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朝安
(濟南市濟陽縣實驗小學,山東濟南,251400)
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是小學階段一個焦點問題,在低年級這一點尤其重要。他們在這個階段能否對閱讀產生興趣直接決定著語文學習的效率。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何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三分文章七分讀。閱讀,閱讀,“讀”占鰲頭。《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于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學段是“學習用”,要求較低,它強調的是在教師的指導、示范下用普通話朗讀,強調了學習的過程,這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教師朗讀水平比較高,能夠正確、流暢而富有情感地朗讀一篇文章,讓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與真情實感,教師的這種示范表率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在全國大力推廣普通話的今天,教師對于用普通話進行朗讀是非常重視的。而低年級的小學生可以說正處于“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年齡階段,他們智識未開,物欲為染,教師怎么教他們就怎么學。因此教師要練就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1.初讀時,正確地朗讀課文。“正確”這一要求,看似簡單,實則復雜。課文作為一個整體,是有相互關聯的字詞有機整合而成的,只有在初讀時把每個字詞的讀音讀正確,才能夠正確地朗讀整篇文章。
2.再讀時,流利地朗讀課文。在朗讀正確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反復讀,提出這一要求,也就是讓學生多讀、多想、多體會。流利的閱讀就是不能倒字、不能加字、不能減字、不能改字、不能改詞、不能讀破句子等,就如同朱熹所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引導著其他學生認真聽,有錯誤,有毛病,要及時指出;對讀得好的學生要鼓勵表揚,指出優點,讓其他學生學習。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可以說是最高的學生朗讀要求。抓重點詞句、語句體會情感,教師范讀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達到對課文內容地深刻理解與把握。
任何一節閱讀教學課,如果只采用一種朗讀方法的話,即使這種方法再好,都會使學生產生生理疲勞和審美疲勞。因此,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特點,教師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藝術性地設計多種朗讀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
1.試讀。教師在示范朗讀和教師講解之前,由學生個人試讀。試讀以一人為宜,最多由兩名學生接替讀。試讀可以讓學生初步接觸課文,同時教師可以從中發現不足,在講解或示范朗讀時多加注意,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段落來讀。
2.范讀。由教師或讀得好的學生示范朗讀,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范讀應力爭做到讀音正確、停頓恰當、輕重適宜、速度適中、語調生動和感情真摯。一位女教師在教學《紙船與風箏》這一課時,并沒有讀小熊與松鼠之間建立友誼的歡樂,而是選擇了兩者友誼破裂時的幾段內容,聲情并茂地朗讀,把小熊與松鼠失去友誼之后的傷心與難過的感情淋漓盡致地演繹了出來。在情與情的碰撞中,學生們都感動了,有的學生甚至眼里含滿了淚花。這種朗讀就能夠激起學生心中的情感波瀾,與他們珍視友誼的心理,與他們純真的情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學生能夠與課文中的人物共歡樂、共傷心。然后教師就讓學生自己體會。在教師的感召下,學生讀得特別投入,學生就會以教師為榜樣,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3.接替讀。一個同學讀完一段后,再由其他同學輪流接替讀下去,就是常說的“開火車讀”。這種方式能夠檢查不同學生的朗讀狀況。
4.分角色讀。這種形式適合戲劇或對話較多的課文。有對話又有敘述的課文,應由一人專門負責朗讀敘述部分。
5.齊讀。全班同學齊聲讀,要求聲音整齊響亮,不必過分強調語氣、情感。學生在集體帶動下,容易讀準字音。這種形式中,教師應要求每個學生都看著書本朗讀,防止個別學生漫不經心隨聲而讀。
6.表演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加上表情動作來朗讀課文。比如《黃山奇石》一課讓學生扮演導游,把自己喜歡的部分介紹給大家,這樣學生的認識提高了,感情得到了升華。
