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燕
隨著護理事業的發展,護理教育逐漸從護理專業和護理學中分離出來,形成一個獨立發展的門類并受到研究者的日益重視。1860年,南丁格爾在倫敦圣多馬醫院開辦了第一所近代護理學院,在護理學史上第一次將護理作為一門科學。20世紀中后期,在心理學、社會學發展的影響下,人們對健康、環境和護理的概念的理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護理被定義為診斷和處理人類對現存的和潛在的健康問題的反應。作為護理服務對象的人,其生理、心理、情感、習慣和社會關系等方面在護理中均受到重視。在新的發展形勢下,護理人員不僅要擁有專業的知識儲備,還要了解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能夠運用先進的器械有效地搶救病?;颊?,更要具備溝通能力、應急能力和變革的思想。如何在新形勢下培養出符合現代要求的高素質護理人員,這一艱巨的任務就落到了護理教育的頭上。
21世紀以來,我國護理教育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護理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高職院校和大學都開設了護理教育和醫護人員培養的專業,護理人才在數量上急劇增加,護理教育的層次也日臻完善。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數據,至2010年底,我國護理中、高職院校多達1100所,208所本科院校開設了護理教育課程,30多所院校招收護理學研究生。與2001年相比,高等院校護理教育的招生總數增長了近780%。
早在21世紀初,我國護理教育層次已基本齊全,初步形成了中職、專科、本科以及碩士研究生的較為完整的護理教育體系。2003年,第二軍醫大學在國內首次設立護理學博士點,并于第二年招收護理學博士兩名。此后,少數高校開始積極探索護理博士教育,將護理教育的發展推向更高的臺階,我國的護理教育層次也與國外護理教育層次達到一致水平。2009年,《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護理學專業(試行)》的出臺和實施,2011年,教育部將護理學發展為一級學科。這些都表明,在國家政策推動護理教育工作的促進下,我國的護理教育正積極穩健地前進和發展,我國的護理教育體系也向著規范化和科學化邁進。
當前,經濟全球化、醫療科技不斷進步、衛生保健體制改革的形勢對于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盡管我國的護理教育發展迅速,但與外國的護理教育發展水平相比較,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與缺陷。
1.護理教育層次結構不平衡。我國護理教育層次結構存在合理、不平衡的現象。從上文的統計數即可得知,開設護理教育的中、高職院校與大學高等院校的比例約為5︰1,盡管中、高職院校招生人數的增長沒有本科院校的速度快,但在總體人數上仍占絕對優勢。據分析數據統計,2012年年底,大專及以下學歷的護理人員在全國注冊護士中所占比例高達90%。本科護理教育規模和速度發展較快,但質量上不能同步提升。護理教育研究生的規模很小,培養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各層次的護理院校、人員、規模比例嚴重失衡,同一層次上的數量與質量也不能均衡發展,阻礙了我國護理教育結構的優化。
2.護理教育各結構層次的培養目標不確定。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交流、各種先進設備和器械在醫療中的運用,現代護理越來越需要能與國際接軌的優秀護理人才來滿足社會的不同需求。社區、家庭護理的發展,急需在心理護理、老年護理、臨終關懷等方面具有優勢的護理人員投入到不斷變化的衛生保健服務市場。而我國護理教育人才的培養較為單一,很多高等院校,尤其是對研究生的教育,側重于理論研究型人才的培養,未能與實踐良好地結合,造成學習與臨床實踐脫節的現象,護理教育培養目標的不確定又造成了學生對自己定位的不確定。我國的護理工作多由中專生及大專生承擔,倘若本科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容易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勢必不會在學習中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來達到現代護理人才的要求。
3.護理教育課程設置不合理。高校在護理教育課程設置上更注重課程教育的理論學習,忽視臨床實踐。在課程安排上,通常前期為理論授課,最后一年臨床實習,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未能有效地交叉進行,容易出現理論學習時過于枯燥,后期實踐時由于距離理論學習時間長而缺乏準確的理論指導。此外,傳統課程安排較多,適應瞬息變化的護理市場的課程教育相對較少,尚未建立起與國際接軌的新型課程體系。例如,對新出現的社區護理、家庭護理、老年人臨終護理的專業性培訓不多,對心理護理的關注度也遠遠不夠,這都直接影響到護理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的提升。
4.高等護理教育師資力量缺乏。護理質量標準的提升必然需要護理教育質量的提高作為保障?,F有的護理教育工作者中,博士研究生在師資隊伍學歷結構中所占的比重不夠,只有少數的院校才有較強的師資力量。有些院校雖有教授和副教授,但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仍然稀缺。從事護理教育的人員整體學歷偏低,且經驗不夠充足的青年教師偏多。此外,由醫生擔任高校護理教學工作的情況也很普遍,他們對護理基礎的掌握不夠扎實和深入,知識結構不完善,造成護理教育的專業化和知識體系的系統化不強。同時,我國護理研究生教育從21世紀才開始起步,還沒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導師的指導同樣不夠充足。
