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理理
(成都市培華小學,四川成都,610000)
列寧說過:“音樂是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的一種手段。”瓦格納也說:“音樂用理想的紐帶把人類結合在一起。”可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音樂有效地記載和傳承著人類燦爛文明,擔負著闡釋人生要義的使命,承擔著指導人生道路的責任。無論哪一個社會,哪一個國家,甚至哪一個正常的人都不能沒有音樂。人需要音樂,貝多芬曾說:“沒有早期音樂教育,干什么事我都會一事無成。”
同樣,我們的學生也需要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的目標是要育人,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發掘和培養,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以達到對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塑造。新課標明確指出:音樂教育要達到育人的目的,必須以美育為目的,以審美為核心,豐富學生的審美情感體驗,使其具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讓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通過審美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展開、實施。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變化,從而激勵人去創造多彩的人生。新課標要求我們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為音樂課程最核心的,從而達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和以美育人的目的。作為小學音樂教師,筆者深感音樂的重要,深感音樂教育的重要,尤其深感小學音樂課中情感與美育的重要。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結合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筆者著重談談小學音樂課中的情與美。
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功能。對于音樂學習來說,興趣就是打開音樂盛典的金鑰匙,也是他們遨游音樂世界的矯健翅膀。因此,誘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實乃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而興趣的產生與發展是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所以,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首要方法就是為少年兒童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在音樂課中創設音樂環境主要靠教師。新課標明確提出:學生能否產生并發展音樂興趣,往往受音樂教師的影響頗深。假如教師對音樂愛之如癡,對音樂教育事業執著追求,那么他的學生也會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相反,教師對音樂若即若離,對音樂教育事業冷漠處之,他的學生就很難對音樂產生興趣。因此,音樂教師除了認真鉆研教材、細致備課、兢兢業業地上好每一堂課之外,還必須在教態、教學語言、教學方法、穿著儀表等問題上細心處理。一句話,“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在音樂課上給學生創設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
如:在五年級紀律最差的一個班的一節家長開放日的音樂課上,筆者教學的內容是管弦樂《四季歌》的欣賞。課上,筆者用小提琴親自為學生獨奏了這一曲兒時的啟蒙曲目《四季歌》來開頭代替傳統課堂的常規教育和枯燥的語言說教。那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琴聲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輕盈、恬淡的音樂環境之中。獨奏之后,在沒有任何伴奏的情況下,筆者又為學生輕唱了這首《四季歌》,讓學生再次感受青海民歌歡快熱烈的情緒。在筆者的琴聲與歌聲中,學生的情緒得到了啟發,接下來的全曲欣賞、力度與音色的訓練、旋律的哼唱以及學生的邊聽邊表演都進入絕佳的狀態,他們都融入了花兒與少年的歡樂之中。門德爾松說過:“在真正的音樂中,充滿了一千種心靈的感受,比言辭更好得多。”音樂不以說教方式來傳播,而更多的是經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心靈,激發人們對美的興趣。
列寧告訴我們,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音樂是一種抒情藝術,教師要使學生通過情感的抒發與感受產生認識道德的力量,而這種情感是有社會性和思想性的,它所培養的是一種高級情感,所以音樂所表現的內容形式在情感上更易為人所接受。而音樂教學的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新課標要求我們音樂教師要善于發現音樂教材中的審美因素,以及挖掘其中的“立意美”“情境美”。教師都應該首先將自己對音樂的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一首好的歌詞一定是這個音樂家用全部的情感去錘煉出來的。他對人性、對感情、對人生都有著深刻的見解,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觸動的故事和情感融匯在一起,用最準確、最傳神的語言來表達,以最嚴謹的結構加以層層鋪墊,直到高潮。因此,一首好的教材歌曲的歌詞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學生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情,或是襯托著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一片炙熱的情懷。這種歌曲中的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其心靈萌發一種美的種子。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就是要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與審美,把美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里。在教學小學五年級的一首歌曲《春水》時,筆者緊緊抓住歌詞中生動的語言和擬人的手法,讓學生去聯想春水潺潺在田野上奔流的情景。筆者又借助歌詞中對春水的比喻讓他們去想象孩子們活潑頑皮的形象以及他們歡欣喜悅的心情,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農村孩子關心農事、熱愛勞動的樸實品質。同樣,筆者又根據《我們的田野》的歌詞本身所具有的有如抒情詩般優美的特點,在同學們的朗讀聲中,配以多媒體,將歌詞中“碧綠的河水”“無邊的稻田”“淺藍色的群山”“雄鷹在飛翔”一幅幅描寫祖國大自然的美景展現在同學們的眼前,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和悅的心理因素,是感受音樂審美的動力和中介。教師在音樂課中要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調動一切教學手段,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形成美的人格。
如果說節奏是音樂的骨架,那么旋律便是音樂的靈魂。它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反映人們內心感受的藝術語言。它將音樂所有的基本要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完整不可分的統一體,從而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學生如不能很好地感知旋律,便失去了對音樂美的享受。教材中好聽的歌曲都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因為他們都具有優美的旋律,產生了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旋律的美磁鐵般地吸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然而,為什么它會有如此功效呢?因為音與音之間的連接或重疊,就產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和斷連等效果,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關聯。一支優美的旋律常由規模不同,形態不一的旋律波狀組成,隨著感情的變
化,時而平緩流暢,時而跌宕奔放,從而感染聽眾,引起共鳴。它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完全可以起到撫慰人類心靈的作用。好聽的歌曲帶給人的是全方位的藝術享受。優美的旋律可以帶給人以溫暖的感受,豐富人們的感情,促進他們理解人類情感的深邃內涵,達到心靈的和諧及與自然地契合。旋律是美的藝術,而旋律之美并不是自然敞開著的,需要具備一定的審美知識。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去審美,帶領學生走進美得殿堂,春風化雨般感染學生。
音樂新課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充分揭示音樂要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北京喜訊到邊寨》是小學五年級的一首管弦樂欣賞樂曲,這是一首熱情奔放的舞曲,結構緊湊,表現手法簡樸,音樂形象鮮明。為了表現北京重大喜訊傳到祖國邊陲時,山寨人們欣喜若狂,縱情歡慶的情景,教學時,筆者借助它節奏明快的部分,尤其是樂曲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旋律,先播放課前精心制作好的主題音帶片段。當播放某一旋律時,筆者讓學生在課本的譜例上找出是第幾組題,并跟著錄音哼唱旋律,欣賞全曲旋律的意境。在弦樂和管樂的相互作用下,全曲的旋律時而高亢挺拔、時而活潑詼諧、時而輕快流暢、時而粗獷奔放,不但展現了山寨炙熱的群舞場面,而且將人們聽到喜訊后激蕩的情緒一次次推向高潮。學生們的歌聲也一浪高過一浪,在反復聆聽哼唱主題旋律后,筆者又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分組討論并給某一主題設計簡練的舞蹈動作,最后復聽全曲。當進入某一主題旋律時,該小組的學生就到教室的空間中表演這一主題的舞蹈,讓學生在歌聲與舞蹈中得到美的滋潤,享受美的愉悅。
海倫·辛普生說過:“通過音樂并在音樂中教育我們的孩子。”綜上所述,音樂讓我們的學生具有美的情趣、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養,具有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讓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1] 馬海霞.淺談小學音樂課的情境教學[J].吉林教育,2008(10).
[2] 查永紅.乘著音樂的翅膀[J].中國音樂教育,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