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冰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柳州,545006)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正在進行國家改革示范校的建設,全校上下齊心協力,革故鼎新。筆者所在的英語教學團隊也對公共英語課程進行了改革實踐,按照專業能力需求進行課程定位并制定學習目標,進行課堂教學總體設計,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完成課堂教學,同時采用合理完善的綜合考評體系來檢驗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情況,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過對多家對口企業做專業人才能力需求的市場調研,我們了解到企業真正需要的是實用性人才。因此我們對于本課程的定位是培養學生的實際英語聽、說應用能力,以職業行動為導向分模塊設計課堂教學,讓教學內容與職業工作過程緊密聯系。教學過程以學生為核心,創設真實的交際場景,引導學生在完成各種交際任務的過程中,體驗恰當運用英語的樂趣,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綜合素質。
立足于目前學生的學習現狀,強調“逐步提高學生在職業和生活場景下的英語應用能力”,從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社會適應性等幾個能力維度來達成學習目標。
1.掌握約500個基本詞匯;
2.掌握基本英語交際對話句型,如問好、指路、購物等;
3.掌握約100個專業基本詞匯(根據不同專業分別學習不同的基本詞匯)。
1.培養運用英語詞匯進行交際對話的能力;
2.培養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判斷的能力;
3.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1.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及行為規范素質;
2.具有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3.具有良好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以職業行動為導向,以學生訓練為主體,在教學設計上打破傳統的學科型教學模式,按知識體系的邏輯順序設置課程,緊緊圍繞專業典型工作崗位的任務需求來選擇課程內容,采用模塊進行教學。根據我校各專業典型工作崗位的任務需求,教師在完成基礎模塊教學的基礎上,根據專業性質確定職業模塊的英語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內容分為基礎模塊和職業模塊兩大類。
1.基礎模塊共分為四大工作任務:職業學校的學習和生活;家庭和交友;問路和指路;電子化的生活。
2.職業模塊亦有四大工作任務。緊緊圍繞各專業人才能力需求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和工作任務。以市場營銷專業(汽車營銷方向)為例,根據市場營銷典型工作崗位的能力需求,可設置以下四個工作任務。工作任務一:汽車新產品特性重點介紹;工作任務二:汽車營銷;工作任務三:日常涉外事務的處理;工作任務四:求職應聘指導與訓練。在每個工作任務中又根據具體的專業知識分類創設了相應的學生活動情境,如任務一中有:向客戶介紹汽車的發動機和底盤部件;任務二中有:客戶接待,汽車銷售,重點客戶追蹤、回訪等;任務三中有:下發車企客服英文通知,撰寫汽車新產品展示會邀請函,填寫某款汽車英文訂單,撰寫某車企英文招聘廣告等;任務四中有:撰寫英文求職簡歷,模擬求職面試。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涵蓋了公共英語的基本詞匯和對話訓練,而且還包含了各專業所必需的主要專業英語詞匯,注重學生在典型工作崗位上用英語和客戶熟練交流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每一模塊的教學內容均按照聽力、口語、測試這三個板塊來進行整合和設計。教師可將重要知識點巧妙地設計成兩個具體的小任務(聽力任務和口語任務)。在引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采取教師傳授、學生獨自尋找問題答案、學生通過兩人合作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等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印象深刻地掌握所學知識。掌握了模塊知識后,再將模塊重要知識點設計成一個典型的工作任務,讓學生獨自或合作完成,以達到對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的進一步了解,此謂模塊測試。與以往單純的“教師說,學生聽”的教學方法相比,這樣的教學設計,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實現學生人人有任務、時時有任務。這樣,學生就會在思想上產生緊張感和重視感,就會自己主動地去尋找信息、獲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從而順利解決問題。
基于教學內容按模塊來整合并以工作任務形式來完成的要求,我們采用了行動導向教學法來開展課堂教學。比較合適的行動導向教學法有任務教學法、小組合作法和情境教學法。無論采取哪種教學法,其根本目的就是最大化地訓練學生的英語聽、說實際應用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主要有六個步驟:信息搜集→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針對每一個工作任務的性質,教師可靈活選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實施這六個步驟的過程中,完成課堂教學目標。這里必須明確的是,完成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是教師教授了多少,而是學生學會應用并創新了多少。如“學生在西餐廳合作完成點菜”這一工作任務中,教師首先布置任務,引導學生借助網絡、詞典等輔助工具進行信息搜集,了解西餐點菜的基本程序和每道程序中常見的菜品。獲取有用信息后,教師組織全體學生集中討論,制作出開展任務必備的道具——菜單。其次,教師對學生進行角色分配,挑選5名學生扮演服務員,5名學生擔任各小組的監督評價員(對小組成員在開展任務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記錄、監督、評價),其余學生分別扮演5桌顧客。在教師的引導下,扮演顧客的學生共同商討、決定每桌要點的菜式。討論完畢后,服務員與顧客用英語就點菜過程展開對話,最終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從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再到實施的過程中,學生都是學習的主體和任務的實施者,學生思考的能力得到了擴展,動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團隊協作精神得到了加強。最重要的是,重要知識點及其應用均形象深刻地留在了學生的腦海里。
傳統的學科型考試模式中,教師對于學生的考評多數是依據兩考(段考和期考),也有部分教師加上平時測驗。我教學團隊成員一致認為這樣的考評是不合理的。正如我們所知,中職學生原有的英語底子差,再以考試成績為主要依據對其進行評價,根本達不到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的目的。
有鑒于此,我們對學生采取了課堂表現、平時作業、隨堂小測和兩考這四項綜合考評方法。以學生在各項的排名為依據,而不是以分數為依據,四項排名的平均排名為綜合考評排名。對于綜合考評排名前三的學生以及進步較大的學生,要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的考查不只是考評學生的成績,更是考查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等。最后的獎勵更能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我校經改革后的公共英語課程,以專業能力需求為依據,緊緊圍繞各專業典型工作任務來設計和開展課堂教學,體現行動導向;以學生訓練為主體,充分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采取合理完善的考評體系,極大地鼓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此為基礎的行動導向教學,最終能達到真正培養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目的。
[1] 侯桂寧.淺談中職中專英語教學現狀與對策[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6).
[2] 王景英.教育評價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