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弋里
(桂林市第四中學,廣西桂林,541004)
語文課堂教學形式陳舊一直以來是阻礙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塊絆腳石。許多教師都習慣以教師講解為主,導致課堂教學枯燥,學生學習興趣全無,語文課教學效果不佳。這樣就向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改革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促使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中學語文讀文教學是通常所說的“閱讀教學”,所以讀文教學要緊緊圍繞和突出“提高閱讀能力”這個中心。閱讀能力是個集合概念,它分別由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和閱讀技能這幾個要素組成,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缺少或者薄弱,都會影響閱讀能力的整體提高。因而構成閱讀能力的每一個基本要素,都要重視認真培養、嚴格訓練,以實現讀文教學的目標。讀文教學分為兩類,一類是教師示范性讀文課,也叫教讀課。教讀課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實現教學目標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在其教學過程中,一些基礎的知識點需要教師點撥、啟示,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另一類是學生自讀課文。自讀,課內自讀,即學生自行閱讀學習,是一種深層次的智力活動,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體驗去解決所碰到的問題。學生閱讀能力的形成要靠閱讀實踐,自讀是一種閱讀的實踐和訓練,學生通過自讀的實踐,不斷提高獨立閱讀能力。
學生自讀課文與講讀課的側重點和要求不同。示范性讀文課,教師通過規范性的讀文教學,教給學生讀文的知識、方法和規律,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課。自讀課文則是以學生自讀為主的課文,要獨立運用從讀文課中所學到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去感知、理解新的課文,在自讀中印證、檢驗、深化所學到的知識。在一個單元中,自讀課文一般編排在教讀課文后,可見自讀課文也成為實現本單元教學目標的一部分,是單元教讀課文的擴展和補充。
由此看來,教讀課文重在教師指導、啟發,自讀課文重在學生的自主讀文、自我領悟,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因此,教師就要按自讀課文的特點去組織教學。
自讀課文,要求重在自讀,學生是閱讀實踐的主體和參考者,要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練習、作業,自覺主動去消化和運用知識,成為自讀課文的主人。一直以來,不正確的觀念影響著學生,上課教師講什么就說什么,不注重思考過程,只是一味地聽結論。筆者在支教工作中發現,邊遠地區的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遇到這種現象要比城市學校多一些。學生被動接受,墨守成規,抑制了學生的個體思維能力,所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不容忽視的?!八季S是人腦接受、加工、存儲和輸出信息,以指導人的行為的整個活動過程。能力是直接影響人們順利進行活動完成任務的有效的個性心理特征?!盵1]一個學生的語文能力如何,只能以他所進行的具體語文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具體的語文能力為尺度。能力以知識為基礎,但知識本身并不等于能力,知識變成能力除了自身的素質起作用外,還須有一個實踐的過程,就是訓練。訓練的過程就是消化吸收知識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目的是這樣確定的:“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币虼?,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以訓練為主,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自讀課文,也是訓練提高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由教到不需要教的重要環節。自讀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教師“簡講課”,應以學生的訓練為主體,教師則激勵學生主動探索、獲取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葉圣陶先生曾有這樣的論述:“教師教學生也是人與人的交際,‘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么‘講’。我有個朦朧的想法。教師教任何功課(不限于語文),‘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怎么叫用不著‘講’用不著‘教’?學生入了門了,上了路了,他們能在繁雜的事事物物之間自己探索,獨立實踐,解決問題了,豈不是就用不著給‘講’給‘教’了?這是多么好的境界??!教師不該朝這樣的好境界努力嗎?”[2]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什么時候講,在什么時候不講,該講時講些什么,怎樣講,不講時該做什么,怎么做,我們要依據不同課文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
因此,初中語文自讀課文的教學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大膽嘗試以下四種教學形式進行教學,這四種教學形式可以教會學生學習,是以讓學生能自主探索的主導思想進行教學的,有助于培養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為了便于分層次討論教學形式的開展,教師需要在課前點撥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學生課前自讀課文、感悟和提問。課堂教學則針對學生課前提問展開討論,從而使學生解決問題。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議是重點,可以各抒己見,教師起點撥的作用,教師不能代替學生進行訓練。這種教學形式可以改變過去只聽不說的現象,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突出特點在于創造出有別于他人的新觀點、新見解。創新思維的訓練恰好能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筆者在教學《傷仲永》這篇自讀課文的時候,就先讓學生在課前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自己閱讀過程中產生的疑問。教師再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讓他們展開討論,如:仲永的“奇”表現在哪些方面?為何其后來“泯然眾人”?課文前后兩部分構成哪種寫法,這種寫法有何作用?讀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如果你是仲永,你如何面對父親的行為?如果你是仲永的父親,你會怎么做?你身邊是否存在著類似仲永的現象?筆者發現,通過討論后,許多學生都能一反常規,獨立去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也加強了學生的思想教育,使學生獲得了有意義的人生啟示。
