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強,黃 莉
(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寧波,315175)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一個集中性的社會熱點問題。尤其是在每年大學生就業的關鍵時期,總能看到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就業率下降,甚至大學生由于求職受挫而輕生的新聞報道見諸報端。根據相關研究,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有高校專業設置和培養規格與市場需求存在錯位、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引起整個社會就業供需矛盾以及大學生自身素質的缺失等。基于這些原因,相關學者也提出各種對策建議應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其中,眾多學者提出的高校應該適當進行專業結構調整,則成為促進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對策。
縱觀我國專業設置和專業結構調整的歷史軌跡,充分說明專業結構總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而進行相應變化。這對于高校而言,根據社會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如何合理調整專業結構,滿足社會用人需求,使專業設置更具適應性和前瞻性顯得尤為重要。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經濟和就業帶來嚴重不利影響,大學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相關數據調查顯示,2009年,全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首次突破600萬人,達611萬;2010年達630萬,2011年達660萬,2012年增至680萬;而到了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人。[1]這讓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復雜。
1.專業設置與用人單位需求錯位,盲目跟風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很大程度上暴露出高校專業設置的結構性矛盾。在我國,考生報考高校最熱門的專業,排名前十的分別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會計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法學、電子信息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漢語言文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而令人尷尬的是,在“2013年度大學就業能力排行榜”的調查中顯示,這十個專業也是我國應屆大學生最難就業的專業。
從高校這種專業分布的情況看,說明一些高校專業設置仍沿用傳統的以學科自身內在邏輯發展為依據,缺乏對自身所屬的類型(“211”高校、一般高校和高職高專等)尤其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現狀的考慮;或受功利主義影響,盲目追求規模擴張,專業設置存在攀高、求大、趨同、重復等現象,使得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較弱,各專業畢業生分布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在求職過程中遭遇諸多困難。
2.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結構失衡
從大學生就業的專業相關度和職業吻合度來看,據相關研究調查,大學生畢業后從事所學專業技術工作崗位的比例不到1/2。[2]從產業用人需求看,一些專業供不應求。有數據表明,2013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專業人才需求缺口分別是218萬人、1220人和325萬人;[3]而部分專業則供過于求,造成大學畢業生超量供給,加劇了大學生就業困難。
3.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失衡
高校專業設置幾乎集中在管理類、財經類和電子信息類等相關學科,大學畢業生就業也更樂于選擇經濟發展水平高和發展速度快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導致這類專業人才高度密集某一地區,而對于中西部地區在農林、機械設備制造業等專業的人才欠缺,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明顯滯后。如河南,作為農業大省,只有極少數高校設置水利類與農林牧漁專業,難以滿足農業作為區域性主導產業的人才需求,從而形成崗位空缺與失業人員并存等問題。[4]
自1952年高校開始設置專業,我國多次調整了專業結構,以期滿足不同時期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規格等要求。隨著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就業市場供需狀況在快速變化,而專業設置畢竟有其完善的過程,無論是在設置專業、師資隊伍配備、教學經驗積累,還是實驗室、圖書資料建設,都需要一段較長時期。如果專業結構緊隨就業市場不停地調整,不僅對人才培養無益,可能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對此,在高校專業結構調整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需進行必要的剖析和反思。
高校新專業的開設必須要有市場調研和行業協會專家的科學論證,才能保證高校專業設置及其人才培養的質量。但是,部分高校在設置新專業時,缺乏對于自身辦學定位的思考,忽視市場調研及用人單位需求,盲目跟風,比較隨意開設所謂的熱門專業,追求短期的規模擴張效益,忽視了這些所謂的熱門專業在幾年后是否仍舊熱門,當未來大學生畢業就業時是否會面臨供大于求的求職風險。如前文所述,十大熱門專業恰恰是十大最難就業的專業應該就是最好的例證。盲目設置專業的現象是造成高校缺乏專業特色、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和就業困難的癥結之一。[5]
