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權
(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小學,江蘇如皋,226543)
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有賴于課堂教學各個環節的優化,其中課堂小結作為整個課堂教學的“豹尾”,有著獨特而無可替代的作用,得到了數學同行的高度重視,用好課堂小結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師的共識。
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決定其好動易變,有意注意時間短。因此,在小學課堂教學的后半段,往往需要面對學生注意力分散、神經疲勞、興趣下降等問題。此時教師就要想方設法優化課堂教學結束階段的教學策略,就是要優化課堂結尾的藝術,用好課堂小結。一個精心設計、新穎有趣、耐人尋味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鞏固新知識、緩解學生疲勞、保持學生興趣,還能進一步激起孩子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躍其思維,在愉快的氣氛中把課堂教學推向新的高潮,不斷鞏固和提高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我們不尋求改變,還是單一地、模式化地以完成作業、布置預習等內容去結束課堂教學,會導致學生漫不經心,甚至讓學生產生厭煩的情緒,學習效益低下也就不足為怪了。可見,課堂小結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因素,無論是教還是學,要提高效益就必須重視課堂小結這一環節,必須想方設法優化課堂小結。
一堂課,主要教學環節完成后,我們或提問或練習或陳述主要教學目標,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此時我們就進入了課堂小結這一環節。在運用多種方法了解學生“今天有何收獲”時,我們似乎更應該把重心調整到在收集學生反饋信息的基礎上及時反思、及時補救、及時提升自己的教學上來,以提高教學目標的當堂完成度。這應該是課堂小結構思的目標取向和內容重點,也是課堂小結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所在。因此可以說,課堂小結對于教師而言,應是一種回顧與反思、總結與提升。作為教學工作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進程推進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尤其是在結尾階段,我們應該思考:教學是否完成了預期的目標?是否促進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否可以進行必要的調整補救與拓展延伸?此時,課堂小結就猶如一面鏡子,折射著這堂課抑或暗淡抑或明亮的光輝。
雖然是簡短的幾分鐘結語,對學生而言,卻是對“學”的一種深化的過程。優化后的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總體上把握課堂所學。小結可采用記憶、歸納、練習、延伸等組織形式,其著眼點在于努力讓學生當堂掌握教學目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等。小結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歸納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學會歸納總結的過程。此時,課堂小結就是一種利器,善教者將用它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思考。
根據課堂小結構思的目標取向和內容重點,我們將日常教學中常用的課堂小結歸納為三大類型,分別簡述如下:
此類小結多以問題形式呈現,意在促進學生再次思考課堂所學,理清相應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設疑的目的在于促進思考的深化。
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教者的設疑貫穿于導入、新知教學的始終。教者可以在導入新課或新授過程中,有條理地出示幾個問題,通過新授,再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問題的答案。課堂小結則是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與相關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緊密相連而又升華了的問題,借此可以對本堂課的教與學進行梳理、歸納、運用和提升。如教學導入“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推廣到分數乘法”時,可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在學習整數乘法時,學到了哪些運算定律?
2.這些運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3.分數乘法是否可以運用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
這樣設疑,學生自然進入課堂情境,盡管前面出現三個問題,最后小結時,學生的落腳點卻只是一句話:整數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對分數乘法同樣適用。這種小結方法,能使課堂首尾呼應,不折不扣地實現教學目標。
梳理式小結,顧名思義,重在對知識的梳理。其組織形式大多由教者引導學生回顧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通過分析、比較,然后進行綜合,由“面”到“點”進行小結,最終得出結論。如在“帶分數乘法”教學小結時,先讓學生邊觀察邊回顧教師板書的計算過程,然后說出每一步計算的意義是什么:(1)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2)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3)結果是假分數的最好化成帶分數。這樣的小結方法使學生對新知的掌握更加條理,鞏固率高,效果甚佳。
反饋式小結是一種以能力訓練為取向的課堂小結形式,通常是以“當堂練習”的形式出現。數學課上,讓學生進行嘗試性練習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手段,通過嘗試練習,由學生自我小結計算法則,學生動手動腦,既能克服自身依賴性強的弱點,又避免了教者代替包辦的小結方式。如教學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運算律的一道題目“25×19×4”,教者可以讓學生分兩組進行嘗試性板演練習。學生的計算方法可能會出現兩種:一種是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得出的積再和第三個數相乘;另一種是先把第一個數與第三個數相乘,得到的積再與第二個數相乘。教者引導學生比較這兩種方法哪一種更簡便,最后著眼于取第二種方法作為結語。這樣的小結,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在習得中獲得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課堂是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新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落地生根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點和切入口。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將“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明確列為課程目標并對它們做較為具體說明的原因。也正因為此,我們在構思每一堂的課堂小結時,就要有強烈的目標意識,關注課堂小結對于幫助達成課程培養目標應有的促進作用。具體說來,可歸結為三個關注。一是要關注學生知識的獲得,這是課堂小結關注的基本內容。師生以科學、適當的形式互動,在互動中歸納、鞏固當堂應掌握的知識,把握住重點與難點等。二是要關注學生能力的養成,這是課堂小結的重點。這時的課堂小結在設計上應按照螺旋式上升的要求以能力取向進行優化設計,注重在習得中獲取體驗,提升能力。三是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如上所言,“在習得中獲取體驗”,學生在嘗試性練習中會收獲勇氣、信心與成功。螺旋式上升的設計要求是其成功的關鍵所在,是學生獲得正面而積極的數學課堂情感體驗的重要保證。
[1]殷偉康.“數學課堂小結”的有效設計原則與方式[J].數學教學通訊,2013(10).
[2]郭霞.小學數學課堂小結方法初探[J].廣西教育,2013(9).
[3]李小斌.數學課堂小結,不容忽視的精彩[J].教育科研論壇,2008(3).
[4]楊曉榮.小學數學課堂小結教學研究[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