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人 張繼安
(南京市翠屏山小學,江蘇南京,211106)
“體驗式”教學,是尊重差異、尊重自然、尊重人獲得知識的自然法則的一種教學方式。學校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實踐,“體驗式”教學從最初的涉足于數學學科,到現如今的廣泛地運用于各個學科中,已經是小有收獲。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能否有效實現,教學任務能否精彩完成都與“體驗式”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體驗”,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設和諧的教學情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新課程標準也大力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要求各學科課程標準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些要求進一步明確了“體驗式”教學在各學科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接下來的這四位老師分別從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學科教學出發,探討了“體驗式”教學在各學科中的運用,以期引起各位教師的思考和深入探討。
陳尚婷老師從低年級語文教學入手,針對此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活動需要依賴具體的事物和經驗這一認知特點,充分利用了“體驗式”教學生活化的獨特優勢,將之運用于識字、寫字教學中,讓學生觀察字形,聯系實際生活編字謎;讓學生做寫字操,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引導學生觀察字形,體會漢字的書寫美。學生們在實踐中感知、體驗,既活躍了課堂氛圍,活動了小手,也體會到了寫字、識字的樂趣。
高瑋瑋老師則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具體事例出發,對教師在小學數學中進行“體驗式”教學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她認為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角色”和“教學方法”的雙重轉變,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去學習、創新、發現、總結。因此,高瑋瑋老師提倡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在探索中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在實踐中體驗知識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愿望。
王瑤老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真實體驗,引導學生樂于體驗,喚醒學生已有體驗,激勵和促進學生再次體驗,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從而將有效體驗教學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實踐中。她聚焦《可能性》一課,通過激趣、感悟、致用和拓展這四個步驟的體驗,完整地呈現了這一課的課堂實錄,詳細地談了自己的教學過程以及體會,將操作活動和思維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江蘇云老師形象地把“體驗式”教學比做學游泳,她認為不讓學生在水里親自游一游,親身體會一下手腳該如何劃動,那么即使講再多的理論,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她對“體驗式”教學的前提、核心內容、重要體現和保障進行了研究,同時闡述了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應該設法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能在一個模擬的、有控制的、真實的語境中體驗語言知識,掌握語言知識,從而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