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華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學言里分校,江蘇常熟,215556)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是研究和處理教材。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來處理教材留下的空間,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學生共同對教材進行“二次創作”。
小學語文課文文質兼美,許多課文中藏匿著諸多意猶未盡的“留白”,給課堂教學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補白”就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文本的空白點或生發點,引導學生依據課文情節內容,結合生活體驗,展開想象,合理地補上課文言語的空白、情感的空白以及意境的空白,使課堂教學更加富有創造性,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知識、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上取得質的突破。巧妙“補白”,實質就是對課文的“二次創作”,這能讓課堂教學更有效。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許多表現力和概括力很強的詞語,有的甚至直接關聯到文章的中心意思。教學中,如果教師抓住這些詞來通過“補白”進行語言訓練,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如《黃山奇松》一課中,學習“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干遒勁,雖然飽經風霜,卻仍然郁郁蒼蒼,充滿生機”之處時,筆者緊扣“飽經風霜”一詞,進行了這樣的“補白”:
首先,筆者出示了黃山迎客松的圖片和一個知識鏈接——黃山上的松樹生長在巖石縫中,忍受風吹日曬,沒有泥土,僅靠一丁點空氣或腐花敗草的營養生存。它們下無寸土,只得扎根于巖縫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懸崖,飽受風吹日曬,從堅硬的巖縫中,從雨后的空氣中,從腐花敗草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力量……尺把高的小樹就已經生長了幾十年。這棵迎客松更是經歷了800多個寒來暑往。通過資料的補白,拉近了學生與黃山松的距離,增加了學生對迎客松的感性認識,對“飽經風霜”一詞也有了時間上的粗淺認識。
接著,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補白的練習來加深學生對“飽經風霜”的理解。
夏天,( ),迎客松( )。
冬天,( ),迎客松( )。
有時,狂風( ),迎客松( )。
……
學生一個個趣味盎然,做了精彩的描述。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同學們,這就叫——飽經風霜。”學生對“飽經風霜“的理解也就層層遞進、水到渠成。
這樣的補白活躍了課堂,對于學習后文的“這棵迎客松已經成為黃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個黃山的象征了”也是一種鋪墊,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小學課本中有很多排列整齊、結構相似的精彩語句,列舉的文本量不多,留下了諸多列舉的空白,是學生仿寫感悟的良好范例。如《我們愛你啊,中國》這首詩歌,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贊美了祖國的美麗富饒以及悠久的歷史、光輝的成就,抒發了對偉大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尤其是二至六小節更是語言凝練形象,結構相似,富有節奏美和韻律美。因此,在學習了課文的二至六小節之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補白”:
師:我們可愛的祖國山河壯麗,物產豐富。除了書本中介紹的之外,你能仿照課文的句式來表達一下對祖國的熱愛嗎?
(出示:我們愛你——____的____,____的____)
(為了增加學生的自信,我沒有一下子要求學生像課文一樣說上四句)
(果然,學生自信地舉起了高高的手)
生1:我們愛你——碧螺春的清香,五糧液的醇美。
生2:我們愛你——北京烤鴨的香脆,陽澄湖大閘蟹的鮮美。
(也有幾位表達能力較好的學生提出:“老師,我能不能多說幾句?”我欣然應允)
生3:我們愛你——萬里長城的蜿蜒起伏,秦兵馬俑的神態各異,黃果樹瀑布的氣勢非凡,敦煌莫高窟的惟妙惟肖。
……
筆者心中一陣暗喜,沒想到,孩子們對祖國的了解還真不少。這樣,課堂上才“生成”了一句句精彩而靈動的發言。這樣“補白”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訓練了他們斟字酌句的能力,而且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因為有了文本的范例,學生進行文本列舉或省略的“補白”也就化難為易了。在無息無痕中,學生領悟并運用了表達的方法,表達能力得到春風化雨般的有效默化。
一些課文片段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故意隱而不發,只是借助于一些含蓄的語言來表達,留下課堂學習的空白點。“補白”就要抓住這些課文片段的空白點,創設情境,移情體驗人物豐富的內心,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
如《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第二自然段寫了肖邦告別老師和同學,告別自己的祖國,告別華沙城。綜觀全段,肖邦只言未發。老師埃斯內爾緊握他的手深情囑托時,他感動地點了點頭;埃斯內爾送他祖國的泥土時,他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出發前,他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疾馳而去。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不!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千語萬言不知如何表達,他在強忍悲憤,他在強抑激動!這些,文章沒有表述出來,學生能體會到嗎?如果教師不去有意引領,很多學生可能就不會去進一步探究。這正如國畫中的留白,需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體驗去補充,還原人物的心聲。教學中,筆者播放《即使你遠在他鄉》的背景音樂,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即將離開祖國的肖邦,和筆者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然后筆者追問,當你回首望遠處的華沙城時,你真的沒有話說嗎?其實你的心中在默默地說——
生1:“老師請你放心,我絕對不會忘記自己的祖國的。”
生2:“我帶著悲憤而去,我會帶著驕傲而歸的。雖然我現在離開了自己的祖國,但我永遠愛你,我會用我的音樂來戰斗。”
生3:“沙皇,這里不會永遠屬于你!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
從學生的回答中,筆者感受到學生漸漸讀懂了人物的內心,較好地詮釋了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和不舍。這樣的補白在情節描寫的情感點上引發共鳴,激情達義,在內容敘述的基礎上感悟深化,學生在移情體驗中豐富了情感的體驗。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很多看似不合情理的矛盾沖突點,卻往往和文本的主旨密切相關。文本的矛盾解讀需要我們在復雜多樣中尋找關聯,在矛盾對立中尋找相通相融。而這些“矛盾”,通常能自然而然地引起學生認知意義上的沖突和情感上的碰撞,促使學生潛心體會文本。恰當利用文本的矛盾沖突處進行“補白”,能激發學生品讀文本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思辨能力。
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時,學生不能深入地感悟天游峰掃路老人的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奮斗不息的精神。為了幫助學生疏通這個難點,筆者緊扣“掃天游峰的石梯累不累”這個認知意義上的沖突,請學生再次走進文本,讓他們在“你來我往”的自由討論中進行補白。
生:掃路人的工作是很累的,每天一上一下要掃一千八百多級石梯,工作量挺大。
生:游客輕裝攀爬石梯都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廢,拿著竹掃帚掃石級又怎能不累呢?
