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武
(茂名市電白縣黃嶺鎮中心小學,廣東茂名,525428)
眾所周知,看圖寫話是作文教學的起始階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它在教學中并沒有被高度重視,不指導或瞎指導的現象嚴重。經過對看圖寫話教學的不斷實踐,我們為看圖寫話教學策略構建提供可操作性支持。
看圖寫話教學的首要環節是選圖,選好圖是看圖寫話有效教學的前提條件。
貼近生活的圖是學生閱歷的寫照,容易勾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通過生活的再現,學生原有的生活積淀得到釋放,感而發之,源源不斷。如“怎么過兒童節”圖,畫的內容是小學生快樂過節的情形,看著圖畫,自然就想到以往過“六一節”的情景,圖上內容就會變得豐富而且容易脫口而出。
低年級學生易于接受直觀、生動、形象的事物。生動形象的圖畫,容易吸引學生眼球,激發表達欲望。如“游泳”圖,形象直觀,再加上兒童本性喜歡水上活動,憧憬游泳,一看到圖畫,內在動力即時得到激發。
低年級學生對抽象的、含蓄的畫面不容易看懂,他們喜歡的是直白的、淺顯的、清晰的,不加思考便能看明白的畫面。如“節約用水”圖,畫的就是水龍頭沒關好,三個小孩子看到后所作出的表現,學生一看就懂。
作文往往是對生活的關注,傳達一個人對生活的看法和感受。這種思想在作文的起始階段就應有所表現。如“請不要這樣做”圖,畫意就是想讓孩子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課標在對低年級寫話的要求中提到:“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1]畫面是現實生活的縮影,畫面內容是有限的、靜止的,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寫得精彩,還需聯想到圖外的內容。如“爸爸的生日”圖:今天是爸爸的生日,爸爸怎么還不回來?給寫話留下了一個想象的空間。
童話世界容易激起孩子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從小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低年級學生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對豐富多彩的童話世界心馳神往,有說不盡的話題。如 “我喜歡它”圖,學生一看,興趣盎然,自然樂意編寫。
看圖的目的就是從圖中獲取指定的題材。沒有仔細觀察就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寫非所指。
人在知覺事物時,最終認識的不是事物的個別屬性或各個部分,而是把事物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反映的。[2]因此看圖的第一步就是讓學生明確圖的大意,獲取對圖的第一印象。這也是學生一看圖就想知道的東西,符合他們的認知規律。如,看圖之前,先向學生明確提出觀察圖畫的目的和任務:圖上畫的是什么人?在干什么?這是看圖的基礎,是最低要求。一年級小朋友剛接觸看圖訓練,就是用一兩句話,把圖意寫出來。
事物的整體知覺是依賴于各個組成部分,整體和部分總是相互依存的。對事物的個別屬性感覺越豐富、越細致,則對其知覺整體性就更正確、更完整。[2]這也可以認為是對看圖寫話存在的本質問題的深刻解讀。無話可寫,寫不具體的根源就是對圖的局部觀察不夠細致。在整體觀察,初步感知圖意之后,就應按一定順序對圖各部分進行細致觀察,為圖意添枝加葉。
1.觀察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
時間、地點是記敘文的重要因素,看圖寫話時需要交代明白。地點,一般通過周圍環境可以判斷。時間,有時不是很明顯,不很容易判斷。如果圖上沒有明確的時間,可以通過推測。如,當看到人們穿著厚厚的大衣,就可以推測是冬天;當看到孩子們在上課,就知道是上課時間。
2.觀察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
人物描寫離不開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等。要豐富一個人物形象,必須抓住人物這些特點。如眼睛、嘴形、臉部表情、體形、體態、服飾等各有什么特征,通過這些特征推測人物的內心和語言。這方面對低年級小朋友來說比較難,可以不做明確要求,但不能缺少這方面的引導意識。
3.觀察周圍環境
環境是為襯托人物形象、營造某種氛圍、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表現某種情緒等而設的。在觀察人物的同時,也要關注周圍環境的情況。
在對圖有了初步認識及對圖的各個部分的詳細分析后,安排一個整體回顧環節,理順各種關系,讓學生根據各種事物的特點和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進行分析綜合,把觀察對象的各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樣才能全面、深入、正確地表達圖意。如“我喜歡它”圖,指導看圖后,要理順有哪些動物在表演,表演些什么,誰的表演最精彩,我最喜歡誰的表演等。
想圖,就是在觀察的過程中或觀察后,對圖進行聯想、想象、反思、整理。它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查漏補缺,弄清圖中事物之間的聯系、主次,明晰圖中反映的喜怒哀樂、善惡丑美。它是把文章寫得有血有肉的根本保證。
圖中涉及的內容的主次、事物之間的關系及圖中看不到的內容,如語言、心理活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及看不到的外貌、動作、神態等都需要通過想象獲得。想象的辦法很多,如從人物的體態、服飾推測人物性別、年齡、職業;從人物的動作、表情推測人物的語言、行為特點等。
通過觀察,學生已經搜集了有關寫話素材,儲存于腦中,但還沒能成文,這些素材還要進一步加工、整理,才能形成文稿。因此在觀察與成文中間有個不可缺少的環節——醞釀腹稿,連詞成句,連句成篇。這個環節是為說圖、寫圖做準備的,是解決學生說不成句、寫不成篇的好辦法。
說圖,是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時讓學生說出對圖的認識,或者在看圖、想圖后將醞釀的腹稿說出來。
先說后寫,符合小孩子的認知規律。教學中,讓學生學會說圖,可以打開思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圖寫話要解決的最基本問題和首要任務就是明圖意。指導學生將圖的大意用最簡單的話說出來,是確保寫話不跑題的好辦法。如“我喜歡它”圖,圖上有哪些動物?它們都在干什么?
指導學生抓住事情的經過、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來說。如“我喜歡它”圖中,你喜歡哪種動物?它具體是怎么表演的?這是看圖寫話的重點和難點,只有引導學生把細節說出來,才能把圖意寫具體。
經過觀察、想象,文章初稿已基本形成,接下來
就是表達。表達分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低年級學生的口頭表達優于書面表達,在書面表達之前,很有必要讓學生將心中的文稿說一說,進行二度梳理。這既是為書面表達搭建一個階梯,又是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好機會,一舉兩得。說腹稿可采取下面的形式:
1.自說。主要是學生把腹稿說出來,在說給別人聽之前自己先口頭梳理、演練。
2.互說。學生之間相互說給對方聽。
3.評說。學生之間對聽到的腹稿提出意見和建議。
低年級小朋友口頭表達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說起話來常常前言不搭后語,有時跳躍,有時重復。在說圖時,要時刻提醒學生把話說完整、說連貫。
通過看圖、想圖、說圖指導后,小朋友把話寫下來便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但它不是看圖寫話指導的終結,他們還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在指導中,可以提出如下要求:
1.養成寫作好習慣。不提倡寫一句看一下圖,再寫一句再看一下圖,盡量做到一氣呵成。不要拘泥于好詞佳句,可將不會的或暫時記不起來的詞暫時省略,先將文路打通,修改時再作補充。
2.注意把句子寫通順,把圖意寫完整,把圖意寫具體,最好能把自己的感想和認識寫下來。
3.注意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
4.盡量把字寫工整、寫美觀。
選圖、看圖、想圖、說圖、寫圖是看圖寫話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們既獨自擔任著相應的任務,又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戴淑鳳.心理學原理[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