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娟
寬進嚴出:高校人才培養過程的改革方向
劉秀娟
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構的重要課題。現階段,我國高校“寬進寬出”式的人才培養過程引來各方的質疑。相比于民國時期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應作出如下調整:“入口”階段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分類設定錄取標準;“培養”階段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規范學業考核制度;“出口”階段建立建立合理的淘汰機制和畢業生質量反饋機制。
人才培養過程;西南聯大;美國高校;寬進嚴出;
人才培養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即“入口”階段,招生錄取階段;“培養”階段,按培養方案對學生進行教學和評價的管理階段;“出口”階段,甄別學生的學業能力,判斷能否授予畢業證和學位證書,為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把關。〔1〕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有四種不同的類型:“嚴進嚴出”、“嚴進寬出”、“寬進嚴出”、“寬進寬出”。1997年擴大高校招生人數后,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是“寬進寬出”型。隨著高等教育質量問題的凸顯,人們對高校現有人才培養過程產生質疑。本文從人才培養過程的三個階段為切入點,分析民國時期西南聯合大學、美國高校以及我國高校現行人才培養過程的特點,以期為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提供些許建議。
1938年5月到1946年5月,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三校迫于戰事的影響內遷至云南聯合組建的一所臨時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弦歌不輟。8年的時間先后約有8000名學生就讀于該校,培養了約3800名畢業生,為國家的建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優秀人才,成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不可逾越的典范。其人才培養過程的特點如下:
(一)“入口”階段:嚴格的選才標準,靈活多樣的招生方式
西南聯大的招生過程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測試。口試主要考察學生思想、姿態和應變能力等,筆試主要考察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各科命題不宜空泛或偏重記憶,教育部規定《國文》和《英文》之作文部分的分數要占50%。藝術類則考察實際能力,規定“繪畫理論”分數占30%,素描及國畫分數占70%。〔2〕1938-1946年,西南聯大先后采用多種招生方式。1938-1940年,西南聯大通過全國聯考招生。全國設有國立大學統一“招生委員會”和“審核委員會”,負責招生工作。1941年之后,西南聯大采取獨立或幾校聯合招生的方式招生。新生入學要按文、理科通過《國文》《英文》等7門功課的“初試”。進校之后還要通過《國文》《英文》的“甄別考”才能成為正式生。除招生考試外,聯大還采取試讀、借讀、旁聽、免試、推薦保送等多種渠道吸納學生。
(二)“培養”階段:自由的學習環境,嚴格的考核制度
西南聯大有自由的學習環境。第一,西南聯大的課程設置非常靈活,由任課教師根據自身的特長自編教材,獨立講授和考核學生,為學生提供自由學習的空間。8年的時間里,西南聯大開出了1600多門課程,同一門課程往往由幾個教師共同完成講授,各個教師使用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不盡相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第二,學籍管理上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不論是本校學生的學籍轉出,還是其他高校學生的轉入都很方便。西南聯大二年級以上的學生如要求轉系應在學年始業前選課期間提出,陳明理由,經轉入系系主任同意,教務長核準即可。轉入系系主任按照院系修課規定,重新審核轉系生的原有學分,并決定其轉入年級。〔3〕其他校學生申請轉入聯大者,須通過西南聯大的轉學考試,經審查批準可以作為試讀生,入學后成績優秀者方可轉為正式生。第三,在學分管理方面,考慮到戰爭給學生帶來的交通以及經濟上的不便,在事先征得系主任及教育長準許的情況下,休學期間學生在其他高校獲得的學分也可記為聯大的學分。
盡管西南聯大的學習氛圍非常自由,但其課程考核的嚴格程度聲名遠揚。首先,考試名目繁多。如課堂提問幾乎天天舉行,許多教員一上課便提問,檢查學生是否預習功課;十分鐘的小測驗,教師出其不意地發下紙張,出個題目,限定學生在十分鐘內交卷;月考,每月考核一次;期考,每學期課程結束后考核一次。其次,考試管理嚴格。《西南聯大本科教務通則》規定考試不及格的課程不能補考,必須重修。學生如未通過先修課程的考核,就無法選修后續的相關課程。在這種嚴格的考試制度和管理制度下,無法跟上教學進度的學生只能自動離開學校。第三,考核標準高。如算術系一年級微積分不足70分的學生不得升入二年級,系主任將勸令其轉系或重讀。
(三)“出口”階段:嚴格的淘汰制
