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意
(南通市海安縣丁所初級中學,江蘇南通,226631)
每個語文教師心底都有一個終極夢想:至少擁有一節讓學生刻骨銘心、終身受益,多年之后還津津樂道的語文閱讀課。怎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呢?我想,它或呈現出學生深度閱讀的“入神”狀態,或表現為學生面露微笑、微微頷首的“默會”情狀,或呈現出學生投入“表演”的忘我場面,或表現為師生激烈爭辯、智慧碰撞、思維火花四濺的火爆場面……可謂參差多態,各美其美。這樣的課堂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學生課堂上始終呈現放松而專注的自主學習狀態,教師始終堅持以專業、自覺的態度與學生主體和文本主體展開平等的心靈對話,從而激發出一潭動態生成的閱讀課堂教學活水。筆者認為,理想中的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必然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教者充分的課前準備是理想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基本前提。課前準備首要是備課,備課的關鍵是教者對文本的適切解讀。福建師范大學孫紹振教授認為,語文教師最大的難處就是面對學生一望而知的文本,要解讀出他們一望無知的奧秘來。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做一個自覺的、理性的、專業的閱讀者。只有讀懂文本的內在矛盾,讀透文本的特殊情境,才能解開文本的個性密碼。此外,由于學生年齡、知識結構、生活經歷的不同,教者在課堂解讀時要適當、恰切,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準興趣“突破點”,將教者閱讀鉆研的深度轉化為課堂執行的適度。例如人教版將莫懷戚的《散步》選在七年級,解讀時要以感恩親情為“突破點”,培養學生感恩之情;蘇教版選在八年級下冊,解讀時要以中年人的責任感和人生“兩難”選擇時無奈的微妙情緒為“突破點”,培養學生有擔當的情懷。
教者的文學修養、文化視野、人文情懷、對學情的充分預判等是“無形”的備課,在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它們具體表現為教者對文本的獨到見解,與文本相關的語言文化知識的積累,對學生學習水平、學習心理的把握,課堂應急調控等。這需要語文教師長期堅持不懈的積累儲備。
“洗課”是課前準備的必由之路,即對教學預設的重新打磨,是刪繁就簡的“減肥健身”。江蘇省教科院楊九俊院長認為,語文教師要特別注意“洗課”,“洗課”就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說:“不知道教什么,是語文教師備課的最大困擾,不知道教了什么,是語文教師課后的普遍感受。”由此可見“洗課”的必要性。
日本教育家佐藤學認為:“語文老師要努力營造一種無論什么時候學生都能向人求助的人際關系,一種讓學生能安心學習的氛圍,使教室里的關系變得融洽。”這里的“安心”學習就是放松而專注的學習狀態,即“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愜的學習狀態。
自愜自得是指放松、滿足、暢快,“從心所欲”,是指學生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不逾矩”是指學生要遵守基本課堂秩序,是相對的放松。如果沒有這種自愜的學習狀態,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就無從談起。有人說,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這其實還不是真正的“自愜自得”,因為它強調一個“授”字,而學生自主學習之“欲”是無法“授”的,它需要教者精心預設,接通學生的生活經驗,營造一個引爆學生自主學習之“欲”的閱讀氣場。
自愜自得要求教者做到“己所欲,勿施于人”,即不苛求別人都和你一樣,不強迫別人都向你看齊,反對把教者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學生身上。它尊重的是學生的獨立人格和精神自在,說到底,“自愜自得”針對的就是“強迫”“強加”這類粗暴的教育理念。初中生已然是有著獨特個性、鮮活生命的個體,語文課堂要營造“放松而專注”的氛圍,語文教師唯有利用課堂閱讀教學來“解讀”出文本中“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誘發學生的自主閱讀之“欲”,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引導他們體驗成功的樂趣,讓每一個學生在語文課堂里都能找尋到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學生求知欲的真正點燃是理想課堂的有效保證。
“專注的自主學習狀態”是指學生深入文本“閱讀攀登”的學習狀態。閱讀是一種個人行為,它特別需要一個相對安靜的心理氣場,讓學生在“入神”中進入文本內核。而圈點批注式“個人閱讀體驗”常能使閱讀主體陷入深度思考的專注狀態,這絕不是所謂的“冷場”。相反,這種“閱讀攀登”往往會讓學生的內心激情澎湃,帶給他們由內而外的感動,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大“熱鬧”。正如佐藤學所說:“語文教師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的姿態,看他們是否在持續學習。”
師生、生生、師本、生本的互動對話切磋,碰撞出思維的火花,是理想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的具體表現。“切磋”是指師生在互動對話中沉潛文本,互動“默會”的一種學習狀態。當然,這里的“對話”是教者用對文本的專業解讀接通學生生活實際的對話。
王晉博士認為,教師的角色不僅僅是教者、述者、問者或指導者,而且是學者、聽者。可見,在互動“對話”教學中,教者專業的對話能力,尤其是專業的課堂“傾聽”能力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有人說,傾聽是教師的基本道德。那么,在理想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者應如何堅守這一基本道德呢?
首先,“形成相互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發言的態度”。特別是與教師的思路岔開的“異向交往”的學生發言,教者尤其要仔細聆聽,并及時作出真誠而恰切的回應。在這個過程中,教者要敏銳地尋找推進課堂的契機,而不能敷衍了事地“虛假傾聽”。否則,學生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就再不會有第二次發言了。只有營造了師生投入“傾聽”的氣場,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里構建相互交往、共同成長的關系。
其次,教者不僅要傾聽學生發言的內容,還要體味其話語中包含的潛在的復雜想法、心情,這樣才能與之產生共感共鳴。當師生對話、生生對話與教者的“預設”脫軌時,教者必須在課堂運行的動態中,及時運用教學機智進行“專業”的調整,衍生精彩,而不能讓師生互動對話變成學生“配合”教師的表演。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教者的定位其實只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催化劑。這種課堂隨機生成的動態資源是語文教學研究難得的鮮活材料,需要語文教師細心聆聽,及時利用好這些資源,把握其背后隱含的教育價值,準確作出專業的教學決策。這也是“切磋”。
最后,教者要善于“聽錯”,要能及時聽出問題,并作出有溫度而又適切的教學評價,適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維,引導學生在傾聽中成長。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切磋”。
總之,理想的初中語文閱讀課堂一定是語文教師用一生的熱情去期待,用專業的不斷成長去實現的語文人心中的“最美”。
[1] 〔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03.
[2] 姚潔韻.淺談語文課堂閱讀教學[J].新課程:教研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