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偉 戴龐海
最近幾年,由于國學教育變得越來越廣泛,高校國學教育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從1994年青少年讀經運動開展以來,就有許多來自于民間的教育機構以及教育工作者開始在學校里嘗試傳承國學教育思想。例如杭州的諸修草堂就為三歲以上的青少年開展了一系列讀經活動,河南的先鋒國學研究院和陜西的明德國學書院主要為青年兒童講解相關的國學經典。與此同時,國學方面的書籍、網站、講座、論文以及競賽等也非常多。有些高等院校也開始培養學生們的國學能力,例如,1984年我國第一個國學研究室就是在深圳大學里開設的。然而,我國的國學教育還僅僅處于探索以及實踐階段,其教育體系還不具有系統性,并且國學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
高等院校作為我國教育人才的最后一個關口,對于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人才人格的主要定型期,而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完善將直接決定他能力發揮的程度,因此,以人格教育作為特色的國學教育,對高等院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引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等院校開展國學教育能夠有效地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使得中華文明得以長期延續并不斷發展,這也是新時代高等院校的重要歷史使命。一百多年前,為了改變任人欺辱的命運,我國開始拋棄傳統的經典式教育,轉而推行西方科學,使得我國走上了工業文明的道路。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發現這種做法導致越來越多的人喪失了自己的文化根基。為了挽救這一文化斷層局面,繼承并發展前人的智慧,高等院校應責無旁貸地承擔相應人才培養的責任。
2.發展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高校的國學教育還可以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重塑中華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注入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文化作為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現如今,一個國家如果想要獲得真正的尊嚴,不僅需要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還需要有更多的國家尊重這個國家的文化,因此,國家的繁榮復興,不應該只局限于經濟的發展,還應該注重精神文化的復興,而高校國學教育的初衷就是發展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
3.傳承中華民族的和諧信念。在高校的國學教育中,比較注重以和諧之道來構建新時代的價值觀,進而實現國家的安全與穩定。目前,國家把建立和諧社會作為時代的發展目標,而和諧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里面的基本精神,國學中的“和合中庸”“人格完善”以及“天人合一”等思想都表示一種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信念,這種信念不僅對于國家穩定以及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還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安全與穩定。
4.構建新的國民教育體系。高校的國學教育可以涵養學生的智慧,完善、優化國民教育的整體結構,提升國民所具有的人文素質,進而提高國家的軟性競爭力。現代教育體系大多是以理論知識以及實踐技能的傳授作為核心內容的,而中國的傳統教育,則注重人格的修煉,例如國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說明的正是修身、明理、正心的理念,將國學教育列入高等院校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彌補現代教育體系中對于學生素質以及道德方面教育的缺失。
5.對現代教育進行補充。國學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補充,與現代教育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例如:《周易》中的“人文化成”,所指的意思是文明創造精神;《易傳》中的“自強不息”,主要表現的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論語》中的“和而不同”,主要是指文化上的絢麗多彩;《易傳》中的“厚德載物”,是人類一種基本的道德規范。而出自許多典籍中的“天人和諧”,主要是指人類的最高精神境界,也就是現在所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按照學科分類,可以將國學分為史學、哲學、文學、宗教學、倫理學、禮俗學、版本學以及考據學等,其中,主要是以儒家的哲學作為國學的主流。如果按照思想對其進行分類,又可以將國學分為:先秦諸子以及儒道釋三家等;如果按照《四庫全書》將國學進行分類,則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如果按照《國學講演錄》對國學進行分類,則可以分為經學、小學、諸子、史學以及文學。高校國學教育需要選取最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文化以及倫理的內容進行學習。學界普遍認為,經、史、子、集四部的精華就是最能夠代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學內容。
1.經部。經部作為儒家的經典代表,注重于形成倫理道德以及人文素養。通常情況下,經部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類:書類、易類、禮類、詩類、孝經類以及春秋類等,這些大多是儒家的經典名著。
