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漢平
(鹽城市鹽都區大岡初級中學,江蘇鹽城,224043)
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的陣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時代的發展和進步、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要求、語文課堂的開放性特點和中學生審美體驗的現狀等,都要求語文閱讀教學要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審美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知、情、意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從青少年心理、教學、美學等理論中思考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加強中學生的審美體驗,在審美體驗平臺的拓展中思考如何提高中學生審美素質,以及如何提升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隨著改革大潮的到來,“寓教于樂”等教學思想逐漸成為主流。從賞析古詩、散文,到感受作者感情等,美學在語文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者逐漸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必要性。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網絡游戲、影視作品、電子小說等層出不窮,中學生審美經驗積累又不足,易受這些事物的誘惑和干擾,這導致了中學生審美體驗能力的不足,給初中語文教學的審美體驗教育造成了嚴重的沖擊。此外,許多優秀語文教師創造的審美教育經驗也難以推廣,部分語文教師自身的審美能力也有待提高。
美能生樂,能使人產生濃厚的興趣??墒钱敶鷮W生普遍對文質兼美、美感洋溢的課文不感興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大多語文教師只單純地講課文,而沒有注重發掘文章的美感因素。除此之外,審美體驗缺失還有以下幾個原因:(1)低俗文化的沖擊;(2)強調理性主義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人文之美;(3)閱讀中缺乏有效探討;(4)應試教育的影響。
教師的閱讀審美修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思考方式、鑒賞水平、審美體驗等。合格的語文教師必須能充分挖掘作品的形象性和情感性特征,發揮其審美娛樂功能,把晦澀難懂的課文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變成輕松容易的課堂活動,使學生在和諧、愉悅的審美心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達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目的,這是審美教育的關鍵環節。比如蘇教版上冊語文教材中的《中國石拱橋》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文本枯燥難懂。如果教學時只是簡單找幾個學生起來朗讀一下,然后再說一下段落大意等,那估計沒幾個學生聽得進去,說明文教學的意義和目的就沒達到。所以,教師要思考其他教學方法,將課文化難為易,使之簡單生動。比如在正式教學《中國石拱橋》之前,分組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各小組分別搜集一座自己喜歡的橋的資料,最好包括橋的歷史典故、橋的相關設計數據、橋的精美圖片等,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并對展示的橋與文中所提到的石拱橋的區別與聯系進行說明。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程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間接加強了學生對石拱橋的理解。這樣的方式使說明文教學不再枯燥無味,長期堅持,學生的鑒賞與審美能力自然能得到提升。
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語文課文中蘊含著豐富、廣泛、深刻的美學內涵,充分理解其中的內涵,體會其中的審美情趣、審美要求和審美理念,挖掘其中的美育因素,可以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審美情趣,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感受體驗和品鑒。比如教學《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時,可以靈活調整上課時間,把這堂課調到中秋節前后,在中秋節的夜晚帶領學生去賞月,讓學生體會詩歌背后的畫面美、情感美,并展開聯想,結合此情此景寫一首詩或詞,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這個過程可以加強學生對這三首詩詞內涵的理解。
歐美國家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他們的學校大多配置有音樂廳、劇院、交響樂隊、電子閱覽室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好的審美氛圍自然而然生成。如在教學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的《長征組歌》中,如果有好的配套設施,課堂會大大加分,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初步理解詩歌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教室播放相關影視作品片段以加深理解,然后播放相關音樂讓學生感受長征路途中的辛苦,最好能帶學生去相關的歷史博物館,讓學生更深刻地感悟詩中的思想境界,體會那段歷史的偉大。除此之外,在課堂之余,班級或學??啥嘟M織相關的詩歌朗誦比賽、主題寫作大賽、演講比賽等。好的文化設施能夠營造濃厚的審美氛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思想感悟。學生不僅僅停留在課本表面,更是深入其中,甚至從課本拓展到其他方面,眼界放寬,感悟加深,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語文課堂不像其他課堂帶有嚴謹性和周密性,這樣的課堂特點有利于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這一課時,體會文章細節所折射出的親情是很重要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父母那些讓人感動的細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或是一句鼓勵的話,讓學生相互分享交流,到動情之處還可以播放類似《父親》這樣催人淚下的音樂。這樣的課堂效果就會很好,學生不僅對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也可以由文章感悟到自身。美,就藏在語文課本里,師生只有充分利用好課本、延伸課本,才能真正地發掘美。
除此之外,學生在總體上要做到:(1)把握外貌描寫,感受美;(2)體會動作描寫,捕捉美的瞬間;(3)感受語言描寫,領悟美;(4)意會心理描寫,體驗美。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當然,發現美只是初衷,最終目的應該是創造美,這也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配合。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的美主要體現在語言、結構、意境、情韻等各個方面,這樣的美必須在特殊的情境下才可以感受得到。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帶著學生走進月下荷塘,欣賞月下荷花的清幽與靜美,體會荷塘之上的月色與荷花相互交融的優美意境,從而感受朱自清的內心情感。教師用這樣一種帶著審美意識、審美眼光的教學方式來講授《荷塘月色》的話,學生會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靈的凈化。
總之,語文審美體驗的教育離不開語文教育思想的更新,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是導演,要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審美情趣,教師既要從整體上把握一節課的結構,又要用自己的語言和神態來影響學生,言傳身教。在一節精彩的語文課中,學生的創作熱情會得到極大激發,審美心理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滿足。教師是課堂的導演,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去創造、去挖掘、去施展,從而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審美創造能力,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人才。
[1] 薛猛.語文閱讀教學視閾中的審美特性分析[J].教育導刊,2011(8).
[2] 李月梅.論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0(8).
[3] 馬慶會.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