7.比賽讀。可以采用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師生比賽的形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8.合作讀。這種形式適合背誦課文,可以采用師生、生生、小組合作等形式。
9.轉換角色讀。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將第二自然段中的“雄日”換成“我”來讀,學生能更好的體會雄日培育花種的辛苦。
10.創造性地讀。如《地球爺爺的手》一課最后一段可采用這種形式。
“體驗”“感悟”是《語文課程標準》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語,同時還有“情感體驗”“獨特體驗”“審美體驗”“體驗情感”等。《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擯棄“理性分析”,全文沒有一個“訓練”的字眼,目的在于糾正以往過于重視理性分析的閱讀模式,讓師生樹立“體驗或感悟”的閱讀觀。應該說,重體驗或感悟的閱讀方式是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兒童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他們的感知中,客觀世界是人化的世界,人與物是心靈相通的,萬物具有人的語言、智慧和情感,小動物、小植物以及玩具、用具等都是他們的朋友。同時,這也是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一條寶貴的經驗。這種方式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心靈,運用得好,能夠使學生產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
江蘇特級教師薛法根教學《小露珠》時微笑著問學生:“你們誰見過小露珠?”學生開始說的時候,缺少條理。薛老師提示,可以圍繞“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看見過小露珠,它是什么樣子的,對它有什么感受”等方面說得具體些、清楚些。之后,學生都能根據薛老師的提示來說自己看到的荷葉上的小露珠、小草上的小露珠和在其他地方看到的小露珠。這樣,教師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產生親切感,有話可說,師生相互交流,課堂氣氛熱烈。
善于想象和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保護和培養學生的這種天性和能力。一位教師在教學《秋天》這一課時,拓展運用環節設計了兩個問題:1.拿出自己收集的落葉想一想,還有哪些小動物把它當做什么?2.秋天還有什么特點?展開想象說一說,動手畫一畫、貼一貼。通過啟發學生大膽想象,想秋天、說秋天、畫秋天,學生進一步領略了秋天的美。
同時,筆者認為學生對課文形象或意境的想象與聯想,應該把握好一個度。想象可以天馬行空,上下八千年,縱橫九萬里,但不能漫無邊際,過于隨意,必須是一種合情合理的延伸。
課文是作者獨特思想和體驗的載體。它的價值和內涵的挖掘在閱讀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要張揚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課文《小猴子下山》講小猴子下山一趟由于三心二意,結果一無所獲,只好空著手回家。有位教師在學生學完課文后“獨辟蹊徑”地引導學生:“小猴子真是一無所獲嗎?它能得到什么?”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小猴子會總結經驗,后悔當初不應該三心二意,這正是本文的教育意義。但教師似乎不太滿意,又追問道:“沒有其他不同的想法了嗎?”于是終于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認為小猴子沒錯!桃子比玉米好,西瓜比桃子好,兔子又比西瓜更好,小猴子是在追求更好的東西!”教師聽了十分高興,認為這一觀點與眾不同,閃爍著創新的火花,給予了熱情的表揚。
這個教學案例看起來確實是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和學生的閱讀體驗,對文本進行了多元的解讀,可實際上忽視了文本基本的價值取向。如果學生都把小猴子當作學習的榜樣來看待,他們還能認識到“做事三心二意,不認準目標”這一錯誤嗎?文本蘊含的“做事應該腳踏實地,一心一意”這一人文教育功能如何得以實現?人文價值是文本的核心,閱讀教學中如果這一核心不能得以體現,就不能稱其為成功。
現代教育十分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自由表達。“自由閱讀”就是想讀什么就讀什么,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做的是正確把握課文的價值,當然課文的價值是與時俱進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樣,教師才能坦然面對學生,給他們以正面的感染與熏陶,平等地與學生一起交流對課文的獨特感受。教師在強調尊重學生獨特體驗的同時,也不要忘了文本是閱讀教學的根本。
[1] 沈薇.淺談如何培養小學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2).
[2] 徐光燕.營造輕松讀書氛圍,讓孩子快樂讀書[J].教育觀察,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