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壽軍
(江蘇省南通中學,江蘇南通,226001)
葉圣陶曾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語文思維是指主體在讀寫聽說活動中與言語同步展開的思維活動與思維能力。在日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培育學生語文思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出發點。
人類思維的產生歸根到底是生存環境變化的結果,學生語文思維的形成必然受到課堂教學情境的影響。思維能力往往是思維個體在最佳心理狀態下充分發揮的結果,而最佳心理狀態必然是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中形成的。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想優化思維訓練,首先就要注意創設思維培育情境。
思維能力是高級認識能力,是人的智力的主要構成部分。思維靈敏的學生往往具有很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是在語言發展的基礎上促使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邏輯思維發展,語文思維的發展更是離不開特定的語文情境與情緒體驗。情緒體驗的特性使課堂教學情境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內隱性,但它對語文思維萌發的影響卻是外顯的。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強調:“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之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要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在“情”的熏陶中,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沿波討源”,從而不斷提升學生語文思維的靈敏度。教學過程說到底就是傳授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雙方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相互融合的過程。學生能否接受教師所傳授的信息,關鍵在于教師的信息能否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增加情感投入,給知識、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實施情感性教學,以教師自身的情感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的思維交流、思維碰撞提供平臺,創設氛圍,從而促進學生語文思維的萌發。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事物之間只要構成聯系就會產生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和相互作用會以一種普遍聯系的方式無限延伸,構成世界的整體性。培養語文思維的主陣地在課堂,課堂上教師傳授的是一個個“知識點”和“技能點”,這些點就是我們思維的出發點,學生學習和思維的深入應該借助這一個個“點”來進行。當然,思維出發點的源頭還是文本,同樣的文本,挖掘程度不一樣,對于學生思維發展廣度的影響自然就有所不同。在組織教學前,教師首先得反復閱讀文本、鉆研文本,在吃透文本內涵的基礎上進行二度開發。教材文本的二度開發,必須源于教材文本更要高于教材文本,主要表現在兩個維度:一是對文本內容進行巧妙、創造性的選用;二是精心挑選相關輔助教育資源,進行巧妙整合和優化,這實質上就是教師對文本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的過程,是多向解析,這種多向解析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質。
事物的多樣性、內部的矛盾性與事物間關系的復雜性也決定了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多向解析。常見的多向解析方法有:1.類比生疑法,即在同類的類比中找出細微的差別,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結論。2.聯想生疑法,即緊扣文本中的相關知識點展開多向聯想,找到思維觸發點,追根溯源。如分析祥林嫂性格的時候,我們既要看到她勤勞善良、淳樸頑強、敢于反抗的正面性格,也應該看到她愚昧落后、麻木守舊、屈服命運的負面性格。同樣,在分析王熙鳳的性格時,我們既要看到她精明能干、歷練果斷的正面性格,也應該看到她刁鉆狡黠、狠毒潑辣的負面性格。3.異同對比生疑法,對比能在異中求同的基礎上發現疑點,借助這一線索就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質的關鍵。4.借果推因生疑法,凡事有果必有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學生所接觸的材料中,有些文本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我們在學習時,就可以借果推因,多問個“為什么”,這樣的學習有助于優化文本解析質量。
思維廣度是思維對知識的一種整合能力和延伸能力,即思維通過對事物的聯系方式和相互作用的認知,表現為一種見微知著,見局部知整體,見個別知全貌,見過去知未來,見已知洞悉未知的能力。如果說知識廣度是“量”的范疇的話,思維廣度則屬于“質”的范疇。語文思維廣度從根本上決定了學生的視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是否萌發語文思維,更要注重發掘學生思維深度。思維深度,簡單說來就是指思考的深入程度。心理學認為:質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就應運而生,所以說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可以說,拓展學生思維、發掘思維深度的有效途徑便是讓學生學會質疑。盧梭說:“如果老是由你去指點他,老是由你去告訴他,結果你用這個方法的確會使他變成一個傻子的。如果你用你的頭腦去指揮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頭腦就會變得沒有用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啟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疑能使學生心理上感到困惑,認知上產生沖突,進而撥動其思維之弦,達到發掘學生思維深度的目的。學生會因疑生趣,由疑誘思,最終以疑獲知。教師首先必須更新觀念,明確質疑不僅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是學生學習的本質需要,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特別是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學生只有反復誦讀課文、鉆研課文才行。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文本的過渡處、關鍵處、含蓄處和疑難處發現問題,與同學相互合作,共同解決。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這有力地說明了質疑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思考,不斷提出疑問,引導學生在預習中質疑,在聽講中質疑,也可以課后質疑;教師可以巧設矛盾,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可巧用學生好奇心,引導學生探索;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培養學生質疑的獨立性。教師在備課中特別要備問題,要巧提疑點。如教學《阿Q正傳》 一課時,筆者設計了很有“彈性”的問題:為什么魯迅用“Q”給小說的主人公命名?在英語的26個字母中,為什么單單選用“Q”這個字母,用意何在?一個“Q”字激起全班同學的思維火花。“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習的過程應該是不斷“生疑—質疑—釋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語文思維深度得以不斷深化。
朱紹禹曾說過:“語文課是語言學科,同時也是思維學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多次提及對學生的語文思維培育,其中“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是其核心內容,可見培育學生語文思維發展才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真正核心。
[1] 程銘,石建波.生本理念下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4(3).
[2] 朱道立,吳富麗.有效發揮多媒體的作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17).
[3] 張鑫.試論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踐行生命化教育[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5).
[4] 王尚文.中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