討論可以分層次分小組進行,然后自主回答。教師的問題設計也應分為語文能力較弱、語文能力良好、語文能力較強這三個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問題的難易度選擇討論的問題,學生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各得其所。這種課堂教學形式能使課堂活躍而有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不能自己封閉起來拒絕別人的正確意見,又要積極開動腦筋,獨立思考問題,嚴格按照客觀標準分析事物,不盲從,不人云亦云,不照搬現成的結論,而是通過獨立思考,對問題作出結論。學生討論的過程就是思維能力提高的過程,這個過程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全面的、系統的、扎實的知識。這樣的討論過程更具有針對性,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素質教育的要求是使學生學會,更要使學生會學。這種教學方式能較好地達到此要求。這種教學模式適合各類文體的自讀課文的教學。
有的教師把自讀課當作“簡講課”,還是用講讀課的手法進行教學。筆者曾在青年教師比賽課上觀摩到自讀課文《你是你的船長》的教學,授課者就將這篇自讀課文當作了“簡講課”,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其實《你是你的船長》是一篇語言準確、感情強烈的演講詞。學生通過學習,既能了解演講詞的特點,又能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在進行這篇自讀課文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由大聲朗讀,在朗讀過程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讀、暢談理解。學生在課堂上自主交流對重點句子的理解并質疑,甚至可以結合實際舉出相關事例,闡述自己的觀點。在這種情境下,教師可以順勢設計成一場辯論,教師從學生的辯論發言中加以引導,促使他們的思維運轉,讓學生不僅讀懂家長的心聲,也明白生活中要善待他人,要樹立公平、公正的意識,做一個有正義感的人的道理。這篇自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在辯論過程中就完成了。
這種設置辯論現場的教學形式,特別適合議論文文體的自讀課文,運用辯論式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既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邏輯性思維,又可以鍛煉學生嚴密的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語文教學活動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科學訓練,使學生獲得知識,并發展智能的過程。而學生學習的獲得、智能的發展,必須通過積極的思維、科學的學習方法來實現。而知識競賽搶答的教學模式能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資源。
競賽搶答的形式,可由必答題、搶答題兩部分組成。題型則有選擇題、簡答題、思維拓展題等形式。在搶答的過程中,分小組或個人積分,只要本小組或個人回答正確,即可累積一定的分數。結束時,教師按積分的多少給予不同等級的獎勵。這種教學模式較適合于說明文這類文體的自讀課文教學。
競賽搶答模式的教學,首先可以讓學生自主地、積極地閱讀課文,這就滿足了自讀課文重在學生自讀的要求,能讓學生充分讀文思考,能將曾學過的知識自覺消化和運用。其次,它能使教學簡明、生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簡明,即教學過程邏輯嚴密,避免了累贅重復,適合學生接受水平。生動,即形式活潑,能充分提高學生思維興趣,學生樂于接受。很多學生為了在競賽搶答中發揮出色,他們在課前已經自主將自讀課文從各方面分析透徹,當課堂上教師提出相關的競賽搶答題時,學生能很快進行思索釋疑,較之由教師給以現成答案更適合訓練學生思維,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
筆者曾在教授《從宜賓到重慶》這篇說明文體的自讀課文時,就采用了競賽搶答式教學形式,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較好地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在課前要求學生盡己所能充分地閱讀理解課文,然后課內再用競賽搶答的形式檢驗、鞏固自己的閱讀所得。
這篇自讀課文課堂競賽搶答設計如下:
1.課文中介紹了哪些山水風光?
2.課文中介紹了哪些風土人情?
(每人只需回答出其中的一個例子,所舉例子不能與其他同學的回答相同)
1.對以上兩個問題的回答,誰還有補充?
2.課文中介紹了哪些歷史文化?
3.課文中介紹的這幾個地方有哪些自然資源?
4.哪些方面經歷了歷史的演變?
1.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A.舉例子 B.作比較 C.打比方 D.摹狀貌 E.列數字 F.下定義
2.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A.擬人 B.比喻 C.夸張 D.對比
3.文中運用了哪幾種表達方式?
A.描寫 B.抒情 C.記敘 D.說明 E.議論
1.文中提到的自然資源你覺得該如何開發利用?
2.你覺得如何對待文中所提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
通過競賽搶答的這些問題,學生自然抓住了課文說明對象及其特點,也知道文章是如何來“說”的,教師也順利地完成了說明文閱讀教學。
這種教學形式適合于小說、童話、寓言、戲劇等
文體的教學。課前學生將課文內容揣摩透徹后,課堂上用演小品的形式將自己的理解、領悟表現出來,其余的同學看完表演后,根據課文內容對課堂表演發表評論,對表演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補充。這既能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使所學的知識完全轉化為自身的語文能力。這種活潑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的聽說能力得到訓練。例如《犟龜》這篇童話采用這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就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下的許多語文課堂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閱讀實踐太少。教師應該根據閱讀教學的目的任務,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上,要以學生的讀為主,使學生在自讀實踐中,提高閱讀能力。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指出:“一切語文從實踐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盵3]這觀點是符合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的,教師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讀書實踐。分層次討論教學、辯論現場式教學、競賽搶答式教學和課本劇表演式教學這四種教學形式,無論是在課前,還是在課堂學習中都給予學生讀文實踐活動的機會,能讓自讀課文教學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激發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總之,教學應該適合學生水平,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所得。教師只有善于對不同學生進行切合實際的引導,對不同課文進行合理的教學形式設計,才能大面積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開展積極思維活動,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就水到渠成了。
[1] 彭華生.語文教學思維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6.
[2]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52.
[3] 〔美〕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任鐘印,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