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萍
(深圳市寶安第一外國語學校,廣東深圳,518101)
提到“安全”,人們可能更多地想到人身安全。“安全”作為現代漢語的一個基本語詞,在各種現代漢語辭書有著基本相同的解釋,即“沒有危險;不受威脅;沒有損失”。可見,安全也同時涵蓋了心理層面的一種無威脅的感受,一種無危險的狀態。
學校是學生快樂成長的搖籃,課堂是學生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獲取知識的引領者。因此,教師有責任為學生營造一種積極和有歸屬感的安全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學習情緒是高漲的,學習體驗是快樂的,學習效果也是高效的。
在小學階段和中學的低年級段,學生們都習慣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學生們也很喜歡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到了高年級,學生很少主動回應老師的提問,甚至對于容易回答的問題也不愿意主動回答,或者回答問題的音量小。結果就是課堂上教師不得不陷入自問自答或不停追問的僵局中。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更注重來自他人的評價,注重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害怕自己的回答錯誤或者不完美而引起他人的嘲笑,造成學生公開回答問題時出現緊張、害怕、焦慮等情緒反應。
有的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曾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傷害過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進而造成師生之間出現隔閡和不信任,引起師生關系緊張,也會造成學生不愿意回答老師的問題,難以融入該教師的課堂。
學習內容較難、較枯燥,或者學習內容本身不能吸引學生等原因也容易讓學生出現抵觸情緒。
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沒有養成,教師代勞的部分太多,也容易造成學生學習依賴性強、主動性弱,課堂上慣于被動接受。
然而,我們在列治文市中小學課堂進行考察時,發現課堂里面都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很高,這個明顯的不同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如果我們對上述四方面的原因進行深度的挖掘,實際上不難發現高年級課堂中出現的“沉默、參與度不高”歸根結底是在課堂、學校這個學習環境中沒有營造出一種安全的、無壓力的學習文化氛圍。下面,筆者結合在加拿大B.C.省列治文市中小學參觀考察的體會,談談如何營造安全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傾聽、發言、合作等學習行為的積極性。
走進列治文市的中小學教室,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以生為本。在小學的教室中,每一面墻、每一扇窗、每一個櫥窗都以集體的形式集中展示學生的作品。Daphny老師告訴我們:這種集體展示的行為是受家庭環境氛圍的啟發,因為在大量的全班性展示過程中,能不斷地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點:“我們是一體的,我們是一家人,教室就是我們的家,同學和老師都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所以,家是安全的,家是放松的,家是沒有壓力的。學生在這樣放松的環境中,都愿意通過積極的參與、主動的發言融入到課堂環境中。
無論在小學還是中學,我們都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課室中的某一個角落總擺放著一些糖果和餅干(堅果除外),學生和老師在課間可以隨意取用。低年級課室的前面部分區域會鋪一塊大地毯,這塊地毯的用途很豐富,老師可以和學生坐在地毯上學習、做手工、畫畫,學生學習累了也可以在上面躺一下,甚至打個滾兒。置身于這樣人性化、充滿人文關懷的教室環境中,學生和老師的心情也是放松的,其創造力也會得到激發。
加拿大的課堂教學原則中有一項重要的原則:不同的學生是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學習的,如果長時間地用同一種學習方式組織教學必定會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加拿大的課堂教學相對比較注重開放式的思維、開放式的提問、開放式的作業。對此,Bruce總監的分析鞭辟入里:最糟糕和抑制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問是:“美國的首都在哪兒?”“美國獨立戰爭發生在哪一年?”……因為這種課堂提問方式是封閉式,答案往往是唯一的。這種問題最不需要學生的創造力和邏輯思維,而學生的回答往往也是迎合標準答案、迎合教師的期望值。因此,但當學生面臨此類問題時,往往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使學生時刻戴著思維的鐐銬,缺乏進一步思考的內驅力和安全保障。此外,加拿大的開放式課堂還體現在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的開放等幾個方面。
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感到安全,能沒有顧慮或顧慮較少地自由發表意見,提出問題,真正打開思想的閘門,積極主動地實現認識或情感上的碰撞與融合。
積極的師生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關鍵,是學生安全學習的基礎。如果學生相信教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師生共同的利益,那么學生在學習上的表現會更加活躍和充滿期待。毫無疑問,對一個教師來說,善于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甚至比學識淵博更重要。因此,加拿大的學校非常注重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下面是筆者在列治文市中小學課堂內外發現的一些有助于促進師生關系的小技巧。
1.小學全科教師每天在課室門口歡迎學生,中學走班制教師也會在自己的教室門口迎接學生;
2.開學時調查每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掌握學生的業余愛好,并注重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
3.課間休息時教師與學生在走廊交談,中午和學生共進午餐;
4.善于用幽默的語言和有感染力的表情和學生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看法;
5.注重傾聽的技巧,和學生交談時強調“eye to eye”,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
教師與學生交流方式恰當了,師生關系融洽了,學生上課時的心理負擔減輕了,學習的效率自然就會提高。
列治文市主要的課堂學習形式為小組合作學習(Group Work)。在筆者看來,小組合作學習本不是什么特別新穎的學習形式。但走進課堂后,筆者才發現加拿大的老師在操作上非常注重三點:1.創設小組文化。不同的小組有自己獨特的核心思想,有代表自己小組的標志或顏色,這些都是引領小組團隊文化的精神象征,當學生感受到自己和小組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才能真正融入小組,進而融入班級。2.教師只提供有限的幫助。加拿大的課堂很少看到老師作為一個示范者教學生應該怎么做,反而是作為一個課堂的參與者加入學生的小組活動中。當我問起這個做法的意圖時,一位正在上課的女教師對我說:“我的參與本身對他們就是一種示范,學生會從我的身上看到如何用準確的方式與他人溝通、合作。” 3.同學間的交流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小組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讓學生學會尊重別人(respect),學生從安靜地傾聽他人發言、有禮貌地發言、鼓勵性地表揚他人、表達贊成和不贊成意見時的措辭等方面學習尊重他人的做法。
倡導相互尊重的生生關系有助于培養學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生在尊重的氛圍中得到了來自學習伙伴的安全感,得到了被包容和被接受的滿足感。這既提高了自身素質,也減輕了心理負擔。
馬斯洛的層次需求論告訴我們,安全的學習環境是學生在課堂上一種正常的、自然的心理需求。只有教師帶著富有創意的設想和對學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學生帶著努力創新的愿望,才能共同營造安全的、無負擔的課堂,才能共同步入海闊天空的教學天地!
[1] 牛阿娜.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對成人英語教學的影響[J].校園英語:教研版,2012(5).
[2] 劉素蕓.自由選擇 自主探究[J].吉林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