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目前,職業生涯規劃已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部分高校現已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及職業生涯規劃內容等相關課程。這些課程中,置于首要位置的均為自我認知模塊(即個人探索模塊)。[1]因此,恰當地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客觀實際地評價自己,是職業定位、成功規劃職業生涯的前提。
目前,國內大學生大多數為家庭中的獨生子女。受成長環境、傳統觀念和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學生的自我認知狀況并不樂觀,相當一部分學生表現出自我認知弱,或對自己的興趣、能力沒有正確的認識。即使部分學生認為個人的自我認知狀況良好,但當被問及自己的性格、興趣、氣質類型、能力和價值觀時,仍然無法說得清楚。[2]所以在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加強和重視自我認知教育已迫在眉睫。職業生涯規劃要求個體在充分自我認知的前提下,根據自身的性格、興趣、特點、價值觀及所具備的優勢等,將自己定位在一個最能發揮自己長處的位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所以,自我認知是職業定位的基礎,是成功規劃職業生涯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看不到自我的優點,覺得處處不如別人,則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做事畏縮不前,無法發揮個人潛能;相反,如果一個人過高地估計自己,也容易驕傲自大、盲目樂觀,使現實與理想脫節,職業定位難以準確。
鑒于自我認知水平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影響,高校在實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可參考以下方法幫助和指導大學生提升自我認知水平。
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曾說過:“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是始于自我認知。”[3]學習自我認知,其目的在于使個體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能夠適應社會環境,充分發揮自身價值。健康積極的自我認知包括以下幾種情況:能夠把個人的感受準確地表達出來,能夠意識到個人的長項和弱項;能夠準確地表達對某項活動的喜好,能夠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力,能為自己確立一個合適的目標;對個人的生活體驗有很好的認識,知道并能夠控制自己的各種欲求;能夠獨立積極地不斷探索、發展自我。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才有可能準確地分析自己目前的狀態,才能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和方向。
因此,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特別是在進行職業定位之前,應教育大學生做好對自身條件全面客觀的分析。具體辦法如下:
1.利用專業測評工具,提高自我認知的水平
目前,多種幫助大學生自我認知的專業測評工具已經問世,許多高校在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工作中已經使用了這類專業的測評軟件。測評軟件一般設有由心理學家研究設定的測試題目,個人只要如實作答,就可在相當程度上了解自己的相關情況。測評軟件涵蓋的內容和量表很多,包括性格測試、情緒測試,智力測試、技能測試、記憶力測試、創造力測試、觀察力測試、應變能力測試、想象力測試、管理能力測試、人際關系測試、行動能力測試等多方面的內容。[4]
2.通過參加培訓、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自我認知
高校可以舉辦相關的教育活動,以講座、論壇等方式邀請心理學專家給大學生進行輔導和培訓,讓學生提升自我認知的理論水平,深化學生的自我認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個人對自身的認識難免有偏差,因此在認識自我方面有必要借助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大學生可以向任課老師、輔導員、家長或者同學等請教。結合自我認知的理論學習,參考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可以讓自我認知更加全面、客觀。
3.通過比較的方法進行自我認知
古語:“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事實上,大學生在很多方面都在與周圍的同學做比較,成績的高低、獎項獲得的多少等,都是他們比較的內容。一般來說,通過與他人比較可以發現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也可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意識到自己在哪些方面應該更加努力,如何才能做到揚長避短等。試想,一名求職者若不分析自己和競爭對手的情況,不做比較,就很難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就難以清楚求職準備中應努力的方向,也難以判斷自己此次求職成功的概率。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今大學生通常不能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無視個人興趣愛好或優勢特長,不顧個人意愿和社會現實之間存在的差距,盲目追求符合人們傳統認定的“金飯碗”,一心向往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向用人單位要求高職位、高工資、高待遇。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有目的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對自己目前所持的職業價值觀進行梳理,讓大學生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目前的社會環境,剖析自己所持的職業觀是否合適,分析自己能夠勝任哪些工作,認真思考自己的所需所求,最后做出合適的職業定位。
“吾日三省吾身。”這是《論語·學而》中曾參的一句話。時至今日,我們依舊傳誦,自我反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時刻檢視自己的行為舉止,隨時反省自己的內在思維,這是我們認識自己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我們不僅是心理活動的主體,同時也是心理活動作用的對象。要得到正確客觀的自我評價,不僅要正視自己的心理和行為,更要追本溯源,通過剖析個人行為來探尋個體的心理活動。通過不間斷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可以準確了解自己的興趣、智力、身體條件、情緒、能力、意志和氣質等在最近一段時間內的變化。
在自我反省、自我剖析的過程中,要堅持全面、客觀、辯證的觀點,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客觀地了解自己,并以此為據來進行職業定位。
積極健康的自我認知要做到全面、客觀、理性,讓“理想我”與“現實我”趨于統一,讓“主觀我”與“他觀我”趨于一致。積極健康的自我認知可以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也可以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進而能夠分析哪些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否可以通過個人努力獲得,獲得的難易程度如何等,然后在此基礎上給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和方向,并幫助自己朝著目標前進,從而開啟個人成功的職業生涯。
[1] 趙慧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高教論壇,2006(2).
[2] 陳凌娟.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與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2).
[3] 宋曉宗.試論自我認知對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影響[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3).
[4] 郭韶敏.大學生自我認知偏差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