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晶
(泗水縣金莊小學,山東泗水,273201)
人人都希望生活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學生也是如此。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才是課堂的正常狀態。然而,目前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更有甚者,有的學校的校規校訓有意壓制學生活潑的天性,僅僅是為了讓學生變得規矩聽話,致使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產生畏懼和厭煩情緒。19世紀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經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其意是說,教育是對人生命的建構,是激發人的良知、鼓舞人的情緒的活動,而不是簡單地把人當作知識和理性材料的存儲器。語文教學從本質上講是一門藝術,它接近生活,包羅萬象,既是生活的總結,又是知識的傳授。每篇都文章飽含生活哲理,華麗的辭藻和風格各異的語言使人如身臨其境,回味無窮。可是長久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一直處于“雞肋”的尷尬地位,學生對語文課普遍不感興趣。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快樂學習語文呢?
一張真誠微笑的臉總是給人愉快的感覺,教師的笑臉是形成快樂課堂的基礎。微笑可以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接受心境,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學生深受教師情緒的影響,一個嚴肅的教師并不一定面部表情刻板,如果教師的表情過于刻板嚴肅,學生會感到壓抑,自然會產生厭煩情緒,這必然會影響聽課效果。相反,課堂上教師面帶微笑,平易近人,就會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愛屋及烏”,學生對教師講述的內容也會產生興趣。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我們可以將這句話套用在教學中,即課堂不缺少樂趣,而是缺少開發樂趣的手段。教師首先必須承認沒有愚笨的孩子,只是他們的潛力尚未發揮出來。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得到快樂,教師就必須傳遞快樂,正確評價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讓學生在收獲知識的同時又獲得快樂。
傳統教學觀認為兒童之所以要接受教育,是因為他們懵懂無知;而師道要有“尊嚴”,“嚴”即代表嚴肅。現在,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探索者加以對待,而教師只是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這就需要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美國教育家布魯納告誡我們:“學生學習任何科目,絕不是向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其實,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不少意境美妙的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面對這類文章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誦讀關鍵段落,從中體驗自信帶來的樂趣,并對學生的問題認真解答。眾所周知,好奇是兒童天性,尤其是對陌生的事物更是如此。一旦學生有疑問,教師一定要耐心傾聽學生的疑問,幫助啟發學生,鼓勵他們尋找答案,讓他們在探索中找到自信,體驗樂趣。下面以《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來體現信任帶給學生的樂趣。
師:黃山奇石真是妙不可言,一會兒像公雞,一會兒像老人,惟妙惟肖的。
生:石頭像公雞,但為什么強調是金雞呢?
生:老人手拉手,笑瞇瞇地走來,石頭會有表情?
師:同學們非常善于發現問題,仔細找找,書中有沒有答案呢?
學生再讀課文,舉手回答:清晨,陽光照在石頭上……所以是“金雞”啊!
師:說得很好。
一問一答之間雖無特別之處,但教師的鼓勵卻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寬松的環境。在此基礎上,學生更深入地進入課文,讀出聲音的美和畫面的意境之美。
課堂始終是學生的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既是“問題”的發現者,也是解決者。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激活學生的頭腦,放開學生的手腳,把學生提出問題視作學生的聰明才智。因此,不要怕學生提出問題,相反要鼓勵學生自己解決所發現的問題。學生中思維敏捷者比比皆是,課堂上教師經常能聽到別出心裁的發言:“《掩耳盜鈴》的作者不動腦子,盜鈴的人兩只手捂起耳朵,怎么盜鈴呢?”“烏鴉喝水可以用嘴銜起瓶子,脖子一仰就喝到水了。”“如果青蛙確實坐在井里,它看到的天空就真的是井口大,小鳥說青蛙錯了,它就應該下去看看。”這些問題看似幼稚,實際上包含著孩子的智慧。
評價沒有統一標準,既要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評估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只有多元評價才能實現對一個學生的綜合評價,也才是最客觀的評價。如:一位同學,平時自卑膽小,成績一般,偶然因為在課堂上說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典故,得到師生稱贊,這件事竟然激發出了他學習語文的極大興趣。
對于學生問題,教師都要給出積極的回應,學生作業也是如此。教師在學生作業的后面根據作業情況回應一首小詩,或把資料改成“名片”,或把故事說成一則漫畫,或把語文作業布置成“美術作業”“音樂作業”“自然作業”,這本身就是創造,學生有權力享受自己創造的樂趣。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應該給學生帶來充盈而快樂的享受。讓快樂充滿每個語文教學的環節,使學生享受語文,享受課堂。
[1] 高云峰.也說“快樂教學”中的“快樂”[J].中小學管理,2001(6).
[2] 王銳鵬.以生為本 快樂教學[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7).
[3] 韋力.向快樂出發——張發和他的快樂教學[J].廣西教育,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