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琪
近年來,隨著大學畢業生英語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國際文化交流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各學科專門人才開始逐漸涉及翻譯領域。但在進行文化內容翻譯時,存在信息缺失嚴重的現象,不能達到良好的翻譯效果和交流目的。2013年12月,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對四、六級考試的試卷結構和測試題型作了局部調整。此次題型調整中翻譯部分的調整力度最大,反響也最強烈。因此,本文選取福建醫科大學2012級部分臨床專業學生,在四、六級翻譯新題型樣題及2013年12月真題翻譯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對目前大學生英語教學改革談幾點看法。
從題型要求看,原單句漢譯英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四級長度為140-160個漢字;六級長度為180-200個漢字。翻譯題型的調整使整份試卷的難度顯著加大,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明顯提高。同時,調整后的四、六級考試,在翻譯內容上首次涉及中西文化交流,關注翻譯的文化溝通功能。
改革后的段落漢譯英成為四、六級考試中一項重要內容,占考試總分的15%,答題時間設計為30分鐘,占整份試卷答題時間(130分鐘)的23%。由于翻譯同時涉及兩種語言、文化及表達方式,需要同時調動翻譯者對兩種語言和文化的理解運用能力。如果譯者對于母語沒有深刻的把握,對目的語沒有足夠的輸出能力,要做好翻譯是不可能的。四、六級的翻譯題型改革既是對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一種有效測試手段,也是對學生語言功底和文化素養的全面考察。
四、六級翻譯題型的改革,采用了段落漢譯英的方式考查了學生的二語轉換能力。但是,學生往往由于漢語基本功欠缺,原文理解出現偏差,直接導致譯文表達錯誤。漢語是一種形合語言,各部分的邏輯關系隱藏在句子中,需要譯者充分理解,才可做到達意,否則就有可能張冠李戴。以四級樣題為例,“剪紙最常用的顏色是紅色,象征健康和興旺。”不少同學逐字翻譯為:“Paper cutting often uses the red color and symbolized health and prosperity.”逐字翻譯的錯誤歸根到底還是對漢語邏輯隱含關系的理解不當或者忽略造成的。在上例中,象征這個動詞的主語是“采用紅色這種做法”,而不是“剪紙”。因而,翻譯時就要做出相應的處理:“The color most frequently used in paper cutting is red, which symbolizes health and prosperity.”
以2013年12月四級翻譯中的“茶”翻譯題為例,原文中講到茶的傳播時寫道:“在明清期間,茶館遍布全國,飲茶在六世紀傳到日本,但直到十七、十八世紀才傳到歐美。”這里,涉及到三個時間:明清期間、六世紀,以及十七、十八世紀,在中文表達中完全通過分句的并列表達動作或事件的先后關系。但是,在翻譯時,如果忽略了它們的邏輯關系,照字面翻譯,則讀起來十分拗口,翻譯腔十足。如,有的同學翻譯為:“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ea houses are everywhere in China, and in the 6th century,tea was introduced to Japan,but till 17th and 18th century,it was introduced to Europe and America.”實際上,中文原文里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在翻譯成英文時,大可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應梳理清各分句間的邏輯關系重新組織句子,只有這樣,才可以做到 “達意”而不失“通順”與“優美”。以上例句可以試翻譯為: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a houses can be found all over the country. Teadrinking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in the 6th century,but was not introduced to Europe and America until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y.在語序上,這個譯文與原文不是一一對應的,但卻很好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并且在行文上重點突出,符合英文表達習慣。
要翻譯好一篇文章,除了對漢語和英語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外,還必須掌握相關的文化、歷史、政治、地理、社會等背景知識。改革后的四、六級翻譯內容十分廣泛,涉及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等。四級樣題翻譯主題為“剪紙”,六級樣題翻譯主題為“春節”。2013年12月四、六級考試中涉及到的主題有:茶文化、信息技術、中國結、中餐、中秋節、中國園林、絲綢之路、四大發明。但是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的文化色彩缺乏必要的認識,造成種種誤譯,暴露出學生在相關背景知識方面的不足。如:2013年12月六級翻譯“中秋節”一題中,“中秋節在農歷八月十五”,有的同學翻譯成“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on Aug.15th in Chinese calendar”, 殊不知August即便加上了 in Chinese calendar也與農歷相差甚遠。August是西方歷法中用來表示八月份的詞,由羅馬元老院在8月授予屋大維的拉丁語尊號Augustus(奧古斯都)演變而來。而農歷八月來源與中國歷法,如果用August來表示,不但不準確,而且完全沒有傳達出中國歷法依照與月亮陰晴圓缺緊密聯系的特殊之處。而對于富有中國特色名詞的誤譯就更是五花八門了,如把“中秋節”一文中的“福”翻譯成 “Fu”、“和”翻譯成“Togetherness”;把“中國園林”一文中的“蜿蜒的小路和走廊”翻譯成 “winding roads and aisle”等等。
