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艷 吳智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將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列入教育發展的戰略主題。明確在當今時代特征下社會責任感教育中應著重培養什么、怎樣培養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現在的學生多以自我為中心,對物質的追求更為強烈,對家人、集體、同學、社會的責任感在降低,這也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成為緊迫問題的原因。學生領導力是一種影響力,不是具有領導職務和權力,而是包括決策、溝通、協調、執行等多種素質與技能的綜合實力。培養學生的領導力,不是要強化學生的“官本位”意識,而是要培養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高質量社會人才。領導力不僅是美國大多高校招生所要求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招聘員工所要求的重要素質能力。國內外學生領導力教育非常重視社會責任感在領導力素質中的核心地位,重視在教育過程中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1.培養什么:基于共贏的價值認知。社會責任反映的是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其價值取向是社會的整體利益。如果說社會是人與人關系的總和,那么社會的整體利益則體現為在領導過程中要兼顧個人和他人的利益,尋找多方共贏的利益重合區間。這符合當下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需要,立足于青少年學生自身社會性發展的需求,需要貼近青少年學生的發展特點與發展規律。杰出的領導者一定擁有個人的明確愿景,即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或理想信念。愿景型領導理論認為,對個人愿景的價值認知是領導者具備的基本認知能力。注重愿景是杰出領導者的共同特征。杰出領導者的個人愿景,往往與對他人、社會的關心、奉獻與服務精神密切相關。社會責任感通常蘊藏于杰出領導者的個人愿景中。個人的領導力因素與領導者建立組織的未來愿景能力相關。愿景型領導者不是憑空想出組織的未來愿景,強加給追隨者,而是從個人愿景出發,基于追隨者的需求和組織的長遠利益來提出組織或團隊的共同愿景。這樣的組織愿景通常容易被組織內每一個成員所接受和認同,不僅能促進組織的整體利益,而且能促進每一個成員的能力發展;通常兼顧領導者與追隨者的個人利益、組織的整體利益、組織對社會的責任與義務等。需要領導者具備社會責任感這一基本素質。
2.怎樣培養:基于價值澄清的愿景陳述。明確愿景是學生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典型特征之一,包括明確個人愿景和明確團隊愿景兩個層次,這兩個層次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明確個人愿景是明確個人的未來理想,體現著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屬于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美國學生領導力教育課程中專門設有為期一個月的“領導力的道德倫理”模塊,通過閱讀經典領導理論中關于道德領導的內容、討論學生個人和組織可能面臨的各種道德兩難情境、調查所在學校的學生守則實施情況、反思所在社會的普世價值觀等一系列課程活動,讓學生從理論到實際,從個人到組織、社會等多方位視角來了解、討論、澄清、分析一種適合有效領導者的價值觀,從而學習有效領導者的人格道德素養。這種價值澄清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檢驗多種備選價值觀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調整、判斷、選擇自己的個人價值觀。一位優秀的學生領導者善于創設氛圍,讓團隊成員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善于敏銳地領悟到好的想法,用精練、生動的語言總結概括凝練出共同愿景。在美國的學生領導力項目中,愿景陳述是培養學生明確團隊愿景的主要途徑,包括團隊從提出愿景、討論愿景到最終表述愿景的全過程。一般而言,在最終的愿景陳述環節,教師會要求團隊或小組派代表做關于團隊愿景的演講,演講時長約5分鐘。在愿景陳述的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學生關注并討論團隊愿景如何受到團隊中每一個成員的價值觀影響的問題,也會引導學生思考一位領導者的愿景陳述會如何影響追隨者的問題。學生在學習愿景陳述的過程中,逐漸懂得只有具有社會責任感的領導者,才能真正吸引一批忠實的追隨者,組建一支具有凝聚力的團隊。
1.培養什么:無私奉獻的服務精神。在社會責任感培養中,情感是一個關鍵要素。社會責任感是一種服務他人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是一種相對于“私心”而言的公心,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服務型領導理論認為,領導者有責任為他人、組織、社會服務。將他人的利益、社會的利益看作高于個人的利益,是服務型領導遵守的道德責任。服務型領導者通過團隊合作、決策共享、倫理與關懷行為等,促進員工個人成長、發展,促使組織內部形成平等與尊重的人際氛圍,從而實現對組織或團隊的領導。服務型領導強調服務他人,重視個人發展及決策共享,能讓領導者與追隨者雙方同時受益。可見,為他人、團隊、集體、社會、國家服務的意識,是服務型領導的典型特征。在這個過程中,服務型領導自身也獲得了成長。對學生領導者而言,由于學生領導者與學生追隨者之間沒有上下級的權力關系,學生領導者要領導學生團隊有效開展工作,需要成為一名有效的服務型領導者,通過服務他人、幫助他人完成服務社區的團隊任務。服務型領導理論非常適合青少年學生的領導情境,被廣泛應用于國內外學生領導力的培養項目中,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服務來學習有用的社會經驗和知識,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和領導力的提升。
