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蓓,曹疏春
(南京中央路小學,江蘇南京,210009)
教學語言的表達是教學的生命,學生的課堂學習是在教師的表達任務指引下進行的。通過課堂觀察以及數據統計,本課教師共布置了9個表達任務,其中有2個任務的操作方式是生生交流,其余7個操作方式為師生交流。我們發現,教師課堂表達的語言對學生的語言表達生成及其提升有直接影響。所以,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表達不但要力求規范清晰、準確嚴密,而且還需要講究方法,把握時機,易于學生接受,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表達熱情。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嘗試著給丹頂鶴著色。自主學習完后,教師設問:借助你的畫給我們說說丹頂鶴美麗的樣子。此時我們觀察到只有幾個學生舉手,大部分學生缺乏表達的欲望。教師指名一人回答,該生讀課文回答,內容準確完整,但是語言不夠生動豐富,不能引起傾聽者較大的共鳴,所以該生表達完后下面的同學也沒有回應。而在組織學生朗讀完感悟后,老師再次發問:讓我們變成一只只美麗的丹頂鶴,來夸夸我們自己,同桌之間先相互介紹。課堂觀察發現生生交流積極主動,集體交流熱情高漲。其實這兩個問題都是在讓學生感受描述丹頂鶴的外形美,但是不同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時機卻讓學生課堂學習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效果。可見教師的課堂表達、任務布置是有講究的。
本課的試教對象是二年級學生,他們較易被直觀形象的事物感染。而語言文字只有通過想象,才能在孩子們的大腦中形象呈現。學生在朗讀感悟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就在腦海中想象了丹頂鶴的直觀形象,此時表達,恰合時宜。且教師在下達表達任務時及時關注了學生的體態、表情、語音、語調,對學生的表達給予了多角度的指導。自我介紹式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轉換了表達的視角,課堂觀察發現學生在自主匯報時表達欲望強烈,表達效果更具感染力。
在教學丹頂鶴的體形修長這一片斷時,教師讓學生轉換語言的表達方式,通過點評明確指出同樣的意思可以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呈現,這無疑又是一次對學生表達方法的滲透。“讀讀課文中的這句話,你有什么感受?”教師的這一發問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雖然課堂有暫時的沉默,但那是學生的思維在激情碰撞;雖然學生的回答并不盡善盡美,但那是學生的表達在反復推敲下的演練。語言能力的表達提升是要經歷一個過程,可是如果老師從低年段開始,從每一節語文課開始,就能關注自己的課堂表達,關照學生的課堂表達,那么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將會有質的飛躍。
我們常常欣賞帶著問題進課堂的學生,其實老師也應該帶著問題來觀察課堂。通過研究,我們找到了一些答案,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困惑:對于學生表達姿態的指導和要求有哪些?學生齊答這種半開放式的表達對學生的語言表達是否有促進作用?我們將帶著問題繼續研究。
如果說,遵循科學規律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根本,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是解決教學難點的依據,注重有效表達是促進學生深思的“潤滑油”,那么課堂觀察研究就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助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