在大學英語教學領域,翻譯教學一直處于邊緣化地位。作為指導及檢查大學英語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對于翻譯教學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進程中主要有四部教學大綱,最新的一部為 2007年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它指出,教學目標集中在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方面。對學生翻譯能力培養方面,是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的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三個層次的不同分別提出了不同的具體要求。從教學大綱內容不難看出,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邊緣化地位。
從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來看,大學英語教學大多把課程分為讀寫與聽說兩種課型,沒有專門的翻譯課程,即便有,也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設置為公共選修課,甚至有些院校根本就沒有設置面向全院大學英語教學的翻譯理論和實踐課程。因此,教師在涉及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時,往往只是蜻蜓點水般的點到為止,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此外,翻譯能力與翻譯實踐密不可分,由于課時及課程內容以及班級人數規模等諸多因素限制,翻譯教學實踐無法展開,教學互動難以進行。
在人才培養觀念上,大學英語教學有待重新定位。多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一直被定義為“工具”,因而大學英語課程的重點也在于傳授語言的基本規律,如語法、閱讀技巧、聽力技巧等,而忽視了語言與文化間的內在聯系。隨著教育界對人才培養的認識進一步深入,尤其是在中外交流中中國文化的“自覺、自主”意識不斷增強,使人們認識到如果只是單一掌握聽說讀寫的技能,忽視語言的文化性,那么在國際交流中必將處處碰壁,要么遭遇文化沖突,要么處處掣肘,丟失了中國文化中的精華,在國際交流中處于不利地位。誠然,英語專業的學生或者專業譯者在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橋梁的作用,但隨著交流的日益廣泛,越來越多的各領域專門人才需要直面在國際交流中的文化沖突,如何更好地避免沖突,達成互相理解,必然成為下一步高校英語教育不可忽視的方面。因此,在人才培養定位上,應該更加強調提高語言文化素養,學好本國語,學好本國文化,進而了解外國語和外國文化。
傳統的大學英語課上,由于學時及班級規模的限制,教師授課時,在教學內容上重知識、輕技能,在授課形式上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參與少。筆者認為,翻譯教學應當作為一個獨立課型分離出來,小班教學,教學重點集中在學生翻譯實踐過程中所使用的認知與元認知策略等方面,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英漢雙語表達能力。課堂的組織一定要摒棄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而應采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譯課程設置。強調翻譯教學過程中的協商與互動;強調學習者的參與和合作;強調學習者對翻譯技能和策略的領悟。
此外,正如譯界學者黃忠廉所倡導的那樣,翻譯測試必須作為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檢測的常設項目,使之成為促使學生重視和提高翻譯實踐能力的外在動機。
以上例舉的翻譯錯誤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的情況,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學生中英文基礎不扎實,缺乏必要的翻譯理論及相關背景知識,造成了翻譯的死譯、硬譯現象。多年來大學英語四、六級測試側重于語法知識考查,且客觀題比例高達80%,翻譯僅占5分。在應試教學的影響下,考試內容的設置影響了學生在二語轉換能力上的學習投入。2013年12月開始的大學英語四、六級翻譯題型改革,是考試形式上的進步,符合時代的要求。希望在四、六級考試的反撥效應下,大學生能更加注重語言能力和文化意識的培養。高校在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乃至人才培養計劃上也應做出相應調整,充分認識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努力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培養出更多有國際交流能力的專業人才,讓中國真正地“引進來、走出去”,更好地實現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
〔1〕黃忠廉,劉麗芬.翻譯:CET-4不可或缺的題型〔J〕.外語界,1996(1).
〔2〕李德鳳,胡牧.學習者為中心的翻譯課程設置〔J〕.外國語,2006(2).
〔3〕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網,關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題型調整的說明〔DB/OL〕.2013年11月1日下載自http://www.cet.edu.cn/slj.htm
〔4〕中國新聞網,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D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7/09-26/10368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