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海縣科技局 王李敏
近年來,寧海縣按照“一個產業一個創新平臺,一個企業一個研發中心”的總體思路,積極整合優勢產業上下游資源,加快“二區八園”(經濟開發區和科技園區,文具模具、生物醫藥等八個產業園)“大平臺”的龍頭作用,精心打造生物醫藥、生命健康等“主導產業創新平臺”,著力推進“小平臺”(企業研究院、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建設,形成了三大類創新平臺“既輻射帶動又優勢互補、既資源共享又聯動發展”的良好發展局面。累計投入各類創新平臺建設資金10余億元,帶動相關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累計達到60多億元,創新平臺不斷促進了全縣創新能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發展。
聚焦重點產業集群的創新平臺建設,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占的比重,在高新產業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廣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重點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合作共建了寧波生物產業創新中心,推進生物產業中試與研發、生物產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工作;引進了寧波國際生物醫藥培訓中心、中加低碳新材料研究院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5個。寧波生物產業園被列為第二批寧波國家高新區“一區多園”創建單位,增掛寧波國家高新區寧海分園牌子。依托產業創新平臺突破行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寧海縣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2013年全縣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產值113億元,同比增長7.5%,占全縣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總產值的19.97%,在寧波市排名第7位,為寧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圍繞寧海縣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需求,引進了一批優質創新資源,拉近了寧海縣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距離。已建有國家文教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寧波模具檢測中心等公共科技創新平臺13個。總投資1.8億元全縣最大的科技創新平臺——縣科創中心已經建成,目前已有“國千”李科奕帶領的市3315計劃團隊為代表的15個高端創業創新項目(企業)入駐中心。已建設公共創新平臺的科技服務意識不斷提高,科技服務能力不斷強化,科技服務功能不斷拓展,區域創新體系得以不斷完善。近3年,為模具文具、電子信息、汽車配件等縣域優勢產業共1500多家企業,提供新產品研發設計、人才培訓、產品檢測認證等多種形式的科技服務,累計取得科技合作成果300余項,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5家;承擔市級以上科研項目100余項,獲資助經費3000多萬元,與企業合作或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150余項,相關企業牽頭組織或參與制訂國家和行業標準50余項,獲授權專利1600余項。
鼓勵和引導創新主體的企業通過市場機制,推動創新平臺將高校院所更多的科研力量、技術成果轉移到寧海,重點促成了北工大盛源激光中心、浙大寧波市優質肉雞育種平臺等相關重大科技平臺落戶寧海,諸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高層次人才的成果、項目等科技創新資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投資3500萬元建立3家企業院士工作站,建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中心)2個,省級企業研究院2個,校企聯動建有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0多家,全縣50%的規上企業都建有研發機構。還引進了一批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擁有市級創新團隊8家,國家千人計劃引進2人,實現了寧海縣擁有國家級領軍人才零的突破,直接或間接引進科技人才680多人。這些創新科研團隊和人才,為寧海縣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近3年來,累計為寧海縣110余家企業成功完成了920余項市級新產品設計、新產品開發項目,幫助企業增加收入10億元。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創新平臺建設工作,及時制定政策,保障科技創新平臺發展。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等政策,其中就有多處專門條款指導、扶持創新平臺建設工作,縣政府從新增財政預算中劃撥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用于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同時,集中加大專項資金投入,確保了創新平臺建設的有效投入和快速發展。2013年,縣本級科學技術支出12054萬元,同比增長7.18%,R&D總數達8.84億元,同比增長17.55%,占GDP比重達2.3%。出臺了《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5111”工程的若干意見》等人才政策,進一步加大對科技人才引進的財政投入和資金保障力度,每年安排1.1億元專項資金,建設好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近3年,各級人才專項資金超過4億元,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50多名,創新團隊20多個,引進3名院士,把高端人才及團隊送到創新平臺,有效地加快了高層次領軍人才及項目的引進。
寧海縣的科技創新平臺目前還正處在發展初期,盡管成效比較明顯,但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后,縣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中也存在著投入不足、隊伍不穩、發展不均等問題。下一步,將進一步出臺創新平臺建設配套政策,加大對縣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資金支持力度,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人才引進力度,使創新平臺成為寧海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