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夫
(蘇州新區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011)
時??吹竭@樣的教學情景:教師出示一段話,先讓學生讀一讀,然后問學生“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么”。對于學生的表達,教師一味贊揚。這種做法好像是對學生獨特體驗的充分尊重,其實卻是異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的是教師的主導作用。當學生的閱讀體悟浮于語言表面,甚至有脫離文本而隨意生發時,教師不能“視而不見”,需要通過生成性的評價語言指引學生回歸文本,引導學生在句子中的關鍵詞語處駐足、品析、回味,在與文本零距離對話中深入體悟,獲得深切體驗。
在執教《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筆者先讓學生自由讀一讀“經過20多年的奮斗,6次修改,談遷終于在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這句話,然后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有學生說:“從這段話中,我讀出了談遷編寫《國榷》十分艱辛?!币灿袑W生說:“談遷真是偉大,具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學生的理解沒有錯,但這樣的閱讀體會只是憑借自己的直覺感受而談,是浮于閱讀表面的。怎樣讓學生的體悟更深入呢?我及時評價:“你們的感受是對的,但說得比較概括,這句話中有幾個數字,你們再讀讀,看看從其中某一個具體的數字當中能讀出什么?”在接下來的交流中,學生的理解更為準確、清晰。導向關鍵詞語的生成性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他們在品詞析句中真正實現了與文本“零距離”接觸,與主人公心靈對話,并從中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更重要的是,學生習得了咀嚼句子的方法。
抓住重點字詞句是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本表達情感的重要方法。然而因為學生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發展還不夠成熟,他們對文本的解讀往往是單一的、片面的。這時,導向多元理解的生成性評價能夠開啟學生思維之門,使他們對文本的解讀更全面。
一位教師在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時,出示:“林沖看他雖然氣勢洶洶,但腳步已亂,便掄起棒一掃,那棒直掃到他的小腿骨上。洪教頭措手不及,‘撲’的一聲倒在地上,棒也甩出老遠?!?/p>
師:從這段話中,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樣的林沖?
生:我讀出了林沖的鎮定。
生:林沖只一掃,洪教頭就摔倒在地。可以看出林沖武藝高強。
師:林沖還可以用什么方式打敗洪教頭?
生:打、劈。
師:老師有個疑問,洪教頭氣焰囂張、咄咄逼人,為什么林沖只輕輕“一掃”,而不用“劈”或者“打”,除了林沖的武藝高強,還可以看出什么呢?
生:從“一掃”中看出林沖的善良,不想讓洪教頭受傷很重。
生:林沖心地仁慈,沒有給氣焰囂張的洪教頭重重地一擊,我真佩服林沖的大度。
教師這一生成性的評價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林沖的形象變得更加豐滿,也使得梁山好漢的內涵更豐富。學生對文本多元化的解讀是在教師多元化的理解、生成性的評價點撥下生成的。
小學語文教材大都文質兼美,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指導朗讀時,教師需要依據文本材料,通過生成性評價,使學生在朗讀中切實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內化語言、發展語言。
指向朗讀的生成性評價,不是“再有感情些讀就更好了”“如果讀出什么什么語氣就更棒”“你能美美地讀一讀嗎”等隔靴搔癢式的沒有引導價值的指導,而是需要把握語言內涵、導向有效的朗讀方法,促進學生在朗讀中做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與文本情感交融。
指導朗讀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想象畫面讀,體會表情達意后的讀,串聯前后文內容讀……導向什么樣的朗讀方法,需要依據文本內容而定。如,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當學生把“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段話讀得比較平淡時,我這樣進行了評價:“你能想象母親‘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的畫面嗎?”“母親‘手里拉著我,背上背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容易嗎?”學生在筆者的啟發下,聯系生活,發揮想象,將文字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而學生頭腦中有了畫面,對母親的艱辛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與文本(作者)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與契合。接下來的朗讀中,學生的聲音是從“心里發出的”。這一生成性的評價使學生得言得義,加深了對文本的感知和理解,語言意蘊的賞析和品味。
隨著教師對語文學科本性的認識加深,“用課文教語文”的理念已經成為共識。生成性評價需要在關注文體、依據不同文體的特點上,開掘其所蘊含的教學價值,傾力于積累、理解、運用,扎實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記敘文教學評價時,要導向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等構成要素的了解與把握;說明文教學評價要導向說明對象、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等;散文教學要導向其豐富的聯想、自由的取材,含蓄的語言,“形散神不散”的表達方法等;小說教學評價要導向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描寫等;戲劇教學評價要導向人物形象的把握、矛盾沖突、舞臺說明等方面;神話故事教學評價要導向離奇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此外,生成性評價還應該關注文本的表達方法,比如有詳有略、圍繞中心句表達、承上啟下、細節描寫等。教師只有用課文這個“載體”,依體而教,導向習得,學生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做到學以致用。
因為受閱讀經驗、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閱讀文本時,關注點自然不同,課堂提出的問題也是無奇不有,這就需要教師做出準確的判斷和篩選。如果教師與學生“糾纏”于與文本無關、課堂上不必解決的問題,課堂學習就得不到保證。
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孔隙”部分時,部分學生對課文中的“孔隙”產生濃厚的興趣,提出了許多問題:“雙龍洞的孔隙是怎么形成的?”“雙龍洞的孔隙為什么這么?。俊薄翱紫独锏乃灰恢倍际沁@么高嗎?”這一環節的教學通過品讀、想象、體會作者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獨特體驗,感受從外洞進入內洞的孔隙之窄才是《記金華的雙龍洞》“孔隙”部分的教學重點。對于學生提出的上述與學習重點、難點無關的問題,教師如果一味地遷就、引導學生去討論,就會造成“偏題”現象,白白地浪費課堂時間,而且沒有實際價值。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你們的問題也挺有意思,課后可以通過上網查詢、請教他人等方式尋找答案”的評價引導學生在課外生成。導向課外的生成性評價既保證了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又保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并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
[1] 楊現民,余勝泉.生成性學習資源進化評價指標設計[J].開放教育研究,2013(4).
[2] 余昱.“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教育日常中的缺席[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