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瑋瑋
(南京市翠屏山小學,江蘇南京,211106)
體驗是學生感知知識、獲取知識、驗證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學生在體驗中能夠輕松地學習,更好地復習、溫習知識。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角色”和“教學方法”的雙重轉變,要能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和諧的氛圍中自己去學習,去創新、發現、總結。教師還應該從小就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讓學生自己在體驗中去發現數學知識,在數學活動中總結數學規律,培養各方面的能力,發展思維。這樣,把復雜、枯燥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形象化,把嚴肅的課堂生活化、活動化,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識、生活領域中去學習、發現、總結、反思、再體驗。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這種發現是通過學生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獲取的。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索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借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去嘗試發現提出問題,并參與到解決問題之中。
在新課導入時,創設游戲情境,不僅可以讓學生樂于參與,更能使學生在情境中去充分感知、體驗、觀察和分析,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如在教學三年級《可能性》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情境:
師生互動,做“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我出的是布,學生中有的出剪刀、有的出石頭和布。出石頭的學生就輸了,出剪刀的學生就贏了,出布的平手。這時贏的學生很興奮,而輸的學生很沮喪。
我問:“要不要再來比一次?如果我們再比一次,結果會怎樣?”學生七嘴八舌議論起來。
生(自信滿滿):我肯定能贏老師。
生:不確定誰能贏。
生:老師可能會贏,也可能會輸。
師:說得很好,看來輸贏是不確定的,可能會贏,也可能會輸。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可能性”。
“兩人猜拳,一次對決”,通過“石頭、剪子、布”游戲使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而引出課題。在對決中,大家都來猜測輸贏,既可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又能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體驗感受知識的產生過程,激發探究的欲望。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可見數學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并不是簡單的記憶和模仿。
“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給我們的第一條建議,可見體驗的過程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體驗學習能使學生的學習進入生命領域,調用各種器官去體驗、感受,能為學生的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構之間架起一道無形的橋梁,是知情合一的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如在教學“重疊問題”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森林運動會要開始了,我們來看看小動物們組隊參加跑步比賽和跳遠比賽的情況。
出示“報名表”。
師:參加跑步比賽的有幾種動物?
生:7種。
師:參加跳遠比賽的呢?
生:7種。
師:參加跑步比賽和參加跳遠比賽的一共有幾種動物?
生:14種。
師:是嗎?
生:不對,是13種、12種、11種……
師:停,這么簡單的幾種動物,作為我們三年級的孩子竟然有這么多種答案。這是為什么呀?
生:有的動物是重復的。
師:重復是什么意思?
生:就像狐貍,它既參加跑步比賽又參加跳遠比賽,兩樣都參加了。
師:那重復的算幾種呢?
生:重復的只能算一種。
師:好,我們一起來數,遇到重復的大家就說“重復了”。
生:l種、2種、3種……重復了,7種、8種、重復了……11種,
師:區區11種動物就讓我們數了這么久,看來這個表格并不好數。孩子們,如果把這表格交到你的手里,你能想辦法把它重新調整一下,讓其他同學一看就明白幾種動物兩項運動全參加了,哪些動物參加了跑步比賽,哪些動物參加了跳遠比賽嗎?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同桌之間商量想辦法。
師:想到辦法了嗎?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課件出示)
要求:(1)擺好后讓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幾種動物;(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3)完成后派代表展示說理。
師:好,看哪兩個同學的方法最好,動作最快。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
師:請小組代表上臺展示你們的成果。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們為什么這么排?有什么好處?
學生代表上臺展示。
生1:我們把重復的上下對齊放在一起,比較好數。
師:真有辦法,哪幾種動物重復,一看便知。
生2:我們組比他們更清楚,把重復的都擺到前面來。
師:更明白了。
(另一組上臺展示)
師:老師發現少了3個呀?
生3:放在中間表示兩種比賽都參加,數的時候就不會重復數了。
師:多有創意的想法。一個圖放中間就可以表示參加兩項比賽了。請你把參加籃球賽的動物圈在一個大圈里,再圈出參加足球賽的動物(臺上學生畫圈,臺下學生進行判斷)。
師:和他們組想的辦法一樣的舉手。我們請電腦幫忙,把他們想到的辦法再來演示一遍。(電腦動態演示移動過程)
生3:可是這樣別人可能不知道哪邊是籃球賽,哪邊是足球賽了。
師:怎么辦呢?
生4:可以在上面寫上標題。
生:對,好辦法……
根據學生要求,教師操作課件,形成韋恩圖。
師:你們知道嗎?這個圖是一個名叫韋恩的數學家創造的。你們剛才也像數學家一樣,把這個圖創造出來了,真了不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善于選擇學生中有價值的問題或意見,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以尋找問題的答案。……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過程和問題情境,隨時了解每一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對數學的興趣。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深度不同,體驗的結果也可能不同,教師既不應立刻否定學生的答案,也不能面對學生的回答置之不理。針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可具體對待:有的要加以引導,讓體驗更充分;有的要讓學生充分表達,展示思維過程,并和學生一起去分析、探討,給他們以適當的鼓勵、表揚,激發他們的學習探索興趣;有的還可以引導學生做出更完善的回答;有的即使體驗的結果是錯誤的、不全面的,但通過師生共同分析,不但可以激發學生體驗探索的興趣,還可以避免其他同學出現同樣的錯誤。所以,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要加以正確的引導,鼓勵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質疑,樂于交流與合作,充分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這樣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體驗式的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創設和諧、民主的氛圍,讓學生在較為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去探索體驗。在體驗之前,教師也不應用自己的思維模式來束縛學生的體驗活動;在體驗中,教師也不應對學生的體驗活動作一些評論,最好作一些適當的激發和引導、鼓勵與幫助。如在小學三年級數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在活動中對周長和面積進行比較,可讓學生用小方塊擺面積相同的圖形,讓學生用同樣長的繩子圍成不同的長方形,再引導學生求他們的周長和面積。這樣既鞏固了面積計算的知識,又讓學生對周長和面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陶行知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數學要源于生活,又必須運用于生活。教師不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更要善于把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實現通過知識的運用、實際問題的解決,又能反向促進學生對知識更深層的理解。
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圓的認識》,教師運用拓展環節設計了一個游戲:學生站成一橫排向中心投沙包。
師:這樣站一排你們有什么想法?
生:這樣站隊不公平。
師(疑惑):為什么不公平,不是站同一排嗎?那怎樣站隊才公平?
學生運用本節課學習的同圓半徑相等的知識,提出應該圍著投沙包的目標站成一個圓,這樣大家距離相同,才能保證比賽的公平性;或者排成一列,每人依次向目標投,同一個起點,同一個目標,比賽也公平。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在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學生的理解和體驗也會更加深刻。
數學教學的“體驗”之路,也是一條數學教學改革的成功之路。教學實踐證明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體驗式學習”強調在個人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以及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拓思路,對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明顯的優勢。
[1] 張繼安.生命的靈性在這里閃光——翠屏山小學“生態體驗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觀察,2014(6).
[2] 〔美〕庫伯.體驗學習——讓體驗成為學習和發展的源泉[M]. 王燦明,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