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蘇州市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江蘇蘇州,215000)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中學生的課堂寫作,以表達思想感情為主。尤其是最常見的記敘文,寫人也好,敘事也好,終究是為了傳情達意。人們的情感和身邊每個人息息相關,所以人們需要表達點什么的時候,一般要寫到身邊的人,而且筆下的這個人必然要帶上作者感情的烙印——可能喜歡他,可能討厭他,即使是淡漠,也可能隱藏著感情。作者在描繪這些身邊人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投射了自己的情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那么怎樣進行人物描寫呢?
首先,寫作時要弄清楚自己對這個人物的情感態度,同時要注意到人物有他自己的身份、職業、經歷、性格等特征。“他”總在特定的情景中出現,并且有自己的內心世界。
人物描寫的目的是刻畫人物性格,表現人物精神面貌,同時也更深刻地表達作者的情感態度。所以寫人物不是為寫他而寫他,寫他是要人知道作者自己是喜歡還是討厭他,尊敬還是鄙視他。因此,要把他的樣子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讓別人來判斷他是怎樣的,從而讓讀者產生共鳴。例如,讓學生們在紙上寫下對某個教師的印象:嚴肅、開朗、活潑、古典、厚道、風趣等。有了這些印象之后,如果用直接評價的方法來寫,比如他好、他壞、他有趣,文字只會變得干巴巴。所以得告訴別人,這個人說話是怎樣的,做事是怎樣的,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讓讀者自己來判斷他是怎樣的人,這樣文章才有說服力,讀者才會產生共鳴。
記敘文中往往是通過具體的某件事來突出作者所想要描寫的人物形象的。例如《散步》這篇課文就是用一家四口外出散步這樣的一件事來表現四個不同的人物形象。在面對走大路還是走小路這樣的選擇時,“我”的決定,母親的反對,妻子和兒子的順從,把“我”和妻子對家庭的責任感、對母親的孝順和母親對孫子的愛都表現了出來。
中學生在記敘文中選擇事件時,往往喜歡用一些看似驚天動地的事情,比如父母三更半夜送子女看病,跳進冰冷的水里救素不相識的人,甚至有的同學不惜“犧牲”自己的雙親,不惜讓父母“離異”,只是為了感動讀者。但往往事與愿違,這些看似動人的事件卻不能真正打動讀者,反而有些生活中的小事情,看似不經意,卻很動人。
心理學認為,觀察是思維的知覺。沒有思維的觀察是膚淺的,不是真正的觀察。觀察不僅僅是看,要動用耳、口、鼻、手、腦等器官多方面地去感知和判斷,獲得真實、全面、深刻的印象,為作文提供豐厚的材料。如視覺,包括外在相貌、體態、動作(眼睛、眉毛、嘴巴、肩、腰、手指等細微的表情和反應);聽覺,人物的聲音(洪亮、細弱、清脆、沙啞),語言內容的雅俗、嚴肅或者幽默;嗅覺,人物的氣味(煙味、香水味、汗味等);觸覺,與人物的接觸(細膩、粗糙、冰冷、溫暖等)。最后,用心靈去體會人物的心靈,綜合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捕捉的人物特點細節越多越好。米開朗基羅說:“在藝術的境界里,細節就是上帝。”把情感放到細節中去展現,才能起到深入人心的作用。成功的細節描寫往往能達到“一瞬傳情,一目傳神”的藝術境界。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寫道:“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朱自清正是抓住了這個生活中普通的細節,用心感受,才使得文字如此感人。在收集了大量的人物材料以后,文章最后留下的是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內容、最具神韻的細節、最能反映個人情感的事件,以及有利于表現人物的特點場景。
俗話說:“三分資質,七分打扮。”寫作也是如此,只要經過精心地設計和裝扮,必然受讀者喜愛。裝扮的手段很多,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辭。修辭不能用老一套,原則是越新穎越好。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中就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水遇到一個又一個障礙,卻毫不在乎,它只是聚集為一股股水流,仿佛在避免不了的一場搏斗中收緊肌肉一樣”,先寫溪水的心態——滿不在乎,再寫它的變化,最后再做比擬。所以同樣是寫水急,普里什文并不滿足于“湍急”“奔流”等一類泛泛的字眼,而是把它活化,寫它的情態變化。高爾基曾評價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筆,善于將普通的詞匯靈活搭配描寫,就使得一切具有觸摸得到的可感性。魯迅的《故鄉》中,那個“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的細腳伶仃的圓規”的楊二嫂,她的形象就是因為這個比喻被而千萬萬讀者牢記。中學生由于語言積累的有限性,在作文時就需要善于靈活運用已掌握的詞匯,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空間,達到理想的表達效果。
另外,選用恰當、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也是為文章增色的一個好辦法。唐代詩人皮日休說:“百鍛為字,千鍛為句。”詞語用得好,可達到字字珠璣、珠圍翠繞的效果。一般來說,動詞、形容詞最富表現力。
寫作是一種心靈活動,我手寫我心。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作文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現代中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如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等。但之所以相當一部分學生的作文呈現出一種“虛偽的生活”狀態,就是因為他們不能捕捉生活中真正令人感動的瞬間,在描寫人物時也缺乏具體的方法。這就需要學生擁有一雙能發現精彩瞬間的慧眼,從平凡細微處感受生活的善、惡、美、丑。只有從“小”處入手,寫真事,抒真情,再輔之以相關描寫方法,文中的人物才會真正“活”起來。
[1] 曹波勇.記敘文中的人物描寫[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20).
[2] 陸應林.例談人物描寫[J].中小學作文教學:小學版,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