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偉玲
(惠州市龍門縣教師進修學校,廣東惠州,516800)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縱觀幼兒師范學校的《閱讀與寫作》教材,里面收錄了眾多名家作品,情感豐富,包含了各方面的題材,它既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又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載體。《閱讀與寫作》課堂如何有效滲透德育教育?語文教師要深入教材,認真研究其中蘊涵的德育因素,結合幼兒師范學校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搭建平臺,從而凸顯語文教學,關注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理念。
《閱讀與寫作》教材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的課文展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過程;有的課文展現了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情感豐富,哲理深刻。有的課文展現了世界各國的優秀人物事跡,能讓師范生得到心靈的啟迪。可以說,教材展示了人類的“真、善、美”,通過各個視角再現了經典作品的魅力。教師應如何借助作品,有效地滲透德育教育呢?
如在教學《閱讀和寫作》第一冊余秋雨的《都江堰》一課時,筆者抓住“都江堰是人類水利史上的奇跡,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文明史上一座千秋閃耀的豐碑”,讓學生感受到作為一名中華兒女的自豪,從而讓學生在品讀文本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說,要讓德育與語文教學相互融合,教師需要結合不同作品的特點,深挖教材中蘊涵的德育因素,使文本的學習過程能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相聯系,從而將德育無痕地融入語文學習中。
寫作是幼兒師范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幼兒師范學校將語文教材稱為《閱讀與寫作》,足見寫作的重要地位。一篇好的作文離不開健康的主題思想。習作引導要立足于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效地將德育滲透到習作中,從而借助習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為師觀。
如一次作文的題目是“綠地”,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記自己印象中最美好的一處環境或一段經歷。“綠地”可以是現實中的一塊綠地,也可以是想象中的一塊“綠地”。學生們初中剛畢業,很多學生都有過做暑期工的經歷。筆者就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引導他們將這段經歷寫出來,把這段經歷當作自己人生成長經歷過的一塊心靈的“綠地”。很多學生充滿情感地將那段經歷的日子寫了出來,并且一致寫出了通過這段經歷,讓他們明白了很多東西,譬如覺得父母工作掙錢艱辛,從而更加珍惜現在讀書的幸福生活。筆者讓寫得較好的同學在堂上將自己的作文念出來,同學們在念的過程中深有感觸,不時哽咽,聽的同學也仿佛置身其中。寫作讓學生的心聲釋放了出來,我們可以在學生的作文中讀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理想追求和道德觀念。只有讓學生在寫作時擁有健康的主題,學會辯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學生的思想品德才能在一次次的習作中獲得提升,從而為培養優秀幼兒教師奠定堅實的基礎。
幼兒師范學校的學生都擅長音樂、美術、舞蹈等文藝活動,語文教師要抓住這些學生的特點,有效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既能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又能培養藝術特長。如教師結合《閱讀與寫作》第三冊的詩歌教學,可引導學生開展詩歌朗誦比賽;結合教材第四冊的課本劇,可引導學生開展融音樂和舞蹈的情景劇表演;結合教學主題,可引導學生開展手抄報比賽、演講比賽等。目前,很多學校都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閱讀與寫作》就是學生進行經典誦讀的重要載體。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引導學生課后進行廣泛閱讀,并借助節日契機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語言積淀,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是每位學生進入師范學校所受到的教育。是啊,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作為一名幼師班的語文教師,同樣要有這樣的情懷,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具有良好的師德作風和強烈的責任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要率先成為榜樣,言行一致。在《閱讀與寫作》課堂教學時,筆者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實施了人性化的教學評價,不惡意挖苦學生,對學生采用多鼓勵、多表揚的方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樹立快樂的學習觀。同時,筆者注重因材施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教學,保護每個學生的自尊心,盡量幫助每個學生,使他們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由于幼兒師范學校教學性質的特殊性,語文教師要注意自身的言談舉止,盡量為學生提供正面引導。教師要細心挖掘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的結合點,有機地將二者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正能量的引導。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教學輔助手段已全面進入校園。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化靜為動,將傳統教學中不可能的變為可能,從而讓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得到突破。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聲像俱佳的特點,同時多媒體技術能為課堂教學帶來“動態”的精彩。筆者所教的幼師班學生將來要成為幼兒教師,所以他們的課程以音樂、圖畫、舞蹈等課程為主,大部分學生對藝術類課程比較感興趣。為了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獲得人文素養的提升,筆者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根據不同課文設計不同的課件,將優美的音樂、圖畫、舞蹈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可以欣賞到自己喜愛的藝術,他們就會對課文的學習產生興趣。而課文中蘊涵的德育通過教師巧妙滲透在課件里,特別容易讓學生接受。如在學習一些人文類的課文時,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感受蘊涵于文本之中的人文之美,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唯美的畫面讓學生產生了對《閱讀與寫作》的興趣,于是,枯燥的文字變成跳動的音符,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熏陶。可以說,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語文教學與藝術相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讓學生在接受新鮮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總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幼師班語文教師要立足《閱讀與寫作》教材,積極挖掘教材中蘊涵的德育因素,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有效地將德育與語文教學相互融合,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幼兒教師。
[1] 于燕娜.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成功:教育,2010(8).
[2] 張洪義,王玲.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