5.缺乏科學的護理教育評估標準。護理教育的評估是護理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促進護理教育科學合理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護理教育研究者雖然列出了護理教育評估的分類和標準,但尚未形成完整的評價體系,現行的護理教育的評價仍沿用醫學教育的評價模式展開,并由衛生部統一負責,使護理教育的評價附屬于醫學,削弱了護理教育的專業性和獨特性。完整評估體系的缺乏最終將阻礙護理教育的優化發展。
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存在著諸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應采取相應的策略和解決辦法,以促進護理我國護理教育事業又好又快地發展。
1.優化護理教育結構。中、高職院校在護理教育中所占的比重遠遠大于高等院校,國家教育部門應重視這一現象,對中職院校護理教育適當地剪裁和壓縮,加大力度促進高等院校護理教育學科的開設、招生與教學,逐步縮小二者的規模差距,力求保持盡可能的平衡。此外,繼續調整各學歷層次的護理人員的結構,加強護理教育大學本科生的培養,尤其注重研究生的培養教育,最終達到我國護理事業規劃綱要的要求,減少中專層次的護理人員,提高大專學歷及以上層次的人員比例,至2015年,大專以上學歷的護理人員在全國注冊護士的比重不得低于60%。
2.推進國際化進程。樹立宏觀的護理教育發展觀,形成國際化觀念,抓住全球經濟一體化、教育進程國際化的機遇,勇于接受更多的挑戰。加快與國際護理教育接軌的進程,積極吸取國際護理教育的優秀經驗,吸取國外護理教育發展中的教訓。以當前護理市場的需求為出發點,放寬眼界,聯系國內甚至國際護理教育發展的長遠目標,充分利用國際護理教育的技術資源、人才資源、管理經驗和教學模式,開展國際合作辦學,加快護理師資隊伍的建設,促進國內外尖端護理人才的交流與合作,為更多的護理專業的研究生、博士生出國培養以及回國后的工作發展創造條件。同時,對外開放我國的護理教育市場和教育資源,加強護理教育市場化運作的研究,爭取更多的優秀護理人才為國際護理教育服務。推進國際教育本土化進程,著眼全局,走出一條既與國際護理教育協調、又適合我國國情的頗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3.建立適應時代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護理教育應制定明確的護理人員培養目標,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專業素養、溝通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應急處理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護理人才以滿足當前護理市場的需要。培養在特定的領域中具有突出能力的??谱o士,比如老年病護士、重病監控護士、心理咨詢護士等,不僅在專業醫護領域,更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盡可能滿足病人的需求。培養目標的設定要加強對人文性的重視,應著力于培養具有強烈人文關懷意識、良好的個人修養和道德品格的護理人才。
4.加快師資隊伍建設。護理教育中教師的素質是影響護理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一因素在尖端護理人才的培養上表現尤為突出。我國護理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全面提高護理師資隊伍的總體水平。選拔出高素質的人才建立導師組,聘請國內外優秀的護理人才,從臨床抽取業務較精、能力較高的護士作為兼職教師,共同促進高素質人員的培養。彌補師資的不足,關鍵要靠采取多樣化的方式培養高能力的教師,促進護理教育工作者知識結構的轉變、學歷結構的優化。學校要積極扶持中青年教師的進步,選派優秀教師去國外、國內的學校和機構交流,舉辦促進教師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講座和研討會,與醫院合作,定期派教師進入臨床工作,以發現最前沿的臨床問題,積累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避免長期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脫節。此外,學校要積極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具有豐富教學經驗、臨床實踐經驗和護理教育科研能力的學科帶頭人,帶動本校教師護理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5.建立科學、完整的護理教育評估標準和體系。護理研究者與臨床實踐者要在認真研究國際護理教育評價方法和模式的基礎上,建立適應我國護理實踐發展、提升護理院校教育質量的標準、嚴密、具有專業特征的評價體系、制定科學有序的評估程序、細致全面的規章制度。形成護理教育獨特的評價標準,將護理從醫學評價的領域里分離出來,避免一碗水端平的情況發生。并且,設置具有專業化水平護理教育評估組,尤其完善護理教育的內部監督機制。
綜上,我國護理教育的發展順應了社會的發展趨勢,根據醫療衛生體系結構的變動適時做出調整,發展迅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在發展中同樣存在著培養的人才結構不平衡、整體水平不高、師資力量不夠、可供參考的經驗不足等問題,亟待護理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努力解決。要把握住護理教育發展中的機遇,不斷接受護理教育質量、社會需求的挑戰,更好地實現護理教育質量、結構、規模與效益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