2.史部。在國學教育中,史部方面的著作大多注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通過對于史部的學習可以增強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責任感。史部著作主要分為以下幾類:編年類、紀傳類、紀事本末類;或者正史類、別史類、雜史類等。
3.子部。國學中子部多為諸子百家,比較注重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思想理論。一般情況下,子部主要分為以下幾類:儒家類、道家類、兵家類、農家類、法家類、醫家類、術數類、天文算法類以及雜家類等。
4.集部。國學中集部多為詩詞歌賦,比較注重于發揚一些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文學形式。通常情況下,集部主要可以分為:別集類、楚辭類、詞曲類、總集類以及閨閣類等。
國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主要是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及培養國人的健全人格,所以說,國學教育需要完全貫穿于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其中,高校的國學教育僅僅是這一體系里面的一個比較重要的環節。絕大多數高校是四年學制,并且在第四學年,基本上屬于學生離校實習或者尋求就業的關鍵時期,因此,高校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僅僅只有三年。由于專業課和公共課是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占用了他們絕大多數的學習時間,所以說高校學生接受國學教育的時間其實非常有限。鑒于以上分析,高校國學教育的課程選擇需要遵循以下原則:第一,在接受高校國學教育之前,學生們需要中小學就已經接觸過相關的國學教育;第二,確保國學教育內容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實際年齡以及實際的理解層級;第三,保證國學教育內容的通識性,而不是對其進行非常專業的學習;第四,將培養學生們的人格作為教育的主要目的。
依據上面的教育原則,可以將高校國學教育的課程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模塊:
1.儒家經典模塊。課程安排主要有:《四書》研讀、《五經》研讀、《論語》研讀、《孟子》研讀、《詩經》研討等。
2.史學經典模塊。課程安排主要有:《史記》研讀、《漢書》研讀、《三國志》研讀、《晉書》研讀、《資治通鑒》研讀等。
3.諸子經典模塊。課程安排主要有:《老莊研讀》《墨子》研讀、《荀子》研讀、《韓非子》研讀、《孫子兵法》研讀以及《公孫龍子》研讀等。
4.文學經典模塊。課程安排主要有:《中國古代文學史》《唐詩研究》《宋詞研究》《文選研讀》《中國古代戲曲研究》《楚辭研究》以及《音韻學》《訓詁學》《古文字學》等。
由于高校的國學教育受到學時的嚴重制約,使得高校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接受的國學內容并不是特別豐富,而且高校的課堂大多以教師講授為主,由于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接受能力相差懸殊,使得高校國學教育具有比較大的局限性。對于高校的國學教育來說,不僅需要確保一定程度的課堂教育,還需要將其向外進行擴展,使其與傳統的課堂教育之間得到科學地配合,進而達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鼓勵并且支持大學生社團組織、開展一些以國學作為主題的文化活動,進而豐富高校國學教育的模式。以校園文化為基礎的國學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特優點:一是該形式的國學活動不會受到空間、時間的限制,學生們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較為靈活的安排;二是該形式的國學教育比較靈活,能夠激發學生們的興趣,進而提高參與熱情;三是通過參與該形式的國學教育活動,能夠大大提升學生們接受和理解國學知識的能力,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其次,安排有關部門以及單位定期舉辦一些以國學作為主題的文化活動或者文化講座,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國學教育的層次。我國許多高校的師資力量比較充足,并且相關的國學專家以及教授眾多,功底深厚,可以依據這些專家的研究領域以及研究特長,有針對性地舉辦各種各樣的專題講座,進而提升高校學生的國學水平。
再次,邀請一些校外的專家或者學者來到本校進行國學方面的訪問,同時舉辦相關的以國學作為專題的講座,加強各個高校之間的國學教育的交流和經驗共享。目前,有許多高校都有規模不等的國學研究所、國學院或者國學研究中心,并且這些高校當中都有一大批是專門從事于高校國學教育研究的學者。加強高校之間的交流,有利于高校國學教育的發展與進步。
最后,通過不同渠道,吸引一些民間的國學機構進入高校,加強民間和高校之間的國學互動。國學教育始創于民間,在民間有許多有識之士對國學教育已經做出了較多的比較有益的嘗試,其中絕大多數取得了比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杭州的諸修草堂、無錫的至德國學研究院以及陜西的明德國學書院等。根據實際統計,目前我們國家民間運作得比較好的國學教育機構不低于1500家,同時,在網絡上還有許多虛擬性的國學教育網站。由于這些民間國學教育機構大多具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因此,高校應該和這些民間國學機構進行深度合作,通過不同渠道,吸引他們走進高校校園,豐富自身國學教育經驗。
綜上所述,隨著國學教育在我國越來越廣泛,高校國學教育需要得到高度重視。高校國學教育作為國家國學教育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理應根據高校大學生所具有的特點以及國學教育的客觀要求,明確高校國學教育的具體內容,進而對高校國學教育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安排與設置,從而構建一個完整的國學教育體系,大幅度提高高校中國學的普及率,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