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濰坊市奎文區圣榮小學,山東濰坊,261041)
在開展自組織的校本研修過程中,建立學習組織之后,研修首要的任務是確定研修主題,也就是要弄清楚要“研究什么”。怎樣才能科學地確定研修主題呢?總的來說,校本研修主題要因“需”而定。“需”所包含的學校教育的價值需求、課程有效落實的需要、學生發展的需要、課題研究的需要、教師發展的需要、學校發展的需要等方面。
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但大多數教師對于課程的理解仍然是知識或學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主要忙于“教教材”,如語文教學立足于把課文教深、教透,把課文的思想內容分析透。為此,濰坊市中新雙語學校的李蓓蓓老師在沈大安、吳忠豪、李秀偉等專家的指導下,將“閱讀課教學流程”確定為自己的研究主題,從“文本解讀”過程走向“閱讀能力培養”過程,為我們從“教課文”走向“教語文”、從“教課文內容”轉變為“教課程內容”起到了示范作用。
奎文區幸福街小學的孫云霄老師確定的研究主題是“小學生詩詞鑒賞結構研究”,主題的確定源于她對新課標中詩詞教學要求的深刻解讀。她在《怎一個“美”字了得?——<如夢令>課例研修反思》中寫道:“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小學生古詩詞閱讀材料不論從數量上還是內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擴展。那么詩詞教學僅僅是背誦與積累嗎?詩詞的閱讀與欣賞應當跨入美學領域,我們應當用心靈去捕捉詩的意象和境界。我們應在準確認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重要地位與意義基礎上,用美的尺度來觀照教學,緊緊抓住小學古詩詞的特點,從文本分析入手,結合小學生年齡特點進行研究,以讓學生感受音韻美、感受畫面美、領悟意境美為具體目標,力求全面地多維度地探索古詩詞的最佳教學模式。”正是因為有了如此深刻的解讀,她才確定了這個主題。
同樣,濰坊市育華學校的裴志星老師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價值的數學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這一闡述,運用“教育人本論”“建構主義理論”“現代教學論”等理論進行了深入解讀。他認識到在初中數學學科教學中應該運用“問題”提升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讓“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應有的實效作用。于是,他將研修主題定為“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與素養是校本研修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學生的哪些學科素養與能力已經形成,哪些亟需養成,我們又該從培養哪種能力入手成為需要思考的問題。奎文區圣榮小學的語文老師們針對“一二年級學生亟需培養的學科能力有哪些?”這個問題開展了頭腦風暴活動,共從聽說讀寫等7個方面找出了26種學生亟需培養的語文學科能力,然后每個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把這26種亟需培養學科能力進行排序,匯總結果。經過分析,確定將“不愛讀書,不會讀書”、“讀書拖長聲,唱讀,沒有感情”作為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將“有感情朗讀課文指導”確定為研究主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濰坊市德潤國際雙語學校的孫曉燕老師發現當前學生學習物理難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課余時間多被各種輔導、電視、網絡游戲占用,而對生活中的現象缺乏基本的觀察,造成了感性認識的缺失,使學生失去了物理學科的學習基礎與經驗。為此,她將研修主題就定為“生活觀察課程的開發和課堂實施策略”。
學校、教師是以研究的方式進入專業領域的,面對學校各個層面、各個層次的大小課題,可以轉化為研修主題,從而啟動校本研修,實現研修與教育科研內在的偕同。
小課題研究對于幫助教師解決日常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為提高研究實效,很多學校教師就將小課題研究與校本研修活動相結合,根據小課題研究的需要確立研修主題。如奎文區教育局的陳朝祎老師和十三中的譚瑋老師就根據小課題研究的需要確立了自己的研修主題。
小課題如此,學校承擔的各級課題也可以通過校本研修來落實,從而實現校本研修課題化,課題研究校本化,有效地解決校本研修和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使研修目標更具針對性,研修過程更具參與性和生成性,研修效果更具連續性與漸進性。
新入職教師由于教學實踐不足,經驗匱乏,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往往會遇到許多令他們覺得無法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成為他們快速成長的最大障礙。為此,奎文區圣榮小學組織本校新教師就“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這一主題開展了一次頭腦風暴活動,共梳理出30個問題,老師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各選擇一個最困擾自己的問題作為自己的研究主題,開展課例研究。研究主題如下:英語課堂教學氛圍營造、學生注意力培養、小學中年級閱讀能力的提高方法等。每位教師通過3次以上的課例打磨與研究,都找到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與方法,解決了困擾自己成長的難題,實現了較快地成長。
逐步走向成熟的教師已經初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教學風格,但是在繼續成長的路上,瓶頸問題使他們的教學特色難以形成。例如,濰坊市育華學校的趙楠老師在教學中發現自己走進了模式,卻走不出模式,不能形成具有自己風格的教學特色。為此,她和她的團隊把“小學英語單詞課文新授課模式流程研究”作為研修主題,從最基礎的課堂入手,通過不斷打磨實踐,研究出教學環節新穎、學生興趣濃厚的“單詞課文課”新模式。
對于那些已經形成自己特色的教師來說,如何找到創新點,突破自我,跨入名師行列是困擾他們的一個難題。校本研修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濰坊市育華學校的姜美玲老師的成功驗證了這一點。
2011年4月,姜美玲老師被選中代表奎文區參加濰坊市組織的首屆課堂大賽活動。為了能從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在與團隊成員研討之后,她把這次講課的創新點放在“文章內涵的挖掘”上。經過精心的課例打磨、研討,最后這節課榮獲濰坊市首屆課堂大賽初中語文學科一等獎,姜老師也因此踏入名師行列。
(四)從幫助個性教師發揮引領作用出發確定研修主題
奎文區幸福街小學的王安存老師是奎文區第一批“個性化教師”,她的研究專長是“經典誦讀教學”,為了讓更多的老師加入到推廣經典誦讀的隊伍中來,她號召語文教師們一起開展了主題為“如何引領小學生誦讀經典作品”的校本研修活動。她的示范引領和教師們的模仿與創新,營造了良好的誦讀氛圍,學生成為經典誦讀的最大受益者,學校的經典誦讀活動搞得扎實、有效,學校被評為“奎文區特色學校”。
濰坊市育華學校是一所居于城鄉結合部的新建學校,面臨著教師年齡老化、結構性缺編等多種發展問題,學校以校本研修為突破口,提升了教師
隊伍專業素質,逐步實現了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在認真分析了校情、師情、學情之后,該校確定的校本研修主題是:“以中小學各學科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生學科能力的表現與培養為核心目標,以學科教師自組織的校本教研為基本模型,致力于以教學改進與師生雙向發展為價值取向的行動研究”。學校根據校本研修的實際需要,成立多個研究團隊,采用多種方式,以促進學校、教師、學生發展為目標,確立了符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研修主題,然后開展了多種多樣的校本研修活動,實現了教師、學生的成長,成為正在崛起的名校。
當然,學科校本研修主題的確定,還可基于中、老年教師發展的需要,基于解決教學中的爭議問題的需要,基于教育改革的需要,等等。無論是基于哪一點,這些研究主題的確定都是教育者基于解決教育問題的需要,都具有創新性和可行性。只有研修主題確定好了,出發點對了,這樣的研修才有可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