]課堂教學應該是對話、探究的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營造一種相互激勵、共同成長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
[1] 李瑩,沈陽,金鑫.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的調查與對策研究——以沈陽某高校為例[J].科教文匯,2010(11):207-208.
[2] 李瀅彤,梁利,趙靚,等.大學生課堂“手機依賴”現象的思考[J].中國-東盟博覽,2012(9):96-97.
[3] 王玉鋒.大學生厭學現象的分析及對策[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3):34-35.
[4] 蔡雪珍.手機對大學生課堂學習的負面影響及對策[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0):46-47.
[5] 張衍紅.手機對課堂教學影響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教縱橫,2011(10):212-213.
[6] 馬杰,宿淑華.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調查與對策[J].山東省團校學報,2011(2):43-45.
[7] 何錄蘭,馮明麗,趙青娥,等.大學生厭學狀況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