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根
(將樂縣水南中學,福建將樂,353300)
思想品德教學所涵蓋的內容非常寬泛,小到為人處世,大到國家方針政策,融匯了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健康教育及政治、經濟、法律等常識。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要求我們的青少年一代具有胸懷祖國、關注世界、放眼全球的現代素質。在課堂上,思想品德教師不能只盯著書本,只把教材上的理論講得頭頭是道,而應立足社會,放眼未來,結合教學內容與時俱進地展開時事政治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增強思想品德課的生命力。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一定時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要與這一時期的社會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時事政治主要是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狀態和趨勢,以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等。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是人們了解現實、立足現實、預測未來、作出決策的依據。
首先,時政教育符合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內容的要求。中學思想品德課與其他課程的一個顯著區別在于它不是一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目的的課程,它更重要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本課程的總目標,即“以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習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弘揚民族精神,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礎”。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然要求學生關注社會,關心國家。
其次,時政教育符合當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時政具有突發性、偶發性和新奇性的特點,特別是其新奇性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時政教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其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積極參與交流,主動接受知識。布魯納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的主動參與者。”如果我們能巧引時政之活水,啟迪學生智慧,激發學生興趣,將抽象的理論融入具體生動的個案,使得思想品德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就能做到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的有機統一,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再次,時政教育符合認知發展規律。當前思想品德教材所舉的事例相對缺乏實效性,課本上的事例一般有這樣兩類:一類是典型事例,專門為說明某個理論而列舉的事例,這樣的事例缺乏真實性,學生會覺得不可信;還有一類是名人事跡,這些事跡雖有感染力,但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有明顯的滯后性。這兩類事例把道德、品德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剝離出來,把它們作為一種孤立現象來對待,缺乏實用性和針對性,不易引發學生的共鳴,不利于學生認識問題、學習新知。而運用時政教學,材料往往比較直接、具體,能將抽象的理論與新鮮的時事新聞很好地結合起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分析一步步實現由個別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本觀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教師教學成功與否,關鍵是看其教學行為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如果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完成了學習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促進了自身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成長與發展,這種教學就具有有效性,就是有效教學。時政教育是教材的延伸和補充,通過身邊的實例分析,以教材中闡述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將兩者有機結合,既提高了學生對基本原理正確理解的程度,又加深了其對所學時政問題本質的理解。比如八年級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是社會主義法律常識,時政教育就可以把一些守法、護法的先進事跡和典型的案例巧妙地引入課堂。
這是一種讓學生開闊眼界、學習課外知識、了解社會發展動向的有力途徑,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自身素質的一個好機會。每節課開始前,可由一兩位同學上講臺演講,就自己感興趣的時事新聞談談個人的看法與見解,內容可包括國內國際,可涉及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個領域,也可以是有地方特色的時事。之后,由其他同學自發進行評論,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交流。學生演講前一般都要做充分準備,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查找、收集、整理資料,編輯、撰寫演講稿,經過思考與分析,形成自己的主觀認識和理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選擇、處理信息的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心理品質與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的發散、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發展。這種形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最后由教師進行適當點評,不僅要肯定學生的努力,還要及時指出其不足之處,這對學生的判斷分析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演講的內容能夠將現實生活中的時事與當堂的知識點聯系在一起,并加以分析,那么,對于本堂課而言將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讓學生感同身受,更容易理解要學習的知識,同時也能使學生學以致用,更好地分析社會現象。由于每個學生都有演講、發布新聞的機會,這就在學生中間形成了關心國內外大事的氛圍,激發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
教師如何創設良好的情境把學生帶入新課,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以新鮮的時政熱點開場往往能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我們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選用學生關注的重大時事問題,創設情境,設置懸念,作為新課的導入,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肖像和姓名中的權利》一課時,筆者用這樣的一則時事導入新課——趙C的姓名權官司。在多媒體的屏幕上筆者出示了趙C第一代身份證的掃描圖片,幫助學生了解肖像和姓名這兩個概念。同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趙C想更換“二代證”會被拒絕?是公安機關侵犯了他的姓名權嗎?學生各執一詞,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的開場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倍增,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并帶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開始了整節課的學習。正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本堂課的教學效果良好。