生:現在游客十分多,導致天游峰的垃圾增多,加重了掃路人的負擔。
師:是呀,山峰如此險峻,石梯如此陡峭,石級如此之多,工作量如此之大,這掃路人的活豈能不累呢?可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
生:老人熱愛大自然,熱愛武夷山,所以勞動雖苦卻心情快樂。
生:老人樂觀、開朗,把“苦”當成了“樂”。
生:因為老人對自己的工作十分熱愛,十分盡職,所以不覺得累。
利用文本“矛盾”,學生像小辯手一樣據理力爭,思維的獨立性、自主性得到高度的發揮。學生侃侃而談,暢所欲言。從身體的“疲累”到精神的愉快,在認知、情感的沖突下,開朗、樂觀、豁達的掃路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心目中逐漸高大起來。
又如《船長》一課中“諾曼底”號遇險后,哈爾威船長大聲吼道:“……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去!”“實際上船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給忘了。”“60”和“61”這兩個數字是作者運用的對比方法。而在學生的意識中同樣容易形成一種矛盾沖突,筆者以此為契機,進行補白,引導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多重對話,學生很快領會船長考慮的是60人的安全,唯獨沒有想到自己,這“1”人之差的矛盾,更突出了船長舍己救人、忘我的崇高品質。
學生探究、思考的過程,就是思辨的過程。借助課文的矛盾沖突,在有效的課堂討論中進行“補白”,化解了學習的難點,活躍了學習氛圍,學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增強,也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的發展。
“言有盡而意無窮”往往是一篇好課文審美價值的體現,不少文章的結尾處都仍有無限懸念。這種藝術上的留白正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從而使作品產生一種意猶未盡、回味悠長的閱讀效果。而我們的教學正可利用這種留白,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讓學生進行個性的“補白”,從而加深對文本內容和思想內涵的理解。
如《愛之鏈》結尾處:“她輕輕親吻著丈夫那粗糙的臉頰,喃喃地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這句話顯然是一處意猶未盡的“留白”,筆者讓學生聯系上文,展開想象,思考女店主可能會對丈夫說什么。喬依的驚訝、感動、感觸在學生們的補白中延續著精彩,表現得淋漓盡致。
生1:親愛的喬依,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今天有一位好心人給了我們一些錢。我們有了這些錢可以繼續做我們想做的事,相信我們會渡過難關的,我們也會把愛繼續傳遞下去。
生2:喬依,我今天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婦人,她給了我一筆錢,你今天找工作順利嗎?有好心人的幫助,你一定會重新找到工作的,我們的孩子也會順利出生,我們的生活一定會越過越好的。
生3:喬依,我相信我們現在的困境很快就會過去,因為人間有真情,今天,我就得到了一位老婦人的幫助,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
再如學習了《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后,筆者讓學生續寫《再見小紅馬》;學習了《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之后,筆者讓學生續寫《40年后的相見》,等等。這些都是激發學生想象能力的“補白”形式。學生在續寫中會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思考。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結尾的“補白”延伸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文字再創造的想象空間,促進了學生的個性思維能力發展,使學生下筆有話可說,想象有物可托,從讀懂到寫作有很好的過渡,做到水到渠成。
課堂教學中巧妙“補白”,能夠張揚學生獨特的個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生成智慧的言語豐富文本,是和學生共同對課文進行的“二次創作”。巧妙“補白”,能讓學生噴發出想象的無限潛能,實現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課堂教學境界。讓孩子們感受讀書所帶來的快樂,享受閱讀文章所帶來的樂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具感染力和生命力。
[1] 朱靜.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2] 吳淑珍.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小學語文教學的探討[J].教育評論,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