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映云
(南安市實驗中學,福建南安,362300)
九年級的思品課與七八年級不同,引入了很多的國家大事、國情分析和國家政策。由于課程滯后,理論性強,學生反映很難學,難以理解。教師在課堂上雖然穿插了很多時政內容,但很多學生還是聽得昏昏欲睡。怎樣讓學生主動地投入該課程的學習呢?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主動地進行時政探究。
一部分學生無法主動參與到時政新聞的搜集與交流中,這部分學生大概占整體的三分之一。這些學生大都是班里的“學困生”,主動學習的愿望不強,成績在中下等,對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激發有一定難度。
很多學生雖然充滿熱情地搜集新聞,但往往抓不住要點與熱點,盲目地跟風明星,甚至對娛樂新聞津津樂道。這不僅浪費時間,也對學生自身的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
如對“兩會”中的計生政策調整這一時政,學生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和分析,無法認識到這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而對大學生就業難及公民的受教育權利和義務等問題,學生也往往存在困惑。這說明學生要有教師的引導,才能有深度地理解國情和國策。
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大多是一種短期行為,或者是為了完成教師的任務,或者是習慣于跟風,不能形成有邏輯的、連貫的關注,如對于國家統一、國家安全、對外開放、環境保護等這些問題,不能長期連續關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的理論知識、認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師的指點和幫助。
培養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要從日常教學做起。注重在平時培養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既能給課堂增添色彩,又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從報紙、雜志、新聞網站上搜集相應內容,在課堂上交流,輪流播報新聞。學生上臺講述新聞時,其他學生需認真聽講,并進行必要的補充。教師要概括新聞主題,并把新聞與教材聯系起來。如學生在講高考、中考改革方案、加分政策等時,可以聯系教材中有關公平的內容;在講關于暴力恐怖事件時,可以聯系有關民族團結、國家安全的內容;在講建立上海自由貿易區時,可以聯系有關改革開放的內容等。
關鍵在于這個環節,教師要注意堅持,讓其日?;?、規范化。對于因表現不好而不想搜集資料的學生,教師要注意引導;對于內向靦腆而不想上臺講述的學生,教師要耐心地鼓勵;對于在臺上聲音小的學生,教師要給予指導。只要有了良好的開端,堅持下去就會有收獲。這個收獲就是學生對思品課的內容能比較主動地探究,對新聞有了一定的敏感度。
課堂5分鐘的時政播報,屬于淺層次的新聞追蹤。而鍛煉學生的新聞思考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給有興趣或者優秀的學生一個展示與提升的平臺,那就需要設立時政興趣小組。
每班設立兩個時政小組,分別研究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學生需要搜集資料,并且制作課件,上臺匯報,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小組還可以自由選定新聞主題,如“兩會”、深化改革、大氣污染與防治等。
教師要指導學生相關的討論,引導他們打開思路,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如對于建設誠信社會,扶起“摔倒”的道德;“?;丶铱纯础睂戇M法律等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和認識問題的能力,解決在閱讀時段新聞材料時遇到的問題。
學生對時政新聞的處理,如果沒有教師加以引導,則只是停留在討論交流上。教師若加以引導,學生的時政分析能力便上了一個臺階。一般筆者通常從時政新聞的背景、該政策與教材相關的知識鏈接、命題的思路等角度設計問題,要特別重視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和回答的有效切入點,問題不宜過多,要求典型并且有一定質量。
如關于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專題,從其提出背景、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我國踐行和培育核心價值觀的舉措、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聯系、社會和學??梢蚤_展哪些活動培育青少年的核心價值觀等幾個方面入手來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的學習就有血有肉,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就更直觀了。在時政專題復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盡量引導啟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并且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學生容易對一些時政材料進行短期的追蹤。即使是時政興趣小組,也經常會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搜集材料,造成新聞材料的堆砌,而無法形成長期的時政分析思維。
政治教師思考要有深度,不僅關注短期時政新聞,更要長期、長效地關注那些有關我們生存環境、國計民生,并且與中學生密切相關的持續性的時政熱點。如環境保護、改革開放、自主創新、和諧社會的建設、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等。這些熱點要多關注,復習時要注意這些持續性熱點的背景、表現形式,并且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形成專題式問題,這樣有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國情國策。
很多學生越來越期待每節課的5分鐘時政播報。有的看該同學播報的新聞與自己收集的是否相同,有的則是看今天某位同學的表現是否完美,有的則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一些平常很少發言的學生經過精心的準備,也上臺發言了。教師再加以鼓勵,學生有了一定的成就,學習思品課的熱情得到激發,主動問教師問題的也次數增加了。
時政興趣小組的學生對感興趣的專題內容進行了深入探究,他們可以在公共郵箱里下載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實現資源共享。如中考加分政策、高考改革,大部分學生認為中考、高考加分是不公平的。筆者讓學生進行分析,最后得出結論:中考、高考有些項目的加分是不公平的,一個政策只能達到相對公平,絕對公平的社會政策是沒有的。但我們可以向有關部門反映,讓國家有所重視,進而對該政策進行完善。最終讓高考、中考更加公平,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
經過一段時間的對學生時政分析能力的培養,筆者感到科研能力、教學反思能力有了提升。通過多年對時政熱點的追蹤,深入地理解教材內容,準確地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筆者在教學中做到了游刃有余,把時政與教材結合的能力有了提高,對時政命題方向有了一定的把握。
[1] 周榮.學生發展視角下的中學時政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8).
[2] 金萍.探索中學時政教育的有效途徑[J].上海教育科研,2008(7).
[3] 余從斌.時政教學的幾點嘗試[J].九江師專學報,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