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小健
(溫州市龍灣區實驗中學,浙江溫州,325000)
復習課就是把平時相對獨立、零散的知識,通過再現、整理、歸納、演繹等方法將其提煉、升華,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的課程。其目的是鞏固與提高,使學生“溫故而知新”。一節好的復習課可以使學生解決孤立與聯系、“見樹與見林”、深化與拓展、綜合與運用的關系問題,實現舉一反三。那么該如何上好一堂復習課呢?
“雙基”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簡稱,這是歷年來我國中考的實際出發點。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原理才能更好地變通,從而采用最為簡單的解題方法應對考試。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以課本出發點也就能從容面對考試了。因而,在中考復習時,一定要重視課本所要求的“雙基”訓練。
基本概念及原理方法是每門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因此,教師要重視并有技巧地引導學生掌握。就化學而言,熟記特殊的化學方程式、化學性質及物質的俗名等非常有必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課本的練習題、閱讀分析及實際應用等各個部分融會貫通,進行有技巧的記憶。
“梳理知識,構建知識網絡”是復習課要達成的首要目標。如果復習課只是將知識進行簡單的羅列和回顧,那么其作用就完全沒有發揮?,F代教育研究證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識”必須被理性梳理并建構起系統化的秩序才能顯示出知識的力量,否則不但不能給人帶來任何幫助,還會成為大腦的沉重負擔,使人成為“書呆子、記憶棒”。要成為自己大腦的主人,必須要建構起屬于自己的邏輯體系,在這個可操作的邏輯體系里,他所有的觀點和知識都是不矛盾的,是一個邏輯自洽的系統。完成了這一步,知識的框架就基本上在腦海中形成,由此在生活中遇到這類問題時,就能迅速地從這個邏輯系統中調出相應的知識來應對。與此同時,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經驗指導學生做查缺補漏工作,提示學生把疑難點、易錯點、出錯點記錄在“糾錯本”上,然后經常復習。如此一來,學生就很容易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進行高效的復習了。
在學生中考復習的整個過程中,即使復習同一個知識點也不能以簡單重復的方式來進行,教師應采取“變式”的方法來教授,使學生感受到創意和變通。以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情景進行復習,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的復習效果達到最佳。這樣的“變式”教學法還可以體現在利用最新復習過的知識創設應用問題上,讓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學會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在復習梳理的過程中學到新知識是必然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新增的知識點融會到以往的知識結構中。對舊知識點的復習教師要有新意,避免學生因重復性記憶而疲勞。
考試大綱中,試題內容的難度分為低、中、高三個檔次,其比例為7∶2∶1。教師應根據這一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復習提綱,應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避免復習訓練中出現過多的難題、偏題、怪題,偏離復習的起點;其次,要講究“質變”而不是“量變”,盡量讓學生在訓練中掌握“舉一反三”的解題方法;再次,思路是關鍵,在復習強化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解題思路;最后,強化訓練要講究定時定量與勞逸結合。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以做典型題目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每一個知識點的本質,掌握該類題型的結構和解題方法,從而能夠深刻地領會知識點并且能夠熟記于心。在形成一定的定式思維后,學生遇到這一類題目時敏感度就會有所提高,從而能夠快速地利用相關知識點去解題了。
盡管課堂訓練的時間非常有限,但是,增加“等待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符合“不求數量但求質量”的復習理念。很多教師為了能多講一些題目,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訓練,往往在出示題目之后,還未等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便急于給提示、思路和方法,使學生快速地解決問題。這種“超快速”的復習方法盡管節約了時間,但是有害無益。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沒能得到鍛煉,久而久之,就對教師形成了依賴,沒有教師的提示學生就很難獨立完成解題任務。因此,筆者認為課堂復習中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題講解與學生練習是復習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環節,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非常有幫助。在復習過程中,例題講解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展示答案上,而是要呈現出答案的演化過程與其所表現出來的解題思維。只有注重與突出了解題過程,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以后如果遇到類似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就物理教學來說,實驗是物理學科復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是每一年中考的考點與難點。根據考試大綱的要求,教師在給學生復習時應重點講述儀器的使用方法及相關的基本操作。此外,學生不但應該能夠識別典型的實驗裝置圖,還要掌握繪制實驗裝置圖的技巧。物理實驗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因此,在實驗復習過程中要著重鍛煉學生的內在修為。在進行物理實驗復習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化整為零,注重雙基的訓練;其次,學會比較分析,掌握基本的總結歸納技巧;再次,強化實驗訓練的設計過程,讓學生根據教材要求對各個環節進行正確無誤的操作,進而達到活學活用的教學要求;然后,引導學生對自己所做的實驗進行客觀的評價,讓學生本人發現并解決問題;最后,教師要有技巧地設計對照實驗,強化學生對物理實驗的量變控制能力。
從對歷年中考試卷答題情況分析中得知,學生考試丟分主要是由于存在“粗心大意”的不良習慣。如審題不細、表達不清、書寫不規范等,這導致了學生在考場上“不能正常發揮”。因此,擁有規范化的良好習慣是非常必要的:既要注重仔細審題,又要合理分配時間,還要辨別考題的難度和進行知識的遷移。
善于總結也是應該在復習中形成的良好習慣。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自主完成解題任務,這是一個“質變”的過程。在完成這樣的質變后,學生應拿出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理解、反復揣摩,從而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能力。
[1] 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1).
[2] 程紅,張天寶.論教學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1998(5).
[3] 沈小碚.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個基本條件[J].教學與管理,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