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后性主要是高校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敏感度不高,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反應度不強,造成人才供需的脫節。高校與企業的根本區別在于高校人才培養的周期長,從開始準備的專業設置到最終培養出人才,大概需要5年的時間,而企業產品的市場可能只有1~2年的周期,而當專業人才培養出后,市場用人需求已經轉移。[6]產生專業結構調整滯后性的原因除了高校自身沒有科學合理地預測分析市場變化外,還有相應師資、教學設備等資源的欠缺和滯后。
無論是知名高校還是普通高校,專業設置無一不體現布局廣泛的特點。雖然這符合高等教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但這主要是為了迎合高校追求綜合發展的要求。在各類型高校中均存在專業設置趨同化的現象,如計算機、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財務管理、會計等熱門專業的開設及其招生數量的急劇上升,已經直接引發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并且造成人、財、物等資源浪費,使得學校專業設置缺乏特色和優勢,導致培養的人才質量下降。[7]
我國高等教育法規定,高校有權自主設置學科專業,并對其做相應調整。學校設置什么專業,開設什么課程應由高校按照自身情況自行決定。盡管國家在2012年出臺《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管理規定》文件,落實和擴大了高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但是相關政策并未得到具體落實。同時,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高校進行自主專業設置仍缺乏主觀能動性,還不能根據自身的實際發展情況和需要設置調整專業,造成大學畢業生專業結構性失業現象。
高校無論在新增還是調整專業時,都需要進行科學的市場調研和行業協會專家的論證,要根據社會經濟和科技進步發展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專業結構調整。同時,高校自身需要明確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定位,在專業調整時能符合學校發展規劃、能與學校的規模發展和資源建設相適應、能正確處理好長期和短期、數量與質量、適度與超前的關系,避免專業結構調整的盲目跟風。
如何避免專業結構調整的滯后現象,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考慮。首先根據大學生就業率進行預測,這項工作可由高校就業管理部門基于歷年大學生就業現狀進行調查和統計,也可由公信力較強的第三方教育咨詢和評估機構進行預測,幫助診斷就業狀況與專業結構之間問題,提出調整專業結構的預測結論。對于就業率連年不達標且滯后于社會需求發展的專業應及時調整或停止招生,對于就業率良好專業也需要維護和完善。其次,高校應當通過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積極主動地了解社會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的需求,不斷調整和改進人才培養工作,增強專業持續發展和創新的能力。最后,高校應積極把握發展機遇,面對區域新興產業在發展中出現的人才新需求,相關專業要快速反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合作模式,盡快為產業發展培養緊缺人才。
專業設置在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還需打造專業特色,避免各種類型高校專業設置方面的趨同化,從而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的不可替代性,增強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高校要打造專業特色,需要積極拓展專業培養領域,緊貼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構建基于產業鏈緊缺人才需求的專業方向群,開展特色人才培養探索。如寧波大紅鷹學院在打造專業特色方面的成功案例有:緊貼海洋經濟產業發展需求,多元合作共建了大宗商品商學院,構建了基于大宗商品產業鏈緊缺人才需求的專業方向群;從浙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特征及需求出發,校企共建了國泰安創業學院,構建了面向中小企業創新創業人才需求的創業教育與服務體系。
高校若要有辦學特色,擁有專業設置自主權是關鍵。擁有專業設置自主權才能讓高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條件,開設適合人才特色培養的專業,只有這樣也才能有效調動高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擴大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的同時,也不能全盤摒棄政府部門在專業設置過程中應承擔的職能,這種職能從原有的以審批為主轉向以規劃指導、信息服務和評估檢查為主,為高校自主設置專業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專業結構調整有其自身的目的、依據和原則,如果僅僅為促進大學生就業而一味迎合市場變化,隨意調整專業結構也不可取,也違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規律。因此,對于專業結構的調整仍需持有科學的態度和長遠的目光。
[1] 郭瑩.2013年畢業大學生逼近700萬就業形勢更嚴峻[EB/OL].http://edu.qq.com/a/20130412/000025.htm,2013-04-12.
[2] 呂西忠.三維視角下就業力與結構問題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258-259.
[3] 大學生就業狀況調查報告[EB/OL].http://www.mcqyy.com/wenku/diaochabaogao/14161.html.
[4] 吳建偉.河南省高校專業結構現狀分析及調整對策[J].科教文匯,2013(1):40-42.
[5] 高振強.美國高校服務—學習:內涵、模式及原則[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2):122-127.
[6] 尚蕊.高校專業結構設置及調整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7] 黃莉.民辦本科院校教師發展的路徑選擇與實現形式[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3):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