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麗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學生學業成就、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因此,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強教師自身的人格修養,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也是21世紀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應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變化,各級各類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教師在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環境下,要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由此出現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調查顯示,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而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這一結果充分表明,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現實。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在身心疾病、人際關系和職業行為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表現。首先身心疾病軀體化明顯。具體表現為性情急躁、情緒不穩、精神不振、冷漠、自卑,有的還出現思維不靈活、反應遲鈍、記憶力衰退等心理機能的失調。嚴重者表現出抑郁或焦慮,出現煩躁不安、悲觀厭世等狀況。這些心理行為問題往往伴有入睡困難或易醒、食欲不振、腰部酸痛、心跳加速、呼吸異常、頭痛、惡心等身體上的癥狀。其次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突出。如與他人交流困難,或表現出攻擊性行為,沖家人發脾氣、打罵孩子、出口傷人等;不愿與他人交往、接觸,對學生、同事缺少熱情,沒有交流等。最后職業行為問題嚴重。具體表現為對學生失去愛心和耐心,開始疏遠學生,教學活動缺乏創造性,對學生和家長的期望降低,對教育教學工作感到厭煩。
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要素,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必要條件。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其教育對象——學生,教師的不健康心理會影響師生之間的關系、學生的生活態度和學習態度,甚至會引發學生的心理困惑,因為這時候的教師不能很好地調節控制自己,往往把各種不滿情緒帶到課堂上,不能做到真正關愛學生、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此時已不能成為學生的領路人,帶給學生的只有傷害。調查發現,有30%的教師會因情緒低落而上課沒精神,18%的教師承認會因為自己心中煩惱而遷怒于學生,14%的教師會因為上課氣氛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情緒失控而向學生發火。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也需要全社會的幫助,尤其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領導要給予教師足夠的關愛,對教師的評價要體現人文關懷,能夠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創造溫馨和諧的校園氛圍,減輕教師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構建教師心理健康組織網絡等,使辛勤的教師身心均得到良好的調適。社會、學校等只是教師心理健康的外部條件,教師心理問題的調適最根本的還是教師自身。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解決什么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是自身問題的專家,教師要相信自己。
1.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在教師心理問題產生的各種原因中,不恰當的自我認知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的教師自我期望過高,認為現實中的自我不夠完美,經常貶低自己,甚至討厭自己,這樣極易產生自我挫敗感。有的教師過分夸大自我價值,目空一切,狂妄自大,認為自己非常了不起,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受歡迎,容易出現人際關系緊張。這都是對教師造成心理傷害的因素。“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周圍的環境能夠給我們提供有關自我的信息反饋,教師要多方面、多渠道獲取信息,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要處理好現實和理想之間的關系,客觀評價自己,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要求自己,積極接受自己,悅納自己,積極面對自己的一切,即使有一定的缺陷也能坦然接受,不輕視自己,更不能自暴自棄。教師正確的自我認知還包括對自己身份和職業的認同,不受外界各種輿論、評價的影響,不高的政治、經濟地位也不能動搖自己對工作的熱愛。教師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同程度會影響個體對自己的評價。教師要熱愛教師這一神圣而又偉大的職業,正確認識自我,接受作為教師所要面對的一切現實,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養,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提升職業滿意度。