2.怎樣培養:服務社區的服務性學習。服務性學習是一種通過學校與社會合作,將社區服務和課程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參與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等各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在服務性學習中,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并在服務過程中對所學的內容積極反思。服務性學習不僅僅是幫助他人的某個活動,也是一個互惠過程,是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相互學習的過程。通過服務性學習,學生開闊了視野,開闊了認識社會問題的視角,理解了人類生存所面臨的各種問題的社會原因,能促進學生更多地關注他人的福利,形成對他人負責的態度和幫助他人的責任感。學生領導力教育中的服務性學習包括一次性和短期服務性學習、連續的課外服務性學習、課程中的服務性學習三種基本模式。我國一些高校的學生領導力培養項目也明確要求學生完成一次或多次志愿服務活動。美國大學生領導力協會主辦的大學生領導力教育項目致力于讓大學生了解有效領導的能力要素,為未來服務社會做好準備。承諾行動的社區服務是一項重要課程內容,明確要求學生設計和參與一個社區服務任務活動,完成項目可獲得15個小時的社區服務時間。美國的大學都要求學生在每學期完成一定小時的社區服務,并計入學業評估體系中。國內外的學生領導力教育使學生從更多的途徑不同程度地參與社區事務,促進所在社區各方面積極改善。
1.培養什么:社會參與的積極行為。社會改善型領導理論是當前世界各國學生領導力開發項目中運用最廣泛的理論。該理論認為,社會責任感是學生領導力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屬于社會層面的價值觀。基于社會改善的學生領導力與社會責任感緊密相關,強調學生領導者以改善社會為己任,遵循基本的道德價值觀,通過積極社會參與、與他人有目的合作,以促進社會公眾的共同利益。社會責任感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觀,需要與個人層面的價值觀和團隊層面的價值觀結合起來,形成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價值體系,構成促進社會積極改善的學生領導力的核心價值體系,在學生領導過程中發揮指導具體實踐的積極作用。該理論認為,與社會責任感相應的個人價值觀是對自我的客觀認知、接受和認同,以及忠誠、誠信、正直等基本道德價值觀;與社會責任感相應的團隊價值觀包括合作、共同目標和協商共存等價值觀。可見,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相應的個人價值觀、團隊價值觀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整體。在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著重提升每一個人與他人合作共同工作的知識和能力,有助于社會責任感的形成。
2.怎樣培養:基于行動學習的社會實踐。國外學生領導力培養非常重視行動學習。行動學習是基于社會實踐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合作學習方式。一般要求學生參與者從教師提供的多個社區問題中優選一個特定問題開展行動研究。具體做法是組建5~7人的小規模學習小組,確定特定的研究問題,設計行動研究方案,組織實施,評價。通過基于社區問題的行動學習過程,使學生更多地參與社區活動,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社區的一分子,并真心為解決社區的現實難題做出積極的行動。行動學習的項目活動一般是學生領導力項目的最后階段,是學生將自己在學生領導力項目中所學的多種領導素質和技能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階段。美國基于社區合作的學生領導力教育項目,讓學生列出他們認為重要的社區面臨的問題清單,強調對該問題的多個方面進行考察,并考察不同群體的人對該問題的不同看法。要求學生運用正方與反方辯論的學習方法,要求社區相關成員參加。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僅了解與該問題相關的方方面面,也學習考察這些社區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在領導力課程中還會安排時間讓學生開展自我反思與自我認知、擔任指導者指導他人和接受校外指導者的指導等,這些都與社區行動學習過程一起共同促進學生領導力的提升,而社會責任感在學生領導力形成過程中成為最核心的價值基礎。
在基于行動學習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指導是幫助學生完成行動學習的重要支持形式。建立學生指導制度是《綱要》中的要求。在學生領導力教育中,教師要在行動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指導與支持,包括指導確定有待研究的社區問題、設計行動方案和實施策略,以及評估團隊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指導學生創建一種信任和理解的小組合作學習氛圍。此外,教師也可以邀請并安排社區有經驗、有知識的相關人員擔任學生的指導者,與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結成一對一的指導關系。在指導關系開始前,教師有責任對社區指導者開展培訓,幫助他們了解指導者的角色、責任以及指導的一般原則和方法。在指導關系開始后,教師有責任協助社區指導者和學生開展協商溝通并建立良好的關系。