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 秋
(柳州市鐵二中學,廣西柳州,545000)
縱觀歷年高考試題中文言文的選材和考查內容,可以發現其試題難度均不大,重在考查學生閱讀淺易古代詩文的能力,但文言文試題卻是許多考生失分較多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總成績。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學中真正激發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使之掌握理解分析、鑒賞評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說是文言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美國心理學家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告訴我們:教育目標應該反映學生在認知、情感及思想行為方面通過學習產生的變化。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是以探討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心理運動領域方面的發展為特征的。認知領域的目標是注重記憶和再現某些已經學習過的內容,是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情感領域的目標是注重情調、情緒或者接受與拒絕程度;心理運動領域的目標是注重運用技巧或者某種操作方面。這三個領域的目標是相互聯系的,不存在達到某方面領域的目標時一點不涉及其他領域目標的現象,尤其是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的目標,它們總是交織在一起。認知里面有情感內容,而情感目標的達成離不開認知目標的實現。
文言文離學生的現實生活有相當的距離,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沒有多大興趣,因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教師的引導啟發,也就是建立起激發學生對文言文興趣的情感領域目標。
情感屬于學生內心世界的情緒反應,教師不容易根據某些具體的表象對學生進行情感的評判。即便對學生進行測試,也很難測試出其真實的情感水平,因為屬于學生個性特征的情感變化是經過長時間才有可能被發現的。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如果具體來說,就是優秀作品的情感熏陶是構建學生精神家園的切入點。因此,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重視和尊重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是教師實現文言文教學情感領域目標的方法。
以高一第一冊的文言文為例,可選擇《觸龍說趙太后》作為本學期的第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因為文章涉及的文言知識并不深奧,有一定的故事情節,更重要的是所講的“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道理是學生現實生活中經歷過的。這樣的文言文較容易調動起學生自己的經驗和情感體驗,可以緩解學生學習的厭煩情緒,引發他們繼續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時,學生結合課本注釋就可以將文章大意看懂,教師可將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交流類似經歷和切身體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打消了“古人的事和自己無關”的想法。雖然文言句法分析得不多,但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了,對生動的情節有了深切的感受。從此,學生也許就愛上文言文了。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認為“反應不僅僅是對事物的注意,還是受到充分的驅動對刺激的事物引起積極的注意,并且對刺激的事物表現出一種心理上的傾向”。如果學生對文言文的內容表現出一種心理上的傾向,從中獲得自己切身的感受,體驗到自己真摯的情感,那么,文言文教學的情感目標就可以實現。
文言文教學的第二層次就是使學生實現知識目標。在布盧姆認知領域的目標分類中,“知識”指的是對具體知識的回憶,對具體事物處理的方式、方法的回憶和學科領域中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回憶。文言文的學習特別講究文言字詞的義項、文言語法句式、古代文化常識等方面的記憶和積累,它們是讀懂一篇文言文的基礎。文言文的知識點雖多,但有它的規律性。弄清它的規律后,做題的正確率就很高。
以課文《阿房宮賦》為例,學生的知識目標就是了解基本的文學知識,如作者杜牧、駢文特點等;識記重要的實、虛詞含義及用法;學會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掌握課本注釋中的典故及一些人所共知的句子;能翻譯重要語句并能背誦指定段落。又例如2005年語文高考全國卷Ⅰ的文言文閱讀題就考查了對虛詞“之”“焉”“所”“為”的意義、用法的辨析,這四個虛詞幾乎出現在課本所選的所有文言文中,而翻譯題“馬病肥死,使群臣喪之,欲以棺槨大夫禮葬之。左右爭之,以為不可”,其中的“喪”的活用現象、“左右”的古今義也是課文中出現過的。如果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能夠落實知識目標,這些題是很容易做對的。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激發學生與文言對話的興趣,指點與文言對話的途徑,幫助學生克服在閱讀中遇到的困難。文言文教學最終目的是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在閱讀中自身感受到、領悟到什么,有什么進步與提高,而不是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教師的知識經驗。因此,文言文教學的第三層次是教會學生把課內學到的文言知識運用到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中去,即實現能力目標。布盧姆認知領域教學目標的幾個層次中,非常重視學生領會能力的培養。他認為領會包括了三種行為能力,即轉化、解釋和推斷。轉化對行為的要求,是指學生可以把所學習的知識內容轉化為其他術語或者轉化為另一種交流形式;解釋是指對交流內容的說明、總括,或者對材料重新整理、重新排列或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推斷是根據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作出估計或預測。運用是建立在領會基礎上對學生學習目標的更高層次要求。但現實的課堂教學卻存在這樣的問題:多媒體課件聲色俱全,有絢麗多彩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生動活潑的動畫,給學生的心理和感官帶來極大的刺激和享受。可是我們不禁要發問:文本深遠的旨意、動人的情韻,難道僅僅是這些有限的畫面所表現出來的嗎?潛心讀書被看圖說話代替,語言情感的體驗變成脫離文本的討論,這不能不說是對文言文閱讀的曲解。真正的閱讀應該是讓學生在白紙黑字間完成個人對文章的轉化、解釋和推斷,多媒體的應用必須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更方便、形象、準確、深入地與文本親密接觸。試想,潛心誦讀一遍《孔雀東南飛》,與欣賞流行歌曲《孔雀東南飛》的Flash動畫,兩者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
在教育目標分類理論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有計劃地找一些符合學生閱讀心理的、與課文深淺程度相當的、有注釋的文言作品作為課外閱讀材料要求學生閱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迷上文言文。教師須在關鍵的地方給以點撥,使學生把在課堂上學過的文言詞語和句式運用到閱讀實踐中,并且在運用中鞏固、加深、熟練,使精讀和泛讀結合起來。這樣,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就能逐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能真正形成。
[1] 〔美〕布盧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M].羅黎輝,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2] 〔美〕克拉斯沃爾,等.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二分冊:情感領域)[M].施良方,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