西南聯大嚴把畢業關,畢業時需加考科目以測試學生是否能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融會貫通”,只有真才實學的學生才能如期畢業。《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教務通則》對畢業有如下規定:“為使學生對于所習學科融會貫通起見,并須加考其以前各年級所習之專門主要科目共三種,不及格者不得畢業。”〔4〕院校內遷至昆明之初,清華和南開原有的工科學生加上借讀生共有351人,1938-1945年,工學院共錄取學生約1600人,另外還有240名轉學生,在工學院學習的本科生合計約2200人。1946年分發到清華、南開繼續上工學院的學生共481人,8年時間工學院培養本科生畢業生共933人,畢業率為54.28%。〔5〕
2011年美國高校注冊學生達到2099萬,其中全日制學生有1300萬名,非全日制學生有799萬名〔6〕,美國高中生的升學率為68.2%。
(一)“入口”階段:高校自主招生,分類錄取學生
美國各大高校根據創校宗旨、辦學精神以及發展特點,制定各自的招生政策,自主招生。按招生方式的差異大體可將美國大學分成三類:“開放型”院校、“選擇型”大學和“競爭型”大學。“開放型”院校,一般指的是社區學院,申請者只要具有高中畢業證書,一般無需參加入學考試可直接注冊入學;“選擇型”大學,指的是一般的公立院校,其招生要求是凡具有進入大學學習的最低限度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其他資格也合格者均可入校學習;“競爭型”高校,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美國一流高校屬此類。“選擇型”和“競爭型”大學要求申請者提供相應的申請資料,包括:高中畢業證書、高中課程與成績、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中學班級排名、入學申請書和短文自傳、推薦信等。高校公平、嚴格地審查學生申請材料,評價學生的綜合能力。一般來說,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尤其受到重視,其他材料則作為錄取的參考。大學入學考試是由專門的社會考試服務機構負責組織,考試類型有PSAT,SAT,ACT,SAT Subject Tests等等。其中,參與人數最多的考試類型是SAT,ACT次之。“競爭型”大學還對申請者的大學先修課程的成績有所要求,申請者一般須遞交幾門選修課程的成績。
(二)“培養”階段:學生學習自由,教師要求嚴格
美國高校實行的是完全的學分制,強調學生畢業所需的最低學分數,學生有很大的自由度。首先,美國高校選課形式多樣,概括起來有四種:第一種是學分制實行初期的自由選修制,規定除英語和現代外語為必修課外,其余均為選修課;第二種為半開放選修,選修課比例在20%~40%,主要是一些工學院;第三種是主修課加輔修課,主修課占70%~75%(指本專業課程),輔修課占25%~30%(指公共課和其他專業課目);第四種是分組選修,堅持專業課與通選基礎課并舉,目的是確保學生能廣泛涉獵不同系及專業的基礎課,接受不同的觀念和思想方法。〔7〕其次,學生轉專業或轉學十分方便。學生可以隨時改學其他系、科,只要獲得足夠的學分就能順利畢業。美國高校建立起學分轉換和互認制度,每所美國高校都為學生保存學生成績副本,如學生轉學到其他院系或高校,接收的專業或高校將對其成績副本進行審查,衡量其有效學分數并將之計入學生總學分中。
學業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是否完成學習任務以及考察學生對所學課程的理解程度,側重考核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學生一門課的最終成績由家庭作業、課堂表現、平時測驗、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成績等部分構成。〔8〕授課前,教師會在上課提綱上說明各部分所占的分數比重。家庭作業(一般占總成績的15%左右)一般是開放式問題,學生查閱課本和聽課筆記后獨立完成。課堂表現(一般占總成績的5%-10%),美國教師很重視學生課堂的參與情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平時測驗(一般占總成績的10%-30%),美國大學課程一般分知識模塊進行,每個知識塊講授完畢都有一次回顧性的考試。期末考試(一般占總成績的30%-40%),通常在每個學期末舉行,有閉卷、開卷、口試、答辯及實際操作能力測試等多種考核方式。教師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特點選擇能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真才實學的考核方式。
(三)“出口”階段:畢業門檻高,追蹤就業質量
美國高校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對學習態度不好、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可勒令退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畢業率正常保持在48%左右,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只有45%左右,加州理工學院在60%左右。此外,美國建立了完善的畢業生就業質量的追蹤調查機制。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負責定期調查和統計全美大學畢業生就業信息,包括就業形式(無業、兼職和全職)、職務、薪金、職業潛在發展、與所學專業的關系度以及崗位對學位的需要程度。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將在學生畢業后開展三次跟蹤調查:第一次跟蹤調查的時間為大學畢業后1-4年;第二次跟蹤調查為大學畢業后5-10年;第三次跟蹤調查的時間為大學畢業后10年以上,了解畢業生的就業經歷、工作變動、與工作相關的培訓進修、收入情況、繼續教育、新學位完成后的職業發展情況等。