課堂教學滲透是當前時事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和行之有效的途徑,我們將時政資源與教材知識密切結合,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對案例進行分析評價,使理論和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對現實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比如在講授《生命健康權與我同在》一課時,筆者將“三鹿奶粉事件”這一案例貫穿教學始終。從導入(“三鹿奶粉事件”爆發以來,共查出了29萬名腎結石娃娃,有12892名嬰幼兒因食用奶粉住院治療,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巨大)開始,首先讓大家了解這一事件的嚴重后果,說明生命健康權對公民的重要意義。接下來通過說明受害者積極上訴爭取賠償,體現了公民依法積極行使生命健康權。而這一事件的審判結果——“原三鹿集團董事長田文華被判無期,張玉軍、耿金平被判死刑,高俊杰被判死緩,張彥章、薛建忠被判無期,另有多人被判有期徒刑”則體現出了課本中的另一知識點“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權應付的代價”。最終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對食品不得實施免檢,縣級以上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對食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抽樣檢驗。這說明了我國法律保護公民的權利,積極“關愛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到這里,不但把課本知識介紹清楚了,還幫助學生了解了相關的法律知識。可見,將時政熱點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用教材知識分析熱點時事,能夠準確闡釋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深化學生認識,增強教學現實感,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目的。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貫穿時事政治教學,將時政教育融匯其中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只有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滲透時政,充實教材,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德育功能,幫助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而做到以上這些對思想品德教師而言是一個很大的考驗。
首先,時政教育需要增強教師課內課外融會貫通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學過程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時政教育與基礎理論教學相結合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教材,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處理甚至重組教材,突出重點,用精練的語言準確傳授知識,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系,教會學生系統地把握知識點。以案說課要求教師平時掌握大量的時事信息,合理利用時事案例,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有針對性地引入時事材料進行分析,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地展開教學,這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增強教師講解的說服力。為了使引入的時政事例具有針對性,教師在選材時要注意精挑細選,不能羅列堆砌,也不能盲目收集,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次,時政教育應該立足身邊,關注地方時政。時事教育要與身邊的時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相結合,這樣才更具有直觀性。地方時事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本地方出現的人與事可以直接觸及我們的思想。所以,如果我們能夠重視地方時事政治,有的放矢地將其引入課堂,那將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講授《公民的義務》一課時,如果只是單純依靠教材材料簡單解釋法定義務、道德義務等知識會顯得空洞、抽象,學生不易接受。如果利用具體的時事資料講解,教學內容就能深入淺出,學生就會被材料所感染,從而使材料中的精神(同時也是教材的觀點)潛移默化到學生的腦海中,形成學生的價值觀。在這里,筆者選擇了抗洪搶險勇士——鄭忠華資助貧困學生、救助困難群眾的感人事跡,讓學生在感動之余認識到義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履行的,它離我們并不遙遠。這樣就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真正學到知識,啟迪思維,陶冶情操,同時還能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借助榜樣的力量,提升自身素質。這樣就能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活力,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
再次,時政教育也要注重與課本知識的聯系。當我們在課堂上講到某個時政知識點的時候可以適當調動學生的思維,找出教材中其他相關的知識點,這樣既能復習舊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我們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解釋時事材料,避免單一、片面地看問題。比如教學《我們崇尚公平》一課時,筆者使用了“羅彩霞被冒名頂替上大學”這一典型材料,說明任何人都有通過高考的競爭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這樣的選拔考試對大家是公平的。但如果有人通過冒名頂替獲得原本不屬于她的機會,得到了自己不該得的權利,這就是不公平的。很明顯,這一案例也可以用來說明公民享有的具體權利。于是,筆者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討,在這一材料中,羅彩霞的哪些權利被侵犯?她應該如何維權?這些都是前面學過的知識,如此可以讓學生溫故知新,全面分析問題,更好地應用課本理論知識來分析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已步入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新的事物層出不窮,
新的社會現象不斷衍生,各路媒體諸如報紙、電視、網絡等都在竭盡所能地向我們呈現紛繁浩瀚的信息,而我們手中的教科書因其容量和時間的局限是絕對無法承載如此之大的信息量的。中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集鮮明的社會性、時代性和人文性于一體的課程,僅僅靠教材遠遠不能滿足當代中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掘豐富的現實社會資源并加以篩選、整合,從而獲得有利于學生發展的珍貴的教學內容。只有及時結合教材補充大量富有時代氣息的時事材料,使時政教育滲透到學生思想的深處,正確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生成,才能充分發揮思想品德教學的育人功能,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任務。
[1] 方紅.新課程呼喚新理念、新教法、新學法[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
[2] 沈杰.時事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整合[J].陜西教育,2006(4).
[3] 鄢順.談初中時事教育的作用與途徑[J].中國教研交流,2007(1).
[4] 趙新軍.時事政治與思想政治課教學[J].成才之路,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