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晨
(揚州市邗江區公道中心小學,江蘇揚州,225119)
俗話說:會生活才會學習。《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要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參與社會、走進生活、有效教學、靈動生成就成了教學的關鍵詞。
魯潔老師曾經說過:“兒童的生活經驗是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張啟建老師也曾經說過:“生命根植于生活,生活因擁有無數的生命而精彩。”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合理設計、安排教學,讓學生不斷豐富和發展生活經驗,從而獲得內心體驗,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小馬虎旅行記》的一個教學片段:有個小朋友和你們一樣,也上一年級,叫馬小虎。他呀,總喜歡亂丟東西,你們看,晚上睡覺時,他的東西放在什么地方啦?學生七嘴八舌,很快就找出了馬小虎錯誤的行為習慣。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找出錄像中發生的錯誤,進而根據經驗說出東西擺放的正確位置。認識到睡覺前東西亂放,醒來后到處尋找的壞習慣不可取。通過介紹一個新朋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觀看這個小朋友的一系列行為,了解到這個新朋友是一位粗心的小朋友,他太馬虎(馬虎是最初留給學生的一個認識)。生動有趣的卡通連環畫,幽默夸張、荒誕離奇、詼諧可笑的漫畫等特別能夠引起學生們的注意。學生們對錄像和照片感知性很強,因此,筆者將《小馬虎旅行記》的卡通連環畫做成了課件,并以故事的形式進行。學生們觀賞的興趣也非常高,在觀看過程中認識到了馬小虎的錯誤行為,為學生自覺糾正已往錯誤的習慣打下了基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的引入不是遠離兒童生活的一些消息或事件,而是源于他們身邊或周圍的事情,容易令學生產生愉悅的情緒和興趣。而興趣和好奇心是兒童思維的內驅力,它使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確立成為可能,使體驗、感悟這種心智活動成為可能。
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每一個兒童的成長,發展兒童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體現以育人為本的現代教育價值取向,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人。
在實踐中才能體驗真理的價值和科學性。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是否得到廣泛認同,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兒童的一些正確、善良的思想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挫折,使學生對學校思品教學產生疑惑與動搖,從而削減了教育的引導功能。我們的思品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應該讓學生親自去嘗試,進而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正所謂“自主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例如在教學《保護環境衛生》時,筆者組織學生開展了“四個一”活動:走上街頭撿拾一次白色垃圾,清除一次“牛皮癬”,向一個路人宣傳,養護一棵樹苗。這樣的活動安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另一方面使學生親自參與保護、美化環境的活動,從而建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意識。
課程標準指出: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后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在教學中導入階段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是大家關注的話題,運用教學媒體無疑是最佳方法。在教學三年級《家庭的記憶》一課時,筆者首先用課件出示一棵大樹,象征這一個家庭。每發生一件事情,家庭樹上就會發出一支新芽,學生結合生活,討論一個家庭會有哪些大事。每說出一件,課件就添棵新芽。這樣,學生了解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感受家庭的傳統和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系。在教學《小馬虎旅行記》時,筆者借助課件先呈現“一個同學穿衣服紐扣扣錯了”“上學忘記帶文具盒了”“掃地掃一半就回家了”等情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找找錄像中的學生哪里做得馬虎了,應該怎么做,進而呈現正確的一幕。對比呈現富有感染力,讓學生在錯中找、找中思、思后改、改后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使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有趣,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促進學生知行的統一。
當然,學生獲得道德知識和形成道德觀念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它包括了諸如觀察、聯想、想象、體會、理解、推理等階段,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合理運用教學手段,才能啟動兒童的知覺運動,喚起他們自身學習興趣,增強學習動力,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靈動生成的教育效果。
[1] 路海東.教育心理學[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啟建.思品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