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蘇園
(無錫市宜興市豐義小學,江蘇無錫,214252)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諸多因素有關,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將前后知識聯系起來,重視知識的轉換過程,找到知識的增長點,更好地進行橫向聯系,使學生不斷參與思考,在思考中發展思維。
由于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的展現形式是文本語言,而知識本身具有跳躍性,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研讀,同時也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情況,以書本知識與學生的認知情況為基礎,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與模式。
在蘇教版的小學數學五年級書本中,“認識小數”之后便是“小數的加法與減法”,這兩節內容的知識點緊密相連,不僅符合知識發展的順序,同時也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教材內容“小數加法與減法”的后一節內容為“找規律”,“小數乘法與除法”則在“找規律”之后。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在學習之后,便會開始遺忘。從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的教材內容安排中可以看到,本該聯系在一起的知識點卻加入了另外的學習內容,這樣無法讓學生回憶已學的小數知識,所以,教師一方面要讓學生有“溫故”的好習慣,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聯系前后知識,培養與發展其連續性的思維。
思維的表達離不開語言,語言有兩種形式,即口頭語言與文本語言。小學數學教材采用文本形式的語言展現知識,簡潔性是文本語言表達的主要特點,這種語言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在備課期間必須立足于文本,對文本知識表述盡量采用口頭語言或舉例的形式,為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創造條件。很多概念教學在這方面表現得格外突出,以“直線、射線和線段的認識”這部分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兩點能且只能確定一條直線”等公理時,如果采取硬性措施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公理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應當創造條件讓學生參與建模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結合動畫進行生動的演示,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對公理做出理解與驗證。小學數學教材的文本知識呈現在內容上具有跳躍性,學生發現起來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要善于銜接跳躍的知識。在開展小學數學時,應當學會對知識進行分類。波蘭尼對知識進行了劃分,即包括“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兩類,小學數學教材由大量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構成。小學生的思維發展尚處于較淺的層次,他們還不具備發現顯性知識中蘊含的隱性知識的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好引導與提示,提高學生對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理解能力,最終實現對教材知識更好的理解。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找規律”的教學為例,該課課題十分簡潔明了,但如果教師不及時向學生解釋“規律”的概念,很多學生就會有諸多困惑。新教材設置了關于問題解決的策略環節,四年級的學生對于這類題型不是很熟悉,教師可以圍繞問題解決的策略,創設具體的情境,使學生能夠從字面意義上把握概念內涵,最終順其自然地引入策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對學生存在的思維局限與知識盲點及時做好預設、提示與有效的引導,保證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范圍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教材具有鮮明的學科特征,比較突出的特征有概括性強、高度抽象、知識間具有跳躍性等,教師應當全面掌握這些特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也具有自己的特點與特殊性,這種結構并不是完整的。由于小學數學教材知識具有鮮明的簡潔性特征,因此與學生不完整的思維發展相撞,勢必會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顯然,學生的知識結構同學科結構間顯現出的斷裂與差異,直接制約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學科結構的特點十分突出。就蘇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教材的知識排列順序來看,“認識負數”是第一課的內容,接下來的幾節內容均涉及面積計算方面的知識,然后又向小數的學習轉換,顯而易見,這種知識安排,具有連續性與跳躍性穿插的特點,即數學知識安排顯現出既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關系。如果教材知識安排顯現出良好的連續性,學生的思維及學習就能夠始終保持流暢地順利進行,但要是教材知識涉及的兩種知識轉換得過于突兀,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在兩種知識間建立聯系。需要把握的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的幫助要恰到好處,不宜過多,這樣才能防止學生在思維上形成惰性與依賴性。
由于小學生思維存在一定的局恨性, 因此,教師應該對其進行指導,以便更好地完成知識的加工。學習是人類的本能與獨特的欲望,但若得不到正確的教師指導,學生的這種本能與欲望也會減弱。小學生的思維處在具體的運算階段,他們認知事物是具體的、直觀的,所以,小學數學課程的標準要求是: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與之前的經驗,然后再進行知識的傳授。這一標準要求同目前推崇的教學與學生最近發展區相適應的理念是相互統一的。因此,小學數學教育不僅要以小學生原來的知識為基礎,同時也要一步步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從認識走向知識,要讓學生擁有好的思維習慣,避免學生產生懶于思考的想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欲望與動機。
一些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時,由于經驗不足,對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及知識的繁雜特點重視不夠,沒有很好地梳理、整合教材內容,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缺乏系統性,長此以往,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就無從談起。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公開課“用字母表示數”中,喜歡用“一只小狗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引入課堂內容,卻沒有很好地拓展學習內容,將數字擴展到學生已學的內容中,如小數、分數等。而某些有經驗的教師選擇另外一種方法,如某位教師將粉筆折斷,向學生提出問題:“大家能告訴我,老師手上拿了幾支粉筆?”學生回答道“0.5支”“1 /2支”,這就引起了學生對數字表示事物的問題思考——整數能表示事物的多少,小數與分數也能表示。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第一要在更大程度上拓展和深化簡單的、跳躍性的知識,讓學生盡可能聯系其中的隱性知識;第二要將學生的思維與教材結構緊密相連,將知識進行轉換,引導學生思考,使思維獲得發展;第三要整合零散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系統化。做到以上三點,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1] 吾帕·巴特哈.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思考[J].青年文學家,2009(7) .
[2] 李彥青.談小學數學課的導入[J].新課程:教研版,20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