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張虎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仙林學校中學部,江蘇南京,210046)
考試評價的創新是通過評價試題的創新來實現的。近幾年,全國初中思品學科評價試題的創新點主要集中在試題背景的與時俱進、試題思想的價值引領和試題能力的科學引領上。通過研讀南京市中考政治試卷,筆者發現這幾年南京市中考評價因試題的持續創新而 “穩中顯進且新”,近四年來南京市中考“創新題”不僅代表了試題的變化走向,而且代表了考試評價的基本趨勢。反思近四年來的南京市中考,“創新題”呈現了如下的變化規律:
原題重現:
2009年27題
合理發泄法是調節情緒的常用方法之一。請看下列一組鏡頭:
李某因遲到被扣發當月獎金,一氣之下沖砸廠長辦公室…
請運用所學知識,結合上述鏡頭,談談你對合理發泄法中“合理”二字的理解。
創新說明:近四年的南京市中考評價創新題在“趣味”和“生活”的領域雖然只有上面的一道試題,但這一道試題足以說明問題。首先,“因扣發當月獎金沖砸廠長辦公室、網上發帖”“以罵抒懷”“以哭抒懷”雖然在試題背景的真實性上值得商榷,但生活的“趣味性”流露無遺。其次,從試題的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從鏡頭一到鏡頭三,材料從遠離中學生生活的社會人員“李某”開始進而轉到非真實的中學生“小華”最后呈現出真實的中學生的代表“小麗”。由此由遠及近的背景素材反映出中學生“逐步拓展的生活”。
基于趣味,體現逐步拓展的生活。這是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創新試題變化的第一條路徑。創新的試題來源于學生獨特的趣味世界和生活,這樣的試題背景是穩定的。但是關注中學生的哪一具體領域的生活和生活現象,這又是具體年份具體變化的。這對我們教學的啟示是,教師要多關注學生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基于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學尤其要關注對學生趣味話題的討論,解決學生的真實困惑,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感受真實生活的不斷拓展。
原題重現:
2011年26題
通過三年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我們應當初步具備理解政論性文章(講話)的能力,請閱讀我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2011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上發表的題為《推動共同發展 共建和諧亞洲》的演講節選:
(具體演講內容略)
請根據演講節選中關于亞洲發展的原因的相關內容,完成以下結構圖。
2012年27題
通過三年思想品德課的學習,同學們應該主動關心時事,能自覺學習并初步理解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能在實際生活中付諸行動。
認真學習《決定》要求: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全國各地積極行動: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創新發展方式和藝術生產方式,使中國兒藝成為孩子和家長認可的首都兒童戲劇中心……
(請簡述上述各地具體行動是如何落實宣傳板報中摘錄的《決定》要求的)
創新說明:近四年的南京市中考評價創新題在“理智”和“技能”的領域幾乎每年都有一道試題。這類題目重視框架的解讀,重視在運用現成的“理”的基礎上生成新的“智慧”。
這幾道試題的呈現思路都是從“理”開始。2011年26題的第一小題明顯是對之前這類試題的深化和拓展。從考點框架的解讀轉向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從整個試題的呈現來看,試題的背景呈現了“理”。框架是對“理”的不完整的梳理,學生需要根據原有的“理”填充整個框架,從而產生新的“智慧”和技能。如果說之前的試題都有“理”的鋪墊的話,2012年第27題則省去了“理”的鋪墊。學生需根據以往解題的“理”(材料對應觀點)在充分審題的情況下完成解題過程。從整個這一部分的創新試題來看,試題創新的目的都是讓學生在運用原有“理”的基礎上產生新的技能,從而體現“逐步拓展的技能”。
基于理智,體現逐步發展的技能。這是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創新試題變化的第二條路徑。創新試題從生活中現有的“理”入手,這些“理”可以是命題者已有的生活經驗,可以是命題者看待生活已有的眼光,可以是學科特有的思維、倡導的方法……這些“理”基本上是穩定的,但是在具體“技能”上要求又有所不同,而且會隨著具體年份具體的發生變化。這對我們教學的啟示是,教師要關注學法的達成,在具體教學開展中要讓學生明確指令的重要性,根據不同指令有針對性地滿足指令的要求,在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時應當從精準審題開始,在明確題目所有指令要求的基礎上提高解題的準確性和針對性。
原題重現:
2010年27題
某班根據單元主題探究活動的要求,組織了關于“誠信”的辯論會:
正方一辯:誠信就是誠實守信,其基本要求是對人守信,對事負責。“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不講信用,就無法立身處世。
反方一辯:誠信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事物總具有兩面性,在復雜的現實生活中,講誠信往往會吃虧。
請根據雙方一辯的闡述,寫出雙方辯題。
2012年26題
南京積極開展公民法制教育實踐活動,某校在“本地公共自行車租賃問題”研究中調查發現,公共自行車租賃很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但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問題一:部分市民租用后不及時歸還,并有大量損壞,影響他人使用。
問題二:周邊便宜的“黑車”比較多,部分市民寧愿乘坐“黑車”,也不愿租用公共自行車。
請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上述部分市民行為的認識。
創新說明:近四年的南京市中考評價創新題在“活動”和“課程”的領域幾乎每年都有一道試題,這類試題在中考評價的層面上呈現了如下的特點:
首先,這類創新題以“學科的活動”為試題的背景,既體現學科課程的最高要求,也體現了考試評價對學科活動的終極關懷。從2010年到2012年,隨著公民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在南京市的活力開展,公民法制實踐教育活動也成長為南京市思想品德學科特色性的活動性課程。再者,考試評價對學科活動的關注也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參與解題的過程中又是一個重溫學科活動的過程,從而體現了“逐步延展的課程”。
基于活動,體現逐步延展的課程。這是南京市近四年中考創新試題變化的第三條路徑。這對我們教學的啟示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在教研引領的基礎上關注學科活動,在學生真實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真實問題和困惑,從而讓學科真正因學科活動而精彩,學科活動讓課程不斷延展真正走進學生的尋常生活。
趣味、理智、課程三元素越來越成為中考評價的創新元素,流匯成考試評價創新的清池。充滿生活、技能、活動的因子組成了一股股迷人的學科漣漪,為課程的發展和課程評價的發展搭建了越來越重要的成長平臺。“漣漪”在“清池”里蕩漾,引得學科陽光溫暖迷人,引得中考評價美麗風景爍爍閃耀。
[1] 教育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孫全軍.發揮中考試題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功能[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