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廣西南寧,530008)
教師是一個非常注重形象的職業,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信息化社會里教師的形象被社會大眾賦予了更多的期待,引入公共關系的形象塑造理論為我們重新審視教師的社會形象、社會地位和社會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視角,并為新型教師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以公共關系理論指導大學教師形象塑造,是大眾傳播潮流背景下教師建設中的一個全新的視野和方向。
新興科技產品在最近十年飛速發展,特別是電子信息科技產品的高度發展使頗具視覺沖擊的圖像無處不在,人類正在進入讀圖時代。圖像的展示已延伸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每個角落發生的事都有可能被人第一時間拍攝下來并傳到互聯網上,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大學教師的言行同樣可能被學生拍攝并上傳到網上,成為公眾熱議的對象,因此大學教師有必要對自己的形象進行管理。另外,隨著新興科技產品的發展,遠程視頻教學的興起也對傳統教育教學方式形成挑戰,大學教師也不可能永遠躲在“象牙塔”里,應該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研究、社會熱點議題的討論,敢于在公眾傳播平臺上展示自己。
在公共關系的理論中,塑造組織形象是最核心的任務,組織形象的內容一般包括組織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諧度。高校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有巨大影響力的組織,降低負面影響和避免危機產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諧度,爭取社會公眾的認可。
當今中國的大學,特別是高職院校,各專業往往以團隊為中心進行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要積極地宣傳本專業的名師、名家,以達到宣傳專業,進而宣傳學校的目的,同時以名師為中心吸引學生報讀,同時帶動中青年教師的教研動力,增強內部的凝聚力。
大學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塑造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具有極大的示范性作用,進行形象管理,能提升教師的形象內涵,吸引學生的向師性。教師的一舉一動經過媒體的報道,能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從而使教育的社會功能得到凸顯和放大。
自改革開放以來,公共關系的理論和實踐已經逐漸在社會各界引起了關注,但在大學教師的形象塑造中,公共關系并未成為一種自覺,形象塑造也缺乏主動性和理論性。按照公共關系的理論,結合中國大學教育實際情況,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進行大學教師的形象塑造。
按照公共關系的理論,大學教師應該是一個主體,應該主動向客體(即公共關系的公眾)進行雙向溝通和信息交流。在學校中教師的公眾就是學生和家長,教師要主動向目標公眾傳播信息,這個信息不只是知識的傳授,還應該是教師個人魅力的展現,還有觀點的碰撞和溝通,所以教師的主動性非常重要。
社會公眾對大學教師的形象一般都有這樣的共識:知識淵博、學術造詣深厚、著作等身。大學教師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學術、學識、修養,因此他們普遍認為不需要刻意塑造外在形象,更不需要主動對外宣傳、搞公關。許多大學教師安于清貧,喜歡寧靜沉思的學術氛圍,不太愿意站在聚光燈下被公眾圍觀,對“學術明星”也頗有微詞。其實大學教師應在理念上正視自身形象管理,學習和接受現代公共關系理論,主動維護教師團體形象,將形象管理作為自身管理的重要目標。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即形象識別系統,目前在企業形象的設計和管理中被廣泛應用。它通過對團隊理念、行為和視覺要素的設計,形成對團隊的整體識別系統,推進和完善團隊形象。教師的形象管理可以借鑒和導入CIS形象識別系統。結合教學團隊的目標,根據專業的培養理念、專業團隊的標志和管理制度、教師的教學行為規范等進行設計,通過QQ、微博、微信、博客等網絡媒體平臺,設計個人的圖標、QQ說說、形象簽名,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博客評論,展示個性化的形象。
高校應主動借助現代大眾傳播手段,借助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發布新聞,設立開放日、舉行校慶、畢業慶典和校友聯誼會、舉辦展覽會、文藝表演、利用微博、微信和個人博客以及QQ群等方式對學生、家長、大眾等公眾進行教師形象宣傳。同時應鼓勵教師,特別是名師,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社區活動,掛職鍛煉,承擔社會責任。
大學校園就像一個小社會,大學教師在這個小社會中,也不可避免地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一些大學教師的不當言行導致這個職業的公共形象受到威脅,例如:在課堂上對學生或者在社會上對媒體發表錯誤言論引起公眾對教師群體的信任危機,沿襲陳舊老套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不滿,不能及時調解學生矛盾造成事態的惡化而產生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抄襲、剽竊他人的研究成果引起的公眾質疑和憤慨,對工資待遇不滿引起的勞資糾紛,等等。這些不容回避的問題使得大學教師迫切地需要加強危機意識和化解危機的能力。
大學教師的形象成為全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這對教育改革形成了強大的推動力。依據公共關系的形象塑造理論,教師的形象是內在與外在形象的統一。教師自身形象的塑造是以良好的公眾形象和口碑為目標的,社會公眾的評價和期望對教師公眾形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師的表現與公眾的期望相差甚遠,就會破壞教師的公眾形象。教師應該多重視與學生、家長及社會公眾的溝通對話,在多渠道的良性互動中共建新型的教師形象;社會公眾也應以科學和客觀的視角、平等寬容的心態來理解大學教師的工作,共同營造一個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社會環境。
組織形象管理是一個專業、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依靠教師個人單槍匹馬地完成這個任務。大學教師在塑造形象的過程中,可以在院系內部設立形象管理的相應機制,成立相應的人員團隊,還可以聘請專業的公關公司來做顧問,參與策劃宣傳高校名師的形象,打造品牌效應。
在信息大爆炸的網絡時代,學生被海量信息的洪流淹沒了,這就對大學教師的傳統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教師的教學方式要進行個性化的改革,可以嘗試教學視頻窄播,面向有特定需要的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此外,遠程視頻教學是一種滿足學習者個性化要求的教學模式。學生可以跨地區、跨國界甚至跨專業進行感興趣的知識技能的學習,教師的受眾不再只限于課堂上的學生,有可能是社會上的任何人。這首先對教師的知識技能產生了很高的要求,也成為促進教師注重形象管理的一個契機。
[1] 張玲莉.公共關系原理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練國錚.談教師的知名度[J].吉林教育研究,1991(3).
[3] 胡德海.人生與教師修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