(一)“入口”階段:招生渠道窄,招生標準降低
1.招生渠道狹窄,選才任人唯分
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選拔適合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我國高考為每年一次的大規模選拔性紙筆測驗,考察考生的知識儲備和邏輯思維能力。對很多考生而言,一次高考的成績基本能決定其一生的命運。但單一的人才選拔標準不利于其他類型人才(尤其是應用型人才)展示能力,阻礙他們通過入學選拔。此外,層次、類型各異的高校很難按這種單一的招生方式選拔適宜的人才。研究型高校或其他高校中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專科院校或其他高校中的應用學科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學業要求降低,非能力因素權重加大
學業能力是唯一能用現有高考的考試方式和命題方式較為客觀考核的能力,但高校招生降低對學業能力的要求的同時卻無法補充對學生其他能力的考核,造成高校整體上選才標準下滑。分數高的學生進入較好的本科院校,成績差的學生進入高職高專。雖然高職院校培養的是面向生產一線的高技術人員,學科知識的積累和抽象思維能力弱一些并無大礙。但不少學業成績差的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基礎薄弱、學習習慣較差、學習動力不足,這樣的生源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高職高專院校辦學質量的提高。另外,家庭經濟條件等非學業因素也成為獲得入學資格的籌碼。高等教育并非義務教育,也并未達到普及化階段,學生是以競爭的方式獲得入學機會。高校整體上降低了對學生學業能力的要求,勢必抬高對其他非學業能力的要求。例如,高校擴招后,學費高昂的民辦高校和高職院校的招生人數的增長速度明顯超過了收費較低的公辦本科院校,家庭經濟因素等非學業因素在高校教育機會的競爭中影響權重增大。
(二)“培養”階段:教學管理制度過死,學業考核機制不合理
我國現行大學教學管理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存在教學管理制度剛性過強、學生缺乏選擇空間的問題。“學非所愛”是當前高校面臨的非常突出的一個問題。雖然很多高校推行了相應的改革,如采用大類招生方式、加大選修課比例,試行主輔修制、雙專業制或雙學位制,允許少數學生轉專業等,但這些措施并未讓學生普遍受益。大類招生等改革措施主要在“985”“211”院校等優質高校中實行,針對的學生有限。很多高校囿于經費、師資、教學場地等教育條件的限制,無法為學生提供足夠數量的選修課。雙專業或雙學位制需要支付額外的學費,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很少會考慮。而轉專業制度面向少部分學生,指標少不說,其中更不乏暗箱操作,大多數學生很難獲得這個機會。
現行學業考核機制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學業考核偏重于學生的記憶能力。我國高校學業考核更多的是作為檢測知識儲量的工具,考試形式單一,考試范圍狹窄。高校考核的主要形式是閉卷考試,考試內容局限于教材中的理論知識,甚至個別教師會在考試前劃定范圍、定重點。其次,學業考核中缺少過程性評價。盡管很多高校規定學業評價由期末考核、平時學業考核和考勤分三部分構成,平時學業考核和考勤分一般占總成績的30%。但由于高校班級學生數一般都比較多,平時學業成績考核很難開展。若教師采用書面形式的平時學業成績考核方式將給自己增加很多工作量;若采用課堂問答的形式,參與的人數畢竟有限,無法完成對所有學生的考核。因此憑印象給出平時學業考核分的教師大有人在,其結果便導致學生忽視平時的學習積累,最后只需在期末花一兩周的時間背誦考試重點就能輕松通過考試,不利于能力的培養。
(三)“出口”階段:放寬畢業要求,缺乏對畢業生質量的反饋
首先,高校放寬了畢業生質量要求。在高校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下,幾乎所有能考上大學的都能“合格”畢業。從教育部的統計數據來看,2008-2012年普通本科院校的畢業率保持在90%左右,2012年達到92.45%;學位授予率保持在92%以上,且呈現一路攀升的態勢,2012年普通本科院校的學位授予率達到97.62%。〔9〕
其次,缺乏必要的畢業生質量反饋機制。任何一所高校都應根據形勢政策的變化不斷調整人才培養過程,其中畢業生就業質量是很好的自我診斷材料。從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崗位與其所學專業的相關度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是否合理;從畢業生的初始職位、起薪和職業發展前景可以看出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規格;從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表現的反饋可以體現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是否符合目標市場的需要。我國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每年都會統計應屆畢業生就業去向和就業率,但這些數據只能簡單反映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人數和初次就業去向,無法為院校自我診斷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入口”階段:拓寬人才選拔途徑,分類設定錄取標準
