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云
(大豐市第二小學,江蘇大豐,224100)
小學美術教學的宗旨并不是培養美術專業人才,而是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促進其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綜合素養的發展。隨著2011版美術新課標的實施,廣大美術教師已經在自覺地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不再偏重于美術知識、技能的傳授,而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當前的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部分學生也是迫不得已為了獲得特長分而學習美術。再加上我國的小學美術課程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忽視了培養學生美術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這些都導致了如今的小學美術教學還存在諸多“病癥”。
部分教師的美術教學還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依舊用80%的時間來講授美術知識和繪畫技能,真正留給學生自己創作的時空很少。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有:1.教師給學生整整一節課也很難創作出較好的作品;2.部分教師心急,在課中看到學生不會,便會心急如焚地去給學生指導、示范。這樣,90%的美術課都是草草收場,學生的創新也是浮于表面。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盡管能學到點滴美術繪畫技能,但他們的個性、創造力無法張揚和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極度“封鎖”,課堂如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學生對美術學習就會喪失熱情。
藝術家羅丹曾說:“對于我們來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小學生天真無邪,熱愛生活,喜好觀察模仿,用自己獨特的眼光去看世界、看周圍的事物并發現其中的美。而課內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則進一步給學生提供了表達美、交流美和積累美的時空。許多教師也注意到了這個方面,但是他們在教學素材的挑選上卻沒有能從學生的生活現實出發,僅是根據教學文本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往往導致他們投機取巧、分工合作到課本去找答案,之后就是討論與學習無關的問題。課堂變成了自由的天堂,導致了教學秩序遭到破壞,沒有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教育主管部門加大對教育教學裝備的投入,美術器材的數量也增加不少,但畢竟是“杯水車薪”,大部分材料還得學生家長去購買,而其中的部分材料不是哪里都買到的,有的甚至是學生個體無法準備的。但美術是材料加工的藝術,它定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和藝術感。如中國畫,對工具材料有絕對的局限性要求,宣紙、墨汁、毛筆、毛氈等材料缺一不可;制作版畫,就得有制作版畫專門的工具材料;做陶藝要有除陶泥以外的拉坯機、轉盤、電窯等必備的工具。材料的繁雜、瑣細和特殊性,加上學生家庭收入各異,導致教學中時常出現部份學生沒有創作的材料可用,學生僅僅欣賞圖片或跟著教師一起看課本而已,這樣的美術課可能意義不大。
為了較好實現美術教學中師生間互動,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想象力和創造力,許多教師都在課中創設情境,如音樂、游戲、動漫、故事等。這樣的出發點是好的,只要情境創設使用合理、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對學生的美術學習是有幫助的。但部分教師卻沒有把握好情境創設和使用的“度”,用得過多、過濫,把教學引入了誤區,干擾了學生的正常學習和思維。
另外,有關教學評價問題,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流于形式、粗淺,評價的隨意性大,沒能準確地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成果給予專業的點評和客觀的評價。
一堂美術課是否成功常常取決于教師能否靈活使用不同的教學形式來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引導他們自主嘗試、自由發揮。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探索并使用有效的教學形式,如游戲教學、情境教學、討論教學,還可以用演小品、講故事或走出教室觀察等方式,讓學生去動手動腦,認真實踐,積極思考,發現并創造美。同時,老師可鼓勵他們根據自己親歷或靈感去自由大膽的描繪、創作,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真實的環境中尋找美,在取材的過程中欣賞美,在繪畫的過程中創造美。如一年級上《走進大自然》時,學生雖然對顏色并不陌生,但對色彩的具體名稱卻不了解,于是筆者在教學中充分讓學生去自主實踐,探索發現。首先引導學生尋找、觀察校園里都有哪些顏色,說說他們喜歡哪些顏色。同學們驚喜地發現,原來我們的校園里竟然有這么多美麗的顏色。學生通過觀察,發現了我們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繽紛,也激發了學習色彩的興趣。筆者又適時提出問題:“你能不能把剛剛說到的這些美麗的顏色從你的水彩筆中找出來呢?”學生齊聲回答:“能。”筆者逐個說出色彩的名稱,讓學生自己動手找找相應的顏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部分不認識的顏色很快便記住了。
其次,筆者還可開展多種形式手工活動,像開展剪紙、橡皮泥捏制、小發明等教學活動。這樣的活動耗材少易實施,同時能給學生提供自由創新的天地。我們可通過舉辦各種展覽活動、比賽,讓學生們有展示自己的平臺,促進他們審美能力的提升,激發他們的美術創作靈感和激情。
為了能讓學生合作學習深入有效進行,教師定要采取措施:第一,教師應認真研透教材、充分備課、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素材,并鼓勵他們搜集與美術教學活動有關的討論資料。如教學《我國古代建筑藝術》時,筆者讓學生課前調查鹽城地區有哪些古建筑,學生可以咨詢家長,可以上網搜索,也可用自己隨家長在鹽城旅游時的照片。搜集材料讓他們小組討論前相互交流信息便于理解,結果說出了很多,如陸公祠、泰山廟、大銅馬等。這些都是學生耳熟能詳、耳聞目睹的,遠比課中的具有熟悉感、親近感。第二,合作學習展開的形式應靈活多樣。學生小組可以隨機組合,可自由組合,這樣使他們參與面、交流的面進一步擴大。另外教師要根據討論組的不同特點,設計靈活的討論題去啟迪學生多思考多表述,增強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如說說我們鹽城的這些古建筑在門、窗、屋頂方面有哪些特征,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方面有何特點,建筑的布局有什么特色,建筑外觀色彩上有什么特色,等等。第三,教師要對小組學習的組員進行監督,促進他們之間多互助與交流。教師一方面應嚴明記錄,對學生合作的過程加強督查。如過去教學《泥浮雕》時,有的學生故意搗亂,在教室將塑泥扔來扔去,有的學生則胡亂捏制,相互取笑。為了讓學生自主、合作創作,教師應及時制止類似的現象發生。另一方面,教師要教育學生為實現同一目標和集體的榮譽,齊心協力地形成一個整體。如教學《雕蘿卜》時,課前就應讓合作組組長做好分工,使小組成員
帶的材料各不相同:有的帶胡蘿卜,有的帶土豆,有的帶地瓜,有的帶紅薯。這樣,學生知道其他材料也能雕出美麗的作品。如此的合作學習才能確保美術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同時能讓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增強他們間的情感交流,使他們樂于與人交往,善于與人相處,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實事求是的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好的激勵。我們可以開展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也可開展創作中評價、創作后評價,也可開展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質疑等。總之,教師應積極肯定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進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使他們了解自己創作的不足或待改進點,促使學生間取長補短,便于學生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
綜上所述,美術教師應時刻保持自己的“銳眼”及時發現美術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加以解決,確保有效調動學生美術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升他們的美術素養。
[1] 劉延林.淺談小學美術創新教學的策略分析[J].科學大眾,2010(7).
[2] 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