2.正確認識失敗,從正向角度出發。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犯錯都會出現,失敗的經歷每個人都曾有過,主要在于如何認識和對待自己的不足和失敗。教師要能夠正視現實,學會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求自己努力向前看,減少壓力和焦慮的來源,從而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的發展。在現實生活中,生活不適應、工作成績不佳、人際關系困難等挫折幾乎每個人都曾遇到過。有的人總認為生活中遭遇的不幸、挫折、失敗都是傷害,是消極可怕的。事實上,如果能夠正確處理,挫折和失敗可以成為努力拼搏、自強不息的動力源泉,也是積極向上、努力進取的催化劑。生活中,我們看到挫折的磨煉造就了許多優秀人物,相反,在挑戰到來時手足無措,甚至崩潰的人,往往是由于生活得過于一帆風順,從而喪失了斗志。挫折和失敗是鍛煉自我的機會、成就自我的機會,只要能積極面對挫折,接受它帶給我們的一切,就有勇氣和信心戰勝挫折,適應任何變化的環境,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一個人的思考方向會影響其思考的內容和結果,影響問題解決的效率。教師面對失敗要從正向的角度出發,明確自己想要什么,成為什么樣的人,從而確定積極目標,認識到做什么能夠解決問題。
3.改變不合理信念。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認為,一般人都把引起自己不愉快的原因歸結為因為遇到了讓人不愉快的事,但實際原因卻是我們對這件事的看法,即我們頭腦中的信念。有的教師之所以有心理問題,往往是由于頭腦中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如有的人認為教學工作應該是輕松的、豐富的、愉快的,同事之間應該是互助的、融洽的;有的人認為無所不能的教師才是優秀的;有的人因一事有錯就否定所有的事,因遇到一件不公平的事就認為社會到處都是黑暗的;有些人只是遇到一些小挫折,但卻往往把它想象得非常可怕、恐懼等。教師要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深入實際,改變比較的方法,正視現實,改變這些不良的認知方式,糾正錯誤的觀念,轉換思考問題的角度,形成正確的認識。
1.情緒控制。情緒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提高或降低一個人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一個具有良好修養的人能夠自覺、有效地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教師不能在學生面前表現出消極情緒,不能把任何不愉快帶進教室,更不能把消極情緒發泄在學生身上。當遇到挫折、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時,要自覺地克制自己,用頑強的意志控制可能會出現的沖動行為,也可以通過聊天、逛街、體育活動、唱歌等方式緩解自己的不良情緒。要控制不良情緒,首先要認識到絕望、痛苦、傷心、沮喪等情緒的存在,并弄清這些情緒產生的原因,然后尋求合適的途徑克服或躲開它。例如,在情緒激動時,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批評學生,要冷靜地分析狀況,考慮發怒的后果,等待自己可以心平氣和地處理問題時,再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法,防止過激言行。另外,還可以通過幽默、自我安慰、升華等方式,把消極被動地情緒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建設性行動。
2.合理宣泄。不良情緒長時間積累,得不到釋放,容易造成身心的疾病,身體上常見的有胃病、高血壓和心臟病等,心理上常見的有神經癥和精神病等。另外,情緒所受抑制過多,會導致一個人記憶、思維等心智活動效率降低,還會使其在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方面受影響。因此,教師應該努力保持理智、平和的心態,選擇恰當的時候,合理地宣泄不滿情緒,消除不良情緒隱患。可以在合適的環境中放聲大哭或大笑,參加跑步、打球、下棋、游泳等各種運動,擊打沙袋偶人,對親近和信任的親人或朋友傾訴衷腸,給自己發短信或寫日記,聽音樂,逛街;還可以賞花草、觀山水,讓美好的環境激活快樂情緒,消融煩躁、憤怒情緒,使情緒變得平和、愉快起來等。
3.調節業余生活,尋求多種滿足。如果教師在工作中不能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可以試著在其他方面尋求滿足。教師要學會調節業余生活,有一項自己的愛好或追求,如下棋、寫作、集郵、攝影、養花、釣魚等,都是不錯的方法,這能使生活變得充實豐富,隨著這些愛好的深入,自身能夠體驗到滿足。此外,有一個幸福和諧的家庭能夠很好地緩減教師的心理壓力,親人的鼓勵與幫助,會使教師獲得情感上的安慰和心理上的緩解。
1.不斷學習。現代社會飛速發展,新的知識層出不窮,在學校的學習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更新觀念,不斷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掌握最新信息動態,跟上時代的要求、社會的發展,找到自己新的發展空間,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從而真正擁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另外,教師在不斷學習中,開闊了視野,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有所變化,能夠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會以一種全新的心態對待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這對心理的自我調適有著積極意義。
2.尋找工作中的例外情形。例外是指在教師過去的工作、生活經驗中,可能出現問題的時候,問題卻沒有發生。例外是問題嚴重程度比較輕微的情況,也可以是假設問題解決景象中的解決方法或行動。教師不要只注意問題發生時自己的怨恨、煩惱和無助等消極狀態,而要看到自己已經做到的、曾經做過的或者已經開始做的事情,尋找問題沒有發生時的例外情形,比如,一次和領導的良好溝通,一節感覺輕松而有意義的課,與學生的積極交往等,這都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師要看到自己曾經忽略的能力和資源,提高自我效能感,尋找行為方向。
3.改變環境,尋求新的工作體驗。教師如果真的覺得工作帶給自己的只有煩惱,或許改變一下工作的環境是不錯的選擇,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可以從根本上幫助教師解決問題,對其所教的學生來說,可能也是一種解脫。充當“無所不能”的教師是非常辛苦的,常常使人筋疲力盡。教師也需要休息和放松。教師可以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利用課余時間做一份其他領域自己喜歡的工作。在新的工作中,教師尋找新的體驗,獲得身心的放松,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知識面,開闊了視野。教師可以把從其他工作中獲得的成功體驗、積極態度帶到教育工作中,以促進教育工作的積極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