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戰軍 史愛芬 閆韋華
當前,我國以培養高層次、職業化、技能化人才為目標的高職高專教育發展迅速,為社會輸送了大批建設人才。師德建設是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師德水平的高低關系到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長遠發展,因此,認真研究師德建設是高職高專院校不能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
師德建設是高職高專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高職高專都十分重視高校師德建設,并釆取多種措施促進師德建設。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師德建設常常以運動形式展開,走過場,搞突擊,只重視形式而忽視師德建設的具體內容,實效性較差,往往流于形式。
教師是學生的楷模,無論是其思想道德,還是儀表行為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根據調查發現,高職高專部分教師不注意自身修養,不能以身作則:有些教師儀表不整、舉止粗俗;上課自由散漫,在課堂上隨意接聽或撥打手機,中斷教學;在考試中不能嚴格執行考試紀律,對作弊現象聽之任之;有些教師將分數視為商品,與考試不及格的學生進行交易,收受學生禮品等。這些都反映出當前高校教師的為人師表存在一定問題,嚴重損害了教師形象,造成較壞影響。
對高職高專教師的抽樣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和政治責任感,能夠擁護黨的基本方針路線。但仍有部分教師認為政治與自己無關,不重視政治理論學習,不關心國家大事,缺少對教育形勢的了解,在課堂上有意或無意地散布一些錯誤言論。這在一定程度和范圍內會造成學生政治思想、政治信念的混亂,其影響惡劣,應引起重視。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教書和育人是不可也不能分割的兩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為更好地從事職業活動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發展,通過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給學生以思想和品德上的熏陶。有些教師片面地看待教師的分工,認為任課教師的職責僅僅是教書,只要學生把知識掌握了就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而把育人的責任歸于思政教師。有的教師課下與學生缺乏交流,沒有師生情感的溝通,不僅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愛崗敬業精神不強也是當前高職高專師德建設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主要表現在:愛崗敬業意識淡漠,備課不認真,教學不努力;不能隨時代發展及時補充新知識,業務學習流于形式;針對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做科研,業務水平止步不前;在校外兼職,把教學當作了副業,對教學投入時間和精力不夠。無疑,這樣的教學態度是難以帶來高質量的教學效果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于逐步完善的過程中,既為高職高專的改革和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高職高專思想道德建設帶來了挑戰。受市場經濟的影響,教師的理想價值觀念發生轉變,由于道德建設不能及時跟進,出現了師德滑坡的現象。一些人自我利益膨脹、本位主義滋生,奉獻和犧牲精神下滑,職業倦怠嚴重,這些現象都對當前的師德建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目前,關于師德建設的內容都是在《教師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中做的宏觀論述,還沒有一部專門的針對高職高專的師德法律規范。有的高職高專雖也制定了一些本校的師德規范,甚至印刷成冊人手一本,但仔細看來卻無所適從,對實際工作缺乏指導性。究其原因,往往是所定的規章規范陳舊,內容空洞,說教味濃,集空話、套話于一體,既缺乏實質精深的提煉,又沒有可操作性,遠遠落后于時代和形勢的要求,更脫離了目前從業教師的心理需求,最終導致難以實施。
在高職高專發展中,教育主管部門長期以來更多的是注重教學科研、師資隊伍的培養等,忽視了師德建設和德育工作者的培養。師德建設任務繁重,周期長,見效慢,作為教育主管部門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師德建設,不能為師德教育創造長期的有利條件,不能定期組織師德培訓,導致高職高專的師德建設大打折扣。
當前,多數高職高專尚未建立健全師德狀況和師德建設的評價體系,普遍存在重教學實績評價,輕師德評價的現象。很多高職高專雖然在教師錄用、考核、職稱評聘等方面對師德都有要求,但要求的內容過于籠統,不能真實、客觀、全面評價教師的師德狀況。在評價方式上,有不少院校僅僅停留在“打分”或學生評價層面,沒有完善的師德評價制度和指標體系;有些學校甚至認為課上得好,論文發得多的教師理所當然的就是優秀教師,這在無形中助長了教師重業務重科研、輕師德修養的傾向。
教師個人作為師德建設的主體,其自我修養直接影響著高職高專的師德建設。當前,部分高職高專教師缺乏師德修養的自覺性,主要由于他們對高職高專教育認同度不高,認為學生素質低,自身也不如其他高校教師社會地位高。對職業認識的偏差導致部分教師缺乏職業責任感,忽視了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起的示范影響。同時,當今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教學任務的繁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師無法安下心來認真反思自己的道德行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都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每一個教師生活在具體的環境之中,他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受到所在環境潛移默化的直接影響。從大的方面來看,影響教師職業道德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和校園環境。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及社會“尊師重教”的傳統和習慣,都能夠促使教師增強責任意識,在奉獻的同時也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從而自覺提高自身的師德修養。校園文化、學校制度是凝聚和促進教師教書育人的學校內部因素,尤其是校園文化不但能夠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時也可以增強教師的歸屬感。
理解師德原則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能夠以師德原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是師德教育最基本的目的。首先,教師工作作為一種專門的職業,師德教育要從源頭上抓起。師范院校作為培養教師的搖籃,要開設并重視師德教育課程,明確師德教育的目標層次,把握住師德教育的重點,講求實效,使師范生在就業前就具備基本的職業道德意識和能力。其次,還應重視師德教育的滲透,通過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生活對他們進行間接的師德教育,向師范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師德觀念。最后,通過實踐活動和實踐體驗,將師范生習得的道德知識內化為道德信念,并將道德信念外化為道德行為。
促進師德建設既要依靠教師的內醒與自我約束,同時也要重視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設。為了保證師德建設的效果,師德建設需要有法律保障,具備一定的剛性和強制性。在進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時,首先,要以國家已經頒布和實施的《教師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關法律為基礎,做到有法可依。其次,根據本地、本校實際制定適合本校實際的《職業道德規范》,明確規定教師應盡的義務和應有的權利,責權結合,為教師教書育人、科研服務等教育行為提供法律保證。最后,所制定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要具體化、規范化、可操作性強,貼近學校和教師的工作實際,接近教師道德的實際表現。
師德評價是教師評價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可以發現師德建設中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不足,是師德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但評價作用的真正發揮有賴于師德評價機制的合理性和科學性。科學的師德評價可以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科學的師德評價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第一,真正重視教師的職業道德考評,有別于重科研成果、教學實績評價,輕師德評價的現狀。第二,建立科學完整的師德評價指標體系,明確評價目的,評價項目要具有操作性。第三,要注重評價過程,按照評價—反饋—評價的流程,切實通過評價促進教師師德的提高。第四,采取教師自評、教師互評、學生評價和組織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全面與客觀。尤其要注重教師的自評,使教師客觀地認識到自己的師表形象,不斷完善自身的師德修養。
教師對自身的要求是師德建設的根本。高校教師既要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社會教育。高職高專學生已經是成年人,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認識能力,教師的教育能否取得成效,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在這個過程中就起著無言的榜樣示范作用。因此就要求教師要通過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判斷能力,在教育實踐中堅持道德信念,按道德原則辦事,通過良好的道德體驗加強自身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