在招生形式上,高校可采取申請入學制,改變“一考定終身”的招生模式。高校可要求申請者提供書面申請材料說明其高中階段的學習收獲,證明自己的能力和特長。如中學階段的思想品德情況、個人特長、社會實踐、獎懲情況等方面;高中階段各門課程、畢業會考、高考等考試成績;班主任或任課教師的推薦信等。在錄取標準方面,應高校人才培養多層次的要求,不同高校可根據其和專業特色設定不同的入學標準。重點學校、示范性高校、熱門專業招生要求仍應高一點、嚴一點;申請進入一般高校的學生,高校可根據學生提供的高考或高中畢業會考的成績擇優入學;申請進入非重點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只需提供高中畢業會考成績和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注冊入學;有專特長的學生,只要會考合格,經推薦可免試入學。
(二)“培養”過程: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規范學業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應營造自由的學習氛圍。自由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獨立自主的責任心,保持學生的個性,培養和激發學生創造力。高校應當逐步放開轉專業(院系)的限制,允許學生在有關人員的指導下,經轉入院系的同意,便可自主轉換專業。高校還應提高選修課的比例,適當控制必修課的比例。教育資源不足的高校可以MOOC平臺為依托,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選擇。其次,高校應規范學科考核制度。大學應當從學科、專業和課程的特點出發,設計和改革現行考試制度。考核目標上,要注重考察學生的應用能力,而非知識的識記。考核內容不應局限于教材或教師課堂講授的知識點,更不能在考前給定考試范圍。在考試方式上,重視形成性評價在考核過程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三)“出口”階段:建立合理的淘汰機制和畢業生質量反饋機制
高校畢業生可以說是高校的教育“產品”,是高校教育質量的體現。首先,高校應建立合理的淘汰機制,檢驗高校教育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淘汰可以是留級、休學、退學或轉專業。高校設立多種淘汰標準,如成績末位淘汰法:每學期按專業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名,淘汰多次成績排在末尾的學生;定線淘汰制,即劃定分數線,淘汰成績未達到分數線的學生。為了減少因被淘汰帶給學生和家長的損失,高校之間可嘗試建立學分互認機制,若學生被某一學校或專業淘汰,可轉入其他院校或專業繼續學習,而且先前所得學分仍然可保留。其次,高校的就業指導部門應建立畢業生就業質量追蹤機制,了解畢業生的就業狀況(無業、兼職和全職)、職務、薪金、職業潛在發展、與所學專業的關系度以及崗位對學位的需要程度。為高校專業設置、各專業的人才培養過程是否需要調整或變更提供判斷和決策的依據。
〔1〕楊學新,劉艷玲.從“嚴進寬出”到“寬進嚴出”——試論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2):36-39.
〔2〕朱端強.西南聯大與國立大學的三次統一招生考試〔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68-73.
〔3〕〔5〕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1937至1946年的北大、清華、南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43.
〔4〕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云南師范大學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三)教學、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35-42.
〔6〕Chapter 3: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nrollment,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2012〔M〕,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2012:326.
〔7〕王玥.美國高校學分制的主要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高教探索,2010(4):156-157.
〔8〕呂建強.美國高校學業考試制度的概況及其特點〔J〕.教育與考試,2012(1):91-96.
〔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編.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
(責任編輯:鄭芳)
劉秀娟,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基本理論(福州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