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祿
(柳州市第二職業技術學校,廣西柳州,545006)
我校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是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依據,根據行業、企業職業崗位人才需求確定培養方向,根據崗位能力要求和職業標準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和課程教學內容,并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教育部關于制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的意見》(教職成廳[2012]5號),工程機械運用與維修專業作為我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的重點專業,擬在原有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結合我校、本地區實際情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指導和管理本專業的教學工作,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優化人才培養規格。
工程機械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行業中占有的比例較大,同時,它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其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我國交通設施建設、能源開發等。在當代社會,工程機械在城市建設中應用非常廣泛,是城市建設施工的主力軍,同時,對現代軌道建設、城鎮化建設、新型農村建設、防災救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工程機械產品市場競爭將進入“白熱化”。因此,為了提高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技術創新水平和自主研發的能力,規?;⑿袠I集群化、高端化將是我國今后工程機械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我國,工程機械起步較晚,但隨著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技術創新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的提高,其發展速度非???,對我國其他產業的支撐作用逐年提升。在當今世界上,我國工程機械產品的產量僅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后。
我校地處柳州,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是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柳工裝載機事業部主要從事裝載機的開發、生產、制造、結構件生產和整車裝配,它由總裝廠、結構件廠、工具廠、動力廠四個車間組成。叉車是柳工第三大產品,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多方面實現了突破。2008年在陽和建成的叉車生產基地,大大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它是柳工中大型叉車的制造基地,其產品主要供向華南和西部區域。目前公司主導產品為輪式裝載機、履帶式液壓挖掘機。柳州地區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較為旺盛,這與地方投資熱情密不可分。受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地方政府大力推行保障房建設、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機械行業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我校組織多名教師分別到柳州柳工叉車有限公司、柳州柳工挖掘機有限公司、廣西千里通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等多家大中型工程機械整機制造企業、工程機械維修企業調研,就有關工程機械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工作展開多次調查研究,了解到柳州市近年來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技師的需求一直處于緊張狀態。
據不完全統計,柳州地區的機械制造類企業以工程機械制造和汽車制造為主,人員缺口較大,今后三年需要500人以上。其中,柳州重工、五菱汽車等大中型企業平均每年需引進60人以上。在整機制造企業如柳州重工,以裝配鉗工的需求量為最大;在企業生產物流配送環節,對叉車司機的需求量依然旺盛;在柳州制造業持續發展中,裝配鉗工和叉車司機的需求量也會穩中有升。
工程機械運用與維護專業主要面向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等所需的工程機械制造、維修、營銷和技術服務類企業。此專業培養人才目標是: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工程機械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管理知識,具備熟練裝配技能的中級工程機械裝配工;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工程機械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管理知識,具備工程機械維護、保養和維修技能的中級工程機械修理工;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工程機械專業理論知識和相關管理知識,具備營銷和技術服務技能的工程機械營銷及技術服務人員;具有較強實際操作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中等應用型技能人才。
在其他學校,工程機械專業的專業學習方向主要集中在維修、運用和技術服務與營銷等方向。專業教學中所采用的工程機械種類主要有裝載機、挖掘機,工程機械類專業的專業課程基本上都開設了機械制圖、工程機械構造、發動機構造與維修、液壓傳動、電氣設備與維修、底盤構造與維修等課程。學校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1.工程機械專業的人才比較匱乏,專業教師的職業技能較薄弱;2.工程機械教學內容比較陳舊,沒有與生產實際相關的前沿知識聯系在一起;3.教學方法、手段比較落后,教學效率低,缺乏職業特色。
企業對初、中級技能型人才最為關注的幾點包括工作態度、崗位技能、職業道德和團隊意識。工程機械制造企業更關注基本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操作能力,銷售服務企業則更關注口頭表達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和職業綜合素養。
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包括電工電子技術、機械制圖、機械基礎等專業基礎知識以及鉗工實訓操作。在機械制圖中特別強調要求學生具備正確識讀中等復雜程度機械零件圖和裝配圖、繪制零件圖的能力。
在專業技能上要求學生具備選擇和使用常用工具、專業工具及輔助設備的能力,掌握典型工程機械的結構與工作原理、使用及維護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學會基本的維修技能,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本專業的創新與改造。
[1] 普林林.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潘麗.產業轉型升級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0(6).
[3] 徐德香,陳麗能.基于浙江省產業轉型升級的高職人才培養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1(10).
[4] 歐陽劍波.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嬗變[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5] 唐小翠,劉玄啟